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梁啓超外孫女講述樑門家風 揭母親的坎坷人生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3.01W

梁啓超,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他的後代,個個成績斐然。他有9個子女,其中3人是院士,被譽爲“一門三院士”。

梁啓超外孫女講述樑門家風 揭母親的坎坷人生

在北京大學的蔚秀園,《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了梁啓超的外孫女吳荔明。吳荔明是梁啓超次女樑思莊所生,退休前是北大城市與環境科學系的教授。從兩歲起,她就跟着母親住進了當時的燕京大學,從此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吳荔明一再表示:“我真是沒什麼好說的,和媽媽、舅舅們根本沒法比”。確實,樑家第二代人的成就太耀眼了,與他們相比,第三代的壓力可想而知。

一門三院士

翻看梁啓超的家庭照片,你會發現樑家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嘴型很像,都微微上翹。“我外祖父梁啓超、媽媽樑思莊、小舅舅樑思禮都是這樣的嘴型,我也是。”吳荔明笑着說,75歲的她很和氣,甚至如孩子般可愛。

吳荔明指着照片上的舅舅和姨姨逐一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介紹,語氣中充滿了自豪:“大舅樑思成,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第一屆中國院士,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建築系,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二舅樑思永,第一屆中國院士,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小舅樑思禮,是中國第一代航天人,也是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的帶頭人,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啓超與家人

除了這“一門三院士”,梁啓超的其他子女也非常優秀。長女樑思順,編有《藝蘅館詞選》,精通日語,在梁啓超流亡日本時,是父親的助手、祕書兼日語翻譯。吳荔明的母親樑思莊,是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先行者,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獲圖書館學士學位。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語言,是我國圖書館西文編目方面的專家,奠定了燕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西文圖書編目的基礎,在目錄學領域有獨創成就。

吳荔明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我們家有個傳統,誰輩分大、年紀大就是族長。我舅舅那一代就只剩下八舅樑思禮了,所以樑家聚會都去他家,每次能聚30多人。”吳荔明說,雖然樑家已經到了第五代,但這個家庭的凝聚力很強,“各家的孩子都和親姐妹一樣”。

最好的家庭教育家

在吳荔明看來,樑家後人在各領域取得的成就,與梁啓超的教育和指導有直接關係。“外公和子女的相處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吳荔明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梁啓超從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始終堅持給在海外的5個子女寫信,幫助他們確定學習方向,指導他們做學問,同時又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願。

“母親在加拿大上大學後,面臨着專業的選擇,外公曾在信中建議:‘你們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裏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爲主科,因爲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吳荔明說,當得知樑思莊對生物並無興趣後,梁啓超馬上寫信:“莊莊: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爲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之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最終,樑思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父親的意見學了圖書館學,考入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成爲一名圖書館專家。

梁啓超對於子女們的學習成績並不十分關注。樑思莊一次考試得了第十六名,大大傷了自尊心。梁啓超得知後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會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在寫給樑思莊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說:“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着急……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爲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梁啓超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義”,人生觀“拿趣味做跟柢”。他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纔有價值,若哭喪着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在他的影響下,樑家人大多性格開朗,風趣幽默。梁啓超給每個孩子都起了小名,樑思順是“大寶貝”,樑思莊是“小寶貝”,樑思懿被叫做“司馬懿”,小兒子樑思禮是“老baby(嬰兒)”,被梁啓超譯成“老白鼻”。梁啓超生前曾許了個願,60歲後不再從事社會活動,要專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歲便撒手人寰。梁啓超去世時,最小的兒子“老白鼻”才5歲,對於父親,兒女們卻有很多珍貴的回憶。

母親的坎坷人生

吳荔明幼年喪父,從小跟隨母親從廣州搬到北京生活,得到了來自這個大家庭的更多關愛。吳荔明家裏至今保存着當年二舅樑思成爲樑思莊設計的一套傢俱。“你看這椅子、寫字檯,七十多年了,一點兒不過時吧?”吳荔明指給《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看。

吳荔明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現在回想,她一個人把我帶大,真是很難。”

吳荔明父母的愛情,堪稱傳奇。父親吳魯強是樑思永的“鐵哥們兒”。1924年,他們一同赴美讀書,樑思永在哈佛大學,吳魯強在麻省理工學院。在加拿大讀書的樑思莊,偶爾會去美國看望哥哥,吳魯強便對她產生了感情。“父親當時很浪漫,他給母親寫過上百封情書,中文都是漂亮的小楷,英文都是熟練的草書,還夾有很多英文詩,每封信都熱情洋溢。其中一封信中寫道:‘莊莊,你是我的‘煙士波里純’inspiration(靈感),你是我的靈魂驅使的人。記得你曾親口向我施過命令,叫我好好地用功。我頓時就覺得精神百倍……’”

梁啓超外孫女吳荔明

吳魯強的真摯感情最終打動了樑思莊,兩人回國後於1933年8月舉行了盛大的西式婚禮。在北平著名的協和禮堂,當樑思莊穿着林徽因幫她設計的白色結婚禮服緩緩走進大廳時,新郎吳魯強突然流起鼻血,後來樑思莊回憶時說:“現在想起來,真是不祥之兆!”

婚後,兩人去廣州定居。吳魯強在中山大學化學系做教授,樑思莊則在廣州市立圖書館任職。第二年,吳荔明就出生了。可惜,不幸很快降臨到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1935年底,吳魯強在去香港出差時染上傷寒病,回到廣州不久就病發身亡,從發病到去世僅僅20多天。

“爸爸去世時31歲,媽媽才27歲。”提到父親的亡故,吳荔明感到很是悲痛,嘆着氣說:“那以後,媽媽和我過着相依爲命的生活。她沒有再婚,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到了她的圖書館事業和我身上。”

樑思莊從未向女兒表露過悲傷和無助的情緒。直到吳荔明15歲那年,無意中翻開家中的一個箱子,才發現一疊母親寫給過世父親的信:“魯強:我今天又給你寫信了……女兒已經會說北京話了……她很結實可愛,吃得很多,胖胖的……”信中語句斷斷續續,每封信都沒有落款。這件事吳荔明從未向母親提起過,但卻對吳荔明的感情衝擊很大,令她永世難忘。

母女相依爲命的日子雖然艱難,但樑思莊一直保持着樂觀的心態。“媽媽經常是發工資之前就沒錢了,只好向鄰居借10元,發了工資馬上再還上。但即便這樣,我們家還是長期有保姆,媽媽不會做家務。”母女倆一直過着“窮開心的舒服日子”。吳荔明結婚時,向丈夫提出“還是要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丈夫欣然接受了她的要求。

1981年4月,樑思莊因腦栓塞忽然病倒,癱瘓在牀。1986年,與世長辭,終年78歲。在照顧母親的日子裏,吳荔明萌生了一個想法:“母親這一生很偉大,我想在她活着的時候把它寫出來。”寫了母親,吳荔明又有了新的目標,她又撰寫了《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並於1999年出版。

吳荔明感觸最深的是,國人對梁啓超的評價正慢慢地發生着變化。她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現在人們評價梁啓超說:‘在每一個歷史事件中,他都走在最前面。’這正是外公一生的寫照。至於一部分人認爲外公性格‘善變’,是個陰謀家,我對此並不認可。外公的‘善變’其實是對社會變革不斷探索的結果。”吳荔明說,她晚年最大的目標就是繼續寫書,流傳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