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處暑代表什麼 處暑養生我們要注意哪些

欄目: 二十四節氣 / 發佈於: / 人氣:2.88W

一年二十四節氣不斷循環,而現在,處暑已經到來。相信很多人都會問,處暑代表什麼?而喜歡養生的人們會問,處暑養生要注意什麼?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走進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處暑節氣,給大家詳細介紹處暑這個節氣的特點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大家要認真閱讀哦。

處暑代表什麼 處暑養生我們要注意哪些

處暑代表什麼

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在每年陽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開始。曆書記載:“鬥指戊爲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

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長江以南地區,俗語有“秋老虎”的說法,就是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爲夏天的迴光返照。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

處暑養生應注意

穿衣需注意

處暑節氣中,部分地區明顯有着氣溫降低的現象,於是,很多人都開始盲目地給自己身上增加衣服,保暖是好事,但過度地保暖,卻未必是好事。當然,對於身子骨較弱的人來說,天氣轉涼當然要增加衣服,防止生病。而對於那些體質較強的人來說,最好還是不要急於增加衣服,這樣對收斂陽氣有着很好的作用。

睡覺夜寢提示

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室內提示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盪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

防病提示

立秋後,秋分前,在這個時間段裏,天氣喜怒無常,經常早上還是晴空萬里,中午就下起了磅礴大雨。所以,在這個節氣裏,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因爲氣候的不穩定,從而導致人們很容易生病,早晚溫差起伏較大,希望人們在出門前都能帶件外套,防止秋涼。而生病的人們千萬不要撐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

飲食提示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建議根據個人不同體質,選用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等食品,以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

處暑生活需注意

處暑:每天多睡一小時、多食鹼性食物可驅“秋乏”

23日,將迎來傳統節氣之一的處暑。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營養專家表示,保證充足睡眠和多食鹼性食物可驅“秋乏”。

處暑時節,早晚的溫差增大,且秋高氣爽,人們會感覺比較舒服。爲什麼人們還會感覺乏呢?

某醫藥大學營養主任說,這是因爲在炎熱的夏季,人的皮膚溼度和體溫升高,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弱化,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較多的“老本”。

進入秋季後,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雖然說“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也是機體在秋季氣象環境中得以恢復的保護性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爲了不至於因此而影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營養專家表示,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爲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有助於消除疲勞。營養專家特別提醒說,處暑後在飲食調整上應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人體克服疲倦。

穿衣要“酌情增減”起居宜“早睡早起”

有很多人都認爲處暑的到來,夏季就徹底結束,其實不然,在處暑節氣中,也許還會出現高溫現象。固然天氣會有所轉涼,但在中午時候還是能達到三十多度的高溫。所以,大家在穿衣方面要注意好,不要盲目的增減衣服,要根據天氣以及身體狀況合理地增減衣服。而在早晨,最好不要賴牀,早點起牀鍛鍊會對身體有着巨大的幫助。

養生保健專家張東生說,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着“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但“秋凍”不僅侷限於未寒不忙添衣上,還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只是不宜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爲好。

處暑時節,時值初秋,天氣變化無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脫勤換”。因而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特別是老年人,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養生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公衆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至10點入睡,早晨5至6點起牀爲宜,中午時分應注意午休,有利於保養精氣。

此外,在處暑時節,睡覺時還要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含氧量。

當心“秋燥”傷人

23日,處暑。養生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公衆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鍊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

在處暑時節,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髮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脣乾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乾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某位養生專家介紹說,“秋燥”是由於氣候乾燥造成的,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發展爲病症多表現爲咳嗽少痰、咽乾不適、手腳心熱等。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養生專家表示,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強身體素質。首先,要確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質量。睡眠可消除人體的疲勞,使人的大腦及肢體得到充分休息。睡眠還能使人體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強晨練。晨練應該從早晨剛醒來時開始,早晨醒來後最好先在牀上練習叩齒、咽津等,然後再下牀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

四大調養加固健康防線

一、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二、起居調養

處暑後氣溫逐漸下降,氣溫日較差增大,此時,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據氣溫適時添減衣服。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

三、運動養生

運動不宜太過,儘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着《遵生八箋》中的坐功:每日寅時(凌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嚥津液。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四、飲食調養

處暑節氣肝心少氣,肺臟獨旺,飲食上宜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飲食上宜多食鹹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鮮果蔬、多食銀耳、百合、蓮子、蜂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總結:文章已經結束,大家都認真閱讀了嗎?處暑這個節氣還是受不少人喜愛的,在這個節氣中,大家最好能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注意好飲食,多做一些養生運動,對身體很有幫助的哦。

Tags:處暑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