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夏至養生 培陰補陽強心肺

欄目: 二十四節氣 / 發佈於: / 人氣:1.51W

對於夏天來說:養陽氣一直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嚴重的一味貪圖涼爽,反而會傷了陽氣。那麼,陽氣應該如何去養呢?

夏至養生 培陰補陽強心肺

夏至養生 培陰補陽強心肺

■ 夏日驕陽順正陽,培陰養陽護心神

夏季驕陽似火,地熱蒸騰,人們往往只顧眼前舒服,避熱趨涼,西瓜冷飲貪得無厭,納涼露宿猶恐不及,有些人甚至帶汗跳到游泳池中,趁涼夜遊。結果着涼感冒、腹痛腹瀉也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勁兒地暴漲。那麼我們該如何健康地度過炎夏呢? 祖國醫學認爲,夏季養生,應順從自然界萬物繁榮、生長旺盛的特點,重點“養陽”。

陽氣,其實就是人體的免疫力。我國傳統醫學認爲:“陽氣者,衛外而爲固。”意思是說,陽氣對人體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使人身體健康,體質強壯,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遵生八箋》說,“順於正陽,以消暑氣”,養陽有助於消暑。

夏天出汗較多,人體陽氣隆盛向外,伏陰在內,體內陽氣,特別是中焦脾胃陽氣相對較虛。如果整晚不蓋被子或貪吃冷飲無度,勢必還要動用一部分陽氣來維持陰陽平衡,這樣會使人體的陽氣損傷更重。人們既要順勢而動,又要處處維護陽氣,千萬別讓陽氣過度的消耗。

■ 貪涼嗜冷易傷陽,起居飲食要有常

盛夏酷暑,外界溫度高,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爲了保持身體溫度的平衡,會使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汗腺敞開,不斷地向外散熱,以排汗降溫。在中醫裏,這種現象叫“腠理疏泄,衛陽不固”。加之,夏日炎炎,人們睡眠少,食慾差,身體抵抗力明顯下降,如果夜間睡覺時開窗或開電扇或室外露宿或突遭雨淋受涼,這些都極容易讓“虛邪賊風”乘機而入,引起夏日感冒:發熱、咳嗽、頭痛、全身酸楚、乏力無汗。夏夜着涼感冒雖算不得什麼大病,但會讓人心煩意亂,有時也會併發齶扁桃體炎、氣管炎、關節炎,甚至腎炎、風溼性心臟病等嚴重症候。所以,夏日也要像冬天那樣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晚上睡覺時胸腹部蓋好被褥;大汗後不要立即沖涼洗澡,雨淋後卻要立即擦乾,換上乾衣服,或吃些薑湯。

在飲食上切忌過多進食生冷。冷飲、雪糕、冰鎮食品一定要儘量少吃,倒是可以適當吃一些溫性的食物,以溫補體內耗損的脾胃陽氣。平日人們習慣喝涼茶來解暑,認爲多喝涼茶可以解熱,防止中暑,其實這是個誤區。涼茶大多苦寒,加之夏季人體內陽氣比較虛弱,多飲反而會耗損體內的脾胃陽氣。

■ 夏火擾心易傷心,養陽也需養心神

一年四季中,夏天屬於火,火氣又通於心。火性爲陽,陽主動,加之心爲火髒,兩火相逢,心神極易受擾動而不安,出現心神不寧,心煩意亂。心煩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自然會加重心的負擔。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心者生命之本……爲陽中之太陽,應於夏天氣。” 因此,夏季養陽還必須重視養心。

夏季最易心煩,所以養心首先要靜心,通過各種途徑儘量讓自己保持一個平和寧靜的心態。靜則生陰,也就是所謂的“心靜自然涼”,陰陽協調之後,心臟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養。同時還要保證不讓它過度勞累,心臟是五臟之神,“管轄範圍”最大,如果勞累過度,或者鬱悶氣惱都會使心臟受損,造成陽氣、營衛之氣的日漸消散。當然,您還可以適當地吃一些清降心火的食品,比方說煲一些美味的蓮子湯。

最後要注意正常的夏季作息,晚些睡、早些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只有春夏養陽,使陽氣充足,才能固守體內陰精,爲秋冬的健康做好充分準備。正所謂“陰根於陽,陽根於陰”。

■ 什錦肉柳夏至面,長陽補虛巧度夏

在我們的民俗裏有一句話叫“冬至餃子夏至面”,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它確有一些真正的含義在裏面。面是長條的,古人就取這個“長”的意思,來形容夏至這一天日最長。同時也告訴我們,人體內部的陽氣也要像這一天的陽光一樣,要越來越長。所謂“陽氣長,百病不生,陽氣足,能活百歲”。所以我們在民俗上,用這種長面,來寓意我們人體的陽氣也越來越長,不要虛弱。

面的主要成分是小麥,是五穀中營養價值最高的食品。它“秋天播種、冬季生長、春天開花、夏季結實”,具有四季中和之氣。性涼味甘,能養心安神,是心病患者再好不過的食品,適宜因心血不足而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多呵欠、喜悲傷者食用。《本草拾遺》中還提到:“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可見自古就是滋養人體的重要食物。

常言道:“麥吃陳,米吃新”,新下來的麥子性熱,而陳麥子性質就相對平和一些了,所以不要總覺得什麼都是新的好,麥子要吃舊一些的。還有,大多數人們看着精粉更細膩,就 只吃精粉,不吃標粉,其實精粉與標粉最好摻半食用,這樣可以避免由於單純食用精粉而產生的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腳氣病”等營養缺乏性疾病。

吃麪條我們都有經驗,不可能就乾巴巴吃一碗白麪,上邊總會澆一些東西來拌麪調味。這種東西在北方叫滷,在南方叫澆頭。在夏至這一天對澆頭也特別的看重,據一些傳統民俗調查發現,我們古人有一個特別講究的澆頭,就是把雞肉和豬肉混合放在一起的澆頭。

有一句話叫“雄雞一唱天下白”,其實不是因爲公雞打鳴,太陽才升,而是太陽升起來後,公雞感受到了時辰的變化,纔打鳴。所以,雞是最早能感受四時之氣和時令之氣的一種動物,它有中醫傳統養生學裏的氣和血,因而最善於補益人體的氣血精神。雞肉以家養或放養的草雞肉爲佳。

豬肉屬陰,性質較爲溫和,是滋陰潤燥的一種肉類。它不像羊肉或者狗肉那麼燥熱,對於陰虛陽抗的體質,尤其是我們夏天經常出現的心頭煩燥,口乾舌燥,五心潮熱,手心、腳心經常發燙,出汗等症狀有很好的緩減作用。

在做澆頭的時候,要注意將雞肉和豬肉,都切成肉條,也就是常說的雞肉柳、豬肉柳。同時,再放一些乾淨的蔬菜,比如說胡蘿蔔、山藥、土豆等,把這些東西也切成細長條,都取其“長”的意思,這就是營養全面豐富的夏至養生膳食——夏至面。

談到夏至飲食,不得不提一下現在不少年輕朋友特別鍾情的一項飲食——烤羊肉串加冰啤。一到夏日的夜晚,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會變得“硝煙瀰漫”,被燒烤所席捲。但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卻是一種令人擔憂的不健康飲食。

羊肉是溫熱性的,經炭火一烘烤它的溫熱之性就更重了,而且在烤羊肉串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上面還會放一些茴香、孜然以及辣椒等熱性調料。這樣就使得羊肉串成爲一個極熱的東西。如果在吃的同時飲用冰啤酒,冷熱雜陳,就像天氣一會兒烈日炎炎,一會兒又冰雪交加,人體最易生病。而當五臟六腑突然接受這麼一個冷熱雜陳的不正常的天氣洗禮的時候,也會變得無所適從。

如果特別想吃烤羊肉串的話,您可以把佐料放少一些,不放甚至少放辣椒。同時喝一些清涼助消化的一些茶品,比如菊花茶、決明子茶,既潤喉解渴,又能幫助您消化一下體內的羊肉。夏至是腸胃病以及各種疾病的高發季,人體抵抗力也有明顯的下降,苦夏也更爲嚴重。此時,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健康,讓自己安然度過這個夏天。

■ 夏至防暑出問題,有姜無需開藥方

夏至是夏之“極”,而非夏之“到”,意思是北半球的白天時間達到最長的一天。 夏至後的三伏天將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這個時候需要做好防暑工作。可是我們的防暑工作有時難免出現問題。正所謂“求醫不如求己”,這個時候我們往往不用急着去找醫生,而是可以先找找自己。

■ 陰氣在裏易生寒 驅散風寒有生薑

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個節氣對應《周易》的乾卦,六爻皆陽,意思是天地間的陽氣達到極致,此後陽氣將漸消而陰將漸長。這時候陽氣向上向外散發,所以天氣炎熱,但是夏季“陰氣在裏”,容易生冷生寒,所以地下表現得相當陰冷。聯繫中醫中天人合一的理論,人體其實也是一樣,自從冬天過後,人的氣機慢慢向外發散,發散到夏至,同樣形成一種陽氣在表而內部陰寒的情況。所以《傷寒論》說“陽氣在表,胃中虛冷”。

可是一到夏天,眼看烈日炎炎,暑熱燻蒸,人們爲了祛暑,便對各種各樣的冷飲冷食特別受青睞,這時又是一些涼性水果當季之時,如果對這些非冷即涼的食物不加節制,那麼就會使得胃中積寒,損傷脾胃陽氣,使人出現惡風怕冷、疲乏無力、腹痛腹瀉、食慾不振、口中黏膩等症狀。此外,由於天氣炎熱,爲了解除暑熱,很多人喜歡吹空調,而且把室內外的溫差調的很大,一不注意就出現風寒感冒,從而渾身痠痛、鼻塞流涕、咳嗽生痰。我們說這些情況都是防暑不當所造成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比比皆是,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薑糖飲解決這個問題。

薑糖飲又叫薑糖蔥白飲,在《中華藥湯譜》裏有這個方子,共需三種原料。製作的配方簡單之極:生薑片15克,蔥白適量,紅糖20克。先將蔥白切成3釐米長的段,一共要3段,與生薑一起,加入50克水煮沸,然後取用湯水加入紅糖即可飲用,喝的時候趁熱一次服下,然後蓋上被子睡覺,不久就會出汗。

這個方子看起來簡單,效果卻是非常顯着。因爲除了蔥白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的作用之外,我們需要特別認識到姜的作用,姜通常又叫生薑,它性溫味辛,有散寒和治風寒感冒的功效。所以無論是體內生寒,或是遭受了風寒感冒,都可以飲用薑糖飲。另外,從五色上講,姜屬於黃色食物,按照中醫五行的理論,它是入脾胃的,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在吃飯時食用幾片生薑,既能散掉胃中的的寒氣,也會增進食慾。

■ 中暑之病有輕重 不要忘記用生薑

我們說夏至時節防暑不當導致的內寒和風寒感冒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由於這個時候與酷暑炎炎的三伏天相隔不遠,無足夠的防暑降溫的措施就會導致中暑。中暑是這個時候的常見病,不是一般的風熱感冒,它有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之分。

先兆中暑一般是患者在高溫環境中勞動一定時間後,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

有的人中暑比較嚴重,出現了嘔吐的症狀,這個時候也可以食用薑汁止嘔。將鮮姜用刀削去外皮,切爲薄片,再切成小細絲,然後剁成細末放入乾淨的容器中,加入醋、精鹽、味精、香油,調拌均勻而成。因爲姜可以主治嘔吐之症,被稱爲“嘔家聖藥”。

當人中暑的情況極爲嚴重,甚至有人中暑昏倒了,這個時候同樣可以用上姜。將適量的生薑搗成汁灌入患者鼻內,他很快就能病人變得神志清醒。所以宋代大學者朱熹曾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通神明就是提神醒腦,因爲姜爲辛辣之物,可以開竅,竅開則氣血暢通,自然神輕氣爽。

實際上,姜除了具有以上的功效外,還有其它用處。比如說一到夏天,很多人備受腳汗腳臭的困擾,就可以姜把它切成片放在水壺裏燒熱水用來泡腳,泡的時候再加點鹽和醋。還可以用薑湯來熱敷肩周炎等病,暈船暈車也可喝薑汁。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看來姜的作用還真不小,只要我們在夏至時節乃至日常備好生薑,一些小的疾病便可自行解決,怎麼用得着找醫生去開藥方呢?

姜的用途雖廣,不過體質陰虛之人不宜食用,這些人一般表現爲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愛喝水,經常口乾眼乾鼻幹皮膚幹、心煩易怒、睡眠不好。同時,對於內熱較重者,如患有肺熱燥咳,胃熱嘔吐、口臭、痔瘡出血、痛瘡潰爛等疾病的人也不宜食用。

■ 左右開弓似射鵰,強心健肺病魔除

夏季是一個傷心耗肺的季節,尤其到了夏至時節,大汗淋漓,酷暑難耐,陽氣外泄也越發加劇,人體猶如一個虧空的國庫。各種疾病,尤其是那些叫人聞風喪膽的“着名”疾病,如冠心病、腦中卒、肺氣腫等等,在此時更是肆無忌憚地興風作浪。如不及時防禦,很有可能就會成爲它們猖狂作法的對象。這裏給您介紹一種強健心肺的功法——“左右開弓似射鵰”,幫您拉起這道防禦戰線。

“左右開弓似射鵰”這一功法出自我國古老的養生功法《八段錦》。據史料記載,八段錦在宋代就已經相當普及,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由於這套動作舒展優美,宛如一匹絢麗的錦緞,故取名爲八段錦。它共由8節動作組合而成,“左右開弓似射鵰”是其中的第二節。

中醫認爲: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八段錦》通過肢體的伸縮,活動了肌肉,使全身經絡得到疏通,從而促進了臟腑氣血的運行,有助於人體正氣強壯,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這套動作簡單易學,運動量也不大,非常適合老年人,尤其是體質較弱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老年人來做。具體動作爲:

兩腳自然分開,兩臂下垂於身體兩側,稍立片刻;右腳向右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大腿儘可能與地面成平行,同時兩臂屈肘,慢慢擡於胸前,兩手半握拳,虎口向上;右手食指與拇指撐開,成“八”字形,目視右手食指,右手緩緩拉向右外方並伸直,頭隨手轉至右側,同時左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左側平拉,呈拉弓射箭狀;深吸氣,調息1~2秒鐘,然後兩腿起立,兩臂放下,深呼氣,恢復初始姿勢。

稍停片刻,換反方向做一遍。如此反覆多次。

練習這個功法時,一定要注意沉肩墜肘,上體直立,兩腳跟外撐,切莫端肩、弓腰、八字腳。側拉之手的五指要併攏屈緊,肩臂放平;八字掌側撐則要沉肩墜肘,屈腕豎指,掌心涵空。年老體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自行調整馬步的高度,並靈活掌握運動量,即可用力做,也可不用力做,但動作一定要正確、完整。此外,還要注意精力要高度集中,呼吸要自然、均勻、輕悠,拉弓時吸氣,還原時呼氣。練習之初,每節動作做4次即可,等練習一段時間後,每節動作可逐步增加至20次左右,練到身上微微出汗爲止。

心是五臟之神,主血脈,泵血以營養全身。它在五臟六腑之中居於首要位置,就像國君—樣,統帥和控制着其他臟腑,而其他臟腑,則在它的統一領導下,各守其職,分工合作。肺“主一身之氣”,居於五臟最高位置,全身氣血都由它來分配。心肺二髒對人體的健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左右開弓似射鵰”的動作主要是通過擴胸運動,來增強心肺呼吸和血液循環的功能。同時,拉伸手臂的運動以及八字掌手型也能有效地刺激分佈在手臂及手指的肺經,可以調節手太陰肺經的經脈,促進經氣的流通。經常練習這個功法,可以有效防止心肺不足引起的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肺脹、胸滿、氣喘等疾病。

同時,下蹲的姿勢可以有效發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協調能力;手臂的拉伸增加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腕關節及指關節的靈活性;上體直立擴胸,有利於矯正不良姿勢,如駝背及肩內收,很好地預防肩、頸疾病等。炎炎夏日,若能及時並持之以恆地堅持鍛鍊,每天“拉弓”幾次,無異於是給自己的心肺買了一份無需支付現金卻有着長久有效期的保單,何樂而不爲呢?

愛護“陽氣”

炎炎的夏日,爲了避暑人們或者成天躲在裝有空調的屋子裏,或者大吃特別冷飲,但這兩種做法都是不科學的。中醫認爲,夏季除了防暑熱外還要防“因暑取涼”,因爲溫度過低或食物過涼會損傷人體陽氣,從而導致“陰暑”,對脾胃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貪圖涼快,小心陰暑來襲

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提到“和諧”這個詞。其實,不僅社會需要和諧,人體也是需要“和諧”的。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應天順時”,不要與大自然“擰”着幹,因爲不管人類有多偉大,我們始終都無法背離人的“自然屬性”。自從人類由“猿”變成“人”的那天起,就與萬物一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規律。但現在,我們卻越來越多地背離這個規律。

汪綺石在《理虛元鑑》中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溼。”短短几句話,卻成爲指導我們夏日養生的總綱。夏天天氣熱,圖涼快也是人之常理,爲什麼又要防“因暑取涼”呢?因爲貪涼會損傷人體陽氣。

炎炎的夏季,總是讓人望而生畏。現代人爲了躲避酷暑,經常躲在空調屋裏不出來。其實不僅我們怕熱,古人也是怕熱的。只不過當時沒有空調等現代化的設備。我們的先人是很聰明的,他們發明了“扇子”。那時的扇子大多是由竹編成的,古人又稱其爲“搖風”或“涼友”。有錢的人家則會用絹帛製成扇子,一些文人墨客更喜歡在扇面上題上詩詞,以添情趣。到了漢代,人們還發明瞭一種叫做“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工具,“一人運之,滿堂寒戰”。這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空調了。還有些人依水建成“涼屋”,例如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清皇室專門爲了避暑而修建的。

夏日圖涼快自然無可非議,但中國有句話,叫做“過猶不及”,如果只圖涼快而不知節制的話,那你的身體可能就要遭殃了。因爲避暑並非越涼越好,太涼的也有可能導致暑症。這話可能讓許多人有些摸不着頭腦了,只聽說過某人熱的中暑,還沒有聽說過有人涼的中暑呢!

其實“中暑”裏的講究是很多的。按照中醫的說法,傷暑有陰、陽之分。我們平常所說的“中暑”屬於陽暑,一般是由於在高溼、通風不良或溼度較高的環境中待得過長而致。那麼何謂“陰暑”呢?中醫認爲,陰暑是“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或是“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比如,你在空調房裏待的時間太長,或是爲了圖涼快而露宿陽臺,或在樹陰下、涼亭中待得時間太長,都有可能引發頭痛、無汗、腹痛或關節痠痛等“陰暑”症狀。可以這麼說,陽暑是因爲周圍環境太熱而導致的,陰暑則是由於所處環境太冷而引發。導致陰暑的原因不僅是暑邪,還有寒邪和溼邪,所以相對於中暑的“來勢洶洶”之外,陰暑似乎顯得更加“溫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症程綿長、溼邪纏綿,或汗出而熱小退。對於陰暑症者來說,千萬不能再喝綠豆湯解暑了,否則只會雪上加霜。想要減輕症狀,可以多喝些生薑紅糖水發發汗,將體內的寒、溼之邪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另外,服用霍香正氣散也有一定的功效。

多吃冷飲也會傷陽氣

除了待的地方不能過涼之外,吃得過涼也不好。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民以食爲天”。電扇、空調等納涼工具只能讓身上涼快,嘴巴卻消受不到。爲了讓嘴巴也“過把癮”,於是冷飲也就出現了。我們現在吃冷飲很方便,冰淇淋、雪糕、冰鎮飲料層出不窮。其實,吃冷飲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我們的先人也是喜歡吃冷飲的。不過那時沒有冰箱,富貴人家一般在冬日就會鑿冰藏窖。在唐代時還出現了“冰商”,就是藏冰專業戶,專門在夏天出售給需要的人。其實說起來,冰激凌的誕生也是與中國有關的。當時元朝有一種皇家冷飲,叫“冰酪”。後來此方被馬可·波羅帶回意大利,後來又傳至法國、英國。英國的商人將其經過改造後就成“冰激淋”了。小小一味美食,卻成爲人們消暑必備的佳品。總之,爲了避暑,人們想出的辦法可謂花樣百出。

冷飲可以吃,但也要注意度。因爲陰和陽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陽消則陰長,陰消則陽長。冷的東西屬陰,陰盛則傷陽。夏天人體雖然旺盛,但大都浮越於外。脾喜燥惡溼,如果再多吃冷飲,寒與溼相結合,脾陽之氣受損,就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輕的也會導致食慾下降,吃不下東西。夏天人們食慾往往會下降,就是由此所致。其實不僅是冷飲,一些寒涼的食物最好也少吃,比如冰鎮西瓜。西瓜味美多汁,而且還可消暑,因此成爲夏季必備的消暑水果。但西瓜本身性涼,如果再放在冰箱裏冷藏,只會“雪上加霜”,你吃下肚去不消耗陽氣纔怪。喜歡吃西瓜的朋友不妨吃常溫的,即可消暑,也不至於消耗陽氣,特別是對於一些腸胃虛弱的老人、兒童,冰鎮西瓜則是能不吃則不吃。

當然,讓大家做到完全不吃冷飲也是不可能的。其實,只要將其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讓我們在大飽口舌之慾的同時,又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那麼如何才叫適度呢?一般來說,喝冰鎮飲料時最好不要超過一瓶,雪糕或冰激淋每天的食用量最多不能超過兩隻,而且兩次吃的時間間隔也最好在2小時以上,這樣纔不會給脾胃造成負擔。老人和兒童則最好不吃冷飲,以免給本來就虛弱的脾胃增加負擔。平時可以吃些西紅柿或是黃瓜,另外,生活中常見的白開水就是很好的解暑飲品,而且老幼皆宜。你可別小看白開水,在中醫中,它有“百藥之王”的美譽。一般,只要是自然冷卻的白開水就可以喝,不僅可以及時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還可以調節體溫,清潔人體的內環境,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

從某一方面來講,“和諧”就是“平衡”。《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和陽的關係就像太極圖中那條美麗的“S ”線,維持着動態的平衡。而養生的任務就是調和陰陽。陰陽平衡不僅是養生之道,更是人間大道,只有如此,世間萬物纔可始終保持一團和氣的態勢。

結語:不管待在空調房裏有多舒服,爲了自己的健康還是出門曬一曬吧!(文章原載於《中華養生保健》,刊期:2012.06,作者:王鳳岐,王雷,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