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戰史風雲

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的暴行

欄目: 戰史風雲 / 發佈於: / 人氣:1.26W

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後以中國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中國付出白銀4.5億爲終。

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的暴行

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派遣士兵23000人,軍艦18首,陸戰隊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爲23540人,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隻是象徵性派遣75人,日本成爲八國聯軍的主力。

由於西方傳教士、教民與一般民衆的衝突、帝后黨爭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義和團運動,導致部分中國民衆襲擊在華的外國人。而清政府面對列強要求剿滅義和團的態度又曖昧不明,因此幾個列強國家決定由自己出兵鎮壓義和團。在稍後的十幾天裏,最可怕的事情是,清政府的正規軍,具體而言是董福祥率領的甘軍,直接參加了攻擊使館區的戰鬥。也就是說,此刻的戰爭性質已經改變。如果說之前義和團攻擊使館區,可以解釋爲“民亂”,那麼清政府的正規軍有組織的進攻,只能被認爲是清政府的行爲。不顧國際外交準則,不顧自己曾經做出的承諾,公然襲擊他國駐在本國的大使館,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這也是西方各國出兵的最直接理由,即已經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了。

不過一般認爲這些列強國家出兵中國的動機並不單純,表面上是維護本國在華人士的權益,實際上是趁機進一步剝削、掠奪中國的權益。

當時洋人干涉慈禧爲首的清朝政府內政,慈禧太后爲首的滿清守舊貴族強烈排外,甚至連基本國際關係準則都不顧,要把洋人全部趕出去,斷絕與外國的所有關係。這是激起當時重大變故的一個導火線,慈禧決定順應義和團“助清滅洋”,要將八國聯軍趕出中國而向八國聯軍宣戰,因而有了後來的八國聯軍進北京。

八國聯軍入侵與大沽、天津之戰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帝國主義列強一再要挾清政府嚴加鎮壓。1900年4月,當義和團運動剛在北京近郊發展的時候,俄國駐華公使格爾思就向清政府提出,要趁義和團“還沒有強固和還沒有在集於北京周圍的大隊士兵中獲得信徒時,有力地將他們鎮壓下去”。英、法、美、德4國公使也聯合照會清政府,限“兩月以內,悉將義和團匪一律剿除,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山東、直隸兩省,代爲剿平。”4月12日,俄、英、美、法等國艦隊聚集大沽口,再次照會清政府,警告若2個月之內不能將義和團鎮壓下去,則各國“聯合以兵力伐之”。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猛發展,許多清軍士兵開始同情並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爲首的頑固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部佔了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無法控制局面,便策劃直接出兵。5月28日,各國公使正式議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隨即將這一決定照會清政府,並要求提供運輸便利。5月30日至6月2日,各國侵略軍400多人,以保護使館爲名,分兩批乘火車由天津開到北京。6月10日,俄、英、美、法、德、日、意、奧等八國侵略軍2000餘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強佔火車多列,不顧清政府反對,強行從天津開往北京。

西摩爾聯軍向北京進犯時,沿途遇到了義和團的堅決抵抗。在廊坊、落垡、楊村等車站,侵略軍遭到義和團痛擊。6月18日,董福祥的甘軍與義和團一起猛攻廊坊車站,殺傷敵軍多人。西摩爾被迫逃奔楊村車站,又被聶士成部清軍和團民包圍,死傷近40人,聯軍只得沿北運河乘木船向天津撤退,後被俄軍救出,逃回天津租界。西摩爾進犯北京計劃失敗。

當西摩爾聯軍在廊坊受阻時,大沽口外的俄國海軍中將基利傑勃蘭特向聯軍建議攻佔太沽炮臺。大沽是天津的門戶。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大沽炮臺進行了修建和改建,南北兩岸共有炮臺4座。駐守大沽炮臺的是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淮軍6營300人及1個水雷營。葉祖珪所率北海洋軍“海容”號巡洋艦1艘和魚雷艇4艘泊於白河口內。根據以往不平等條約,各國艦船可以自由出入白河口。1900年5月底,大沽守軍準備在白河口設置水雷,控制外國艦船出入。侵略者得此消息,乃於6月15日決定水陸兩路襲佔大沽炮臺。他們於6月15日晚和16日夜出兩支部隊共約600人偷偷登陸,埋伏在塘沽車站附近和大沽炮臺後側。守軍於16日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封鎖航道。16日下午19時半,聯軍向羅榮光發出最後通牒,說守軍佈設以水雷和加強炮臺防禦,“於我西人代平匪亂一事,實有不便”,限令守軍於17日凌晨兩點交出炮臺。羅榮光嚴辭拒絕,並立即傳令各炮臺準備戰鬥。

1900年6月17日零時50分,距最後通牒限定的時間還有70分鐘,聯軍便發動了進攻。泊於白河的敵艦首先發炮轟擊南北兩岸炮臺,守軍被迫還擊。這時,集結在塘沽的聯軍分左中右3路攻西北炮臺。5時左右,西北炮臺失守。6時許,聯軍未遇抵抗進佔北炮臺。然後,左岸陸路聯軍從北炮臺,聯軍艦艇從所在位置向南炮臺猛烈轟擊。同時,聯軍一部由北炮臺附近渡至白河南岸,從側後抄襲南炮臺。南炮臺守軍腹背受敵,彈藥庫又中彈起火,傷亡很大,只得撤退。至6時50分,大沽炮臺全部失守,清軍餘部向新城方向退走。此次作戰,清軍擊沉擊傷敵艦6艘,打死打傷敵軍130餘人。清軍傷亡700餘人,羅榮光在退往天津後不久服毒自殺。

大沽炮臺的失守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清政府沒有對大沽的防禦給予足夠重視,大沽守軍僅3000,還要分守炮臺、火車站、海關等地,在優勢敵軍的進攻下,守軍只能孤軍奮戰,最後不免失敗。其次,羅榮光備戰過晚造成被動。本來,在5月底羅榮光即有封鎖航道的計劃,但迄至戰鬥開始前,纔將水雷佈設,而此時敵艦已進入戰鬥位置。對偷偷登陸的敵軍也未能採取緊急措施,致使敵軍水陸夾擊戰術取得成功。其三、大沽炮臺雖疊經戰火,屢被攻破,但清政府沒有吸取教訓,在炮臺的構築上不注意隱蔽、僞裝,炮位及軍火庫全部暴露在外,成爲敵人的靶子。彈藥庫中彈起火,便無法繼續防禦。痛定不思痛,不能從失敗中幡然醒悟,不思改進防禦設施,即使守衛官兵再勇敢獻身,也難保重蹈失敗的覆轍。

幾乎與大沽之戰同時,天津城內也爆發了戰鬥。6月15日晚,盤踞在老龍頭火車站(今天津站)的沙俄侵略軍向義和團發動襲擊,義和團也出動400多人奮起反擊侵略者,天津保衛戰由此揭開序幕。天津附近各縣的的義和團民聞訊,紛紛趕來支援。6月17日晚,從大沽登陸的侵略軍乘火車開往天津,同守護天津站的清軍發生戰鬥。曹福田聞訊,率領大隊團民前往支援。經激戰,打死打傷敵人500餘人,迫使敵人退往租界。此後幾天,增援的聯軍不斷進入紫竹林租界。於是,清軍和義和團開始圍攻租界。

6月21日,清政府對各國宣戰。6月22日,清軍開始和義和團一起圍攻租界。但由於清軍只是向租界發射炮彈,沒能給敵軍以重大殺傷。相反,聯軍於27日集中3000兵力,攻佔了天津城東面的清軍主要軍火補給點東機器局。6月底,調赴天津的各路援軍陸續趕到。至7月初,在津清軍共2.5萬人,各種民衆武裝約萬人,能參戰的義和團則多達5萬人。此時,在大沽登陸的聯軍約有1.4萬人,已抵天津租界者約8000餘人。士成、馬玉昆商討作戰計劃,決定對租界之敵實施“三面進攻”計劃。其部署是:由義和團曹福田部及武衛左軍馬玉昆部從北向南進攻老龍頭火車站,奪回東機器局,並相機從北面進攻租界;由義和團張德成部及淮軍羅榮光部、練軍何永盛部,從西面進攻租界;由駐南門外海光寺一帶的武衛前軍聶士成部,從西南面進攻租界,其餘各營機動。

三面進攻開始後,馬玉昆部從北面炮擊租界和老龍頭火車站,義和團組織了多次衝鋒,迫使守站俄軍一度退出,聯軍乃增派日、英、法軍前往死守。從7月7 日至11日,義和團和清軍幾乎每天都組織數百人規模的衝鋒,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在西面,張德成部義和團與部分清軍於7月5日晚在靠近租界的馬家口同聯軍激戰,殲敵甚衆,進至租界邊緣。7月6日,義和團以火牛數十隻爲前驅,踩爆聯軍埋設的地雷,隨即發起衝鋒,一度衝進租界。在西南面,聶士成部於7月6日在小西門圍牆土臺上安置火炮,轟擊租界,聯軍五六百人被迫藏於跑馬場的地道內。當晚,聶士成部進駐八里臺、跑馬場等地,次日又攻至租界南部外側的小營門一帶,給租界造成很大威脅。7月9日,聯軍爲解除聶士成部炮火的威脅,向租界西南發起反攻,聶士成率部與聯軍激戰,被敵炮擊中,因傷勢過重陣亡。此時,清政府準備與侵略者妥協,議和之聲傳遍天津,嚴重影響了軍民的抗敵意志,加上在連日的進攻作戰中,清軍讓武器簡陋的義和團打頭陣,義和團傷亡很大,使天津抗擊聯軍的力量日漸削弱。相反,聯軍卻從大沽源源不斷地涌入租界。至7月12日,租界的聯軍已增至1.7萬人。於是,聯軍開始由防禦轉爲進攻。

7月12日,聯軍決定分兩路攻天津城。一路從白河東岸向北進攻三岔河口水師營炮臺及天津城東北,切斷河東清軍及義和團與城內的聯繫,此路聯軍約3000人。一路進攻天津城南門,兵力約4500人。

當時,清軍各部大都駐守在城外各地,城內駐軍很少,而且建制雜亂,沒有統一指揮,也沒有堅守防禦的準備。義和團則分散於城內外各地,也沒有統一的指揮。

7月12日夜,白河東岸的聯軍向北進攻。13日上午,聯軍炮擊城東北壕牆外的火藥庫,引起爆炸。聯軍趁機強攻清軍陣地,清軍向北郊潰退。聯軍進抵東北城下。白河西岸的聯軍也於13日向天津城南門進逼。南門外清軍奮起抵抗。14日,聯軍攻入城內。義和團與進城之敵展開巷戰,打死打傷敵軍數百名,但終於經不住敵強大炮火轟擊,被迫後撤。聯軍則北上配合城東北的聯軍夾攻水師營炮臺。該處的義和團和部分官兵,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仍大量殺傷敵人,最後才撤出陣地。當日,聯軍佔領天津,洗劫全城。在城內抗擊的義和團大部慘遭殺害,退出城外的義和團又遭幫辦北洋軍務大臣宋慶所部的屠殺,傷亡數千人。而駐守城外的清軍2萬餘人卻在敵人攻城時臨陣脫逃。裕祿於城破前一天即隨宋慶一起逃往楊村,馬玉昆部則逃往北倉,只有義和團始終頑強戰鬥。

天津保衛戰最終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完全是因爲清政府的以戰求和政策和前線指揮官畏敵怯戰。本來,天津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官兵在圍攻紫竹林租界時,殺敵熱情很高,戰場形勢也很有利,從兵力對比上也佔絕對優勢。但恰恰在戰鬥最關鍵時刻,清政府轉戰爲和的態度日漸明朗,派中日戰爭中不戰而退的宋慶來天津充當裕祿的助手就說明了這一轉變。宋慶一到天津,便大肆鎮壓義和團。在戰鬥中,清軍讓義和團打頭陣,自己卻從背後射擊義和團。這一卑劣行徑,極大地破壞了天津的反帝愛國形勢。加上指揮戰鬥的裕祿等人,沒有堅守天津的決心,遭到進攻便棄陣西逃,使聯軍在2天內即攻佔天津全城。

聯軍攻佔天津後,各國侵略軍對全城實行分區佔領,併成立以俄、英、日3國爲首的天津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殖民統治。

北京陷落與聯軍擴大侵略

天津失陷後,清政府一面命令從天津撤離的部隊在北倉、楊村等地設防,一面調派其他部隊增強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防禦。京城內有駐軍六七萬人,還有5萬義和團在京內。總計京津一線,清兵力在10萬左右,義和團7萬左右。

聯軍佔領天津後,繼續調兵遣將,準備進犯北京,至8月初,聯軍在津兵力已達3.4萬人。8月3日,聯軍擬定了集中兵力攻佔北運河兩岸各戰略要點,最後奪取北京的作戰計劃。

8月4日夜,聯軍集中1.8萬人從天津出發,沿北運河兩岸向北倉進犯。8月5日2時許,聯軍進攻清軍第1道防禦陣地劉家擺渡、韓家樹、火藥局等據點,清軍潰退。5時左右,第1道防禦陣地完全被敵攻破。聯軍繼續進攻清軍第2道防禦陣地。聯軍一部繞至清守軍馬玉昆部後,使其腹背受敵。在聯軍前後夾擊下,清軍且戰且退。附近義和團數千人趕來助戰,雖然給聯軍以不小打擊,但也沒能阻住聯軍進攻的勢頭。上午9時,北倉防線及北倉據點全部落入敵手。此戰,聯軍亦付出了死傷600餘人的代價。8月6日晨,聯軍乘勝分路進攻楊村的清軍陣地。駐守此地的宋慶軍一觸即潰,與北倉退下來的馬玉昆殘部一起退往通州方向。直隸總督裕祿逃至南蔡村後自殺。8月8日,南蔡村失守。

在清軍丟失北倉、楊村前,清政府命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統率各地來的勤王師前往河西務防禦。8月6日,李秉衡率軍離京,8日至河西務。9日晨,清軍尚未構築完防禦工事,聯軍即已包抄過來。李秉衡督各路清軍迎戰。但有的部隊稍戰即潰,有的部隊雖作戰勇敢卻因兵力不足而無法擊退聯軍的進攻。馬玉昆率殘部路過河西務,卻遇敵不戰,一直潰逃到南苑。李秉衡目睹數萬清軍不戰而逃,極爲憤概,卻又無法阻止。8月10日,李秉衡退至張家灣,次日自殺。聯軍次日奪佔張家灣,並派兵襲擊通州。通州守軍棄城而逃。8月12日,聯軍不戰而取通州。在短短8天之內,不足2萬人的聯軍連續攻佔數萬清軍防守的北倉、楊村、河西務、通州等戰略要地,直逼北京,這是清軍被失敗主義所支配的結果。除少部清軍和少數將領及義和團英勇抗敵外,多數清軍將領都是一觸即潰甚或不戰而退。兵敗如山倒。李秉衡雖有決心,卻也無力迴天,因爲軍心已散。

通州失守後,清軍7.8萬人齊集北京與義和團5萬餘人共守北京。8月13日夜,聯軍1.5萬人分3路冒雨進逼北京;l路從通州經八里橋、關東店攻朝陽門(日軍);1路沿通惠河北岸經八里莊、郎家園攻東便門(俄軍);1路沿通惠河南岸經蘇家溝、關廂攻廣渠門(英軍),另有3000聯軍從天津出發,以爲後援。

俄軍先頭部隊於8月13日午夜到達東便門,隨即攻城。守軍和義和團頑強抵抗。俄軍只得向日軍求援,日軍派部分兵力助攻。14日凌晨兩點,東便門失守。日軍於14日上午8時在朝陽門、東直門外開炮轟城,遭清軍炮火還擊。董福祥得知上述3門被攻,乃急調廣渠門守軍往援。上午1l時左右,英軍抵廣渠門,乘虛攻城,於14時進入城內,15時抵達使館區。俄軍在美軍配合下於14日午後進入城內。進攻東直門的日軍用炮火和炸藥轟塌城牆,於21時許佔領東直門,接着北佔安定門,南攻朝陽門,於22時許破門進入城內。

8月15日晨,聯軍進攻皇城東華門,慈禧太后於驚恐之中挾光緒皇帝出逃,分別着青衣素服,同載瀾、載漪、奕勖、剛毅等王公大臣及太監李蓮英,從西華門至德勝門,經頤和園、居庸關等處逃出北京,從懷來、宣化、大同到太原,最後逃亡到西安。

聯軍進城後,守城清軍大部潰散,只有義和團和部分愛國官兵築起街壘,繼續同侵略軍戰鬥。8月15、16日,聯軍攻佔各城門和紫禁城,17日佔領全城。聯軍縱兵搶劫3日,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隨後,聯軍設立北京管理委員會,將北京劃爲11個區,分區佔領。9月25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到達大沽,10月17日進京,設總司令部於紫禁城的儀鑾殿。此時,聯軍兵力已逾10萬,駐京聯軍超過3萬。爲脅迫清政府屈從,聯軍還四出攻城略地,擴大侵略。俄軍、德軍、英軍佔領北塘、秦皇島和山海關等地,控制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線。聯軍還於10月20日從京津各地派兵攻佔了保定、正定。聯軍繼續向山西進攻,直攻到娘子關、固關。11月,德、意軍攻佔北京以北的宣化、張家口等地。至此,聯軍經過數月的攻掠,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西至娘子關的直隸四周要隘。

在聯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清政府徹底屈服。早在北京陷落前,清政府即任命李鴻章爲議和全權大臣,從廣東進京與列強談判。8月24日發佈上諭,允准李鴻章便宜辦事,會同慶親王奕勖迅速辦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發佈剿匪諭旨,正式下令“痛剿義和團”,將義和團斬盡殺絕,以此向帝國主義侵略者作爲求和的表示,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在帝國主義的血腥屠殺和清政府的欺騙、出賣下悲壯地失敗。

1901年9月1日,經過列強將近1年的爭吵,《辛丑條約》簽訂,奕劻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字。條約規定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9.8億兩;拆除大沽以及大沽至北京的炮臺;北京設使館區,使館區及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駐軍;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具有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違者處死;改總理衙門爲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後果與影響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爲終。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達羞辱中國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爲庚子賠款。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

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佔中國東北全境,這也爲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爲了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紛起退款。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