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處暑代表什麼 處暑養身注意事項

欄目: 二十四節氣 / 發佈於: / 人氣:1.13W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的到來,意味着夏季的遠去,秋季的到來,天氣漸漸轉涼,大家不用再被炎熱的酷暑所折磨,雖然還會經常遭受“秋老虎”的困擾,但是總體來說還是還是很涼爽的,那麼我們在處暑養生應該注意什麼呢,處暑應該吃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一下吧。

處暑代表什麼 處暑養身注意事項

認識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擡,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爲“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爲“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處暑代表什麼—穿衣起居

處暑,天氣開始轉涼,公衆在衣着和起居上應該有所講究,穿衣要“酌情增減”,起居宜“早睡早起”。

處暑時節,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這時候穿衣保暖就成了一個重要話題,民間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養生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凍得適度才行。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爲準,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候,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秋凍”不僅侷限於未寒不忙添衣服,還可引申爲秋季的其他養生保健方面,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凍”的有效方法,應長期堅持。

“秋凍”還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初秋時節,天氣變化無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脫勤換”,因此,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李豔玲提醒說,此時節,公衆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牀爲宜,中午時分應注意午休,有利於保養精氣。

爲了確保睡眠質量,可將臥室整理得較爲溫馨舒適;牀頭可放些散發着清香味的水果,這樣有利於入睡。此外,睡覺前做些適度運動,如散步、快走等都有利於改善睡眠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最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溼之邪侵入人體。

處暑——飲食

處暑,公衆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鍊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

處暑時節,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牀時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乾燥爲特徵的病變,分溫燥和涼燥兩種。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病症多表現爲頭疼、少汗、口渴、乾咳少痰、咽乾不適、手腳心熱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這種具有明顯季節性的不適,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秋燥”並不可怕,一般都比較輕,治療也比較容易,但家庭護理和調養十分重要,否則可能會纏綿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飲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潤爲主。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蔔、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菜湯、豆漿、牛奶等,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儘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結語:通讀全文,大家是不是已經瞭解什麼是處暑了呢?處暑的到來大家心裏都是很開心的,應爲沒有了炎熱的天氣,備受煎熬的皮膚可以可到了放鬆,大家在處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飲食,多瞭解一下處暑養生的小常識。

Tags:處暑 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