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梅葆玖曾祖11歲被人販子賣給戲班 開始梨園生活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4.15K

江家磨難

梅葆玖曾祖11歲被人販子賣給戲班 開始梨園生活

梅家祖居蘇北泰州鮑家壩,梅巧玲曾祖父梅天材以雕塑爲生。清道光年間,蘇北裏下河一帶水旱頻仍,連年大荒。

期間,梅天材去世,其妻顏氏(一說爲曹氏)帶領梅巧玲三兄弟,逃荒到江南蘇州一帶。因窮困潦倒,只好忍痛把年僅8歲的長子梅巧玲過繼給蘇州江家做義子。

梅巧玲到江家後,因江家沒有兒子,起初待他尚好,有吃有穿地過了近兩年的溫飽生活。後來姓江的娶了繼室,不久也生了個兒子。這時,梅巧玲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江家後妻把他當做眼中釘,處處看不慣,總想找藉口把他趕走。一次因撞翻了燉紅燒肉的砂罐,更三天三夜不給飯吃。

事也湊巧,當時專買小孩子去學戲的人販子到了蘇州,姓江的先跟販子接洽好了,就問梅巧玲是否願意學戲,他一口答應願意。因爲廚子師傅早就通知他快快離開江家,要不然早晚總得被那女人折磨死。

刻苦學藝

梅巧玲離開江家,離開蘇州。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轉折。1851年,11歲的他,被人販子賣給北京唱崑曲的福盛班做徒弟,開始了梨園生活。班主楊三喜虐待徒弟是出了名的,早晚打罵是家常便飯。一次,楊三喜用硬木板打巧玲的手心,把他手掌上的紋路都打平了,鮮血四濺。梅巧玲又從夏白眼習藝,夏白眼也是性情粗暴,動輒打罵虐待人,梅巧玲在這裏也是受盡磨難。

後來幸好遇到唱皮黃的羅巧福。他本來也是楊三喜的徒弟,早就滿師了,也開門授徒。看到梅巧玲受苦,他很同情。就花銀子把梅巧玲從夏白眼那裏贖了出來,帶到羅家安心學戲。

梅巧玲遇到這樣一位老師,終於苦盡甘來,更加刻苦學戲,除昆旦戲外,青衣、花旦戲皆有所成,一出臺就很有人緣,不久就成了四喜班的名角,成爲京昆俱佳的第一代京劇旦角演員,被後人譽爲清朝“同光十三絕”之一。後來,他曾掌管四喜班多年。

不忘舊恩

梅巧玲成名後,也沒有忘記蘇州的江家。他感謝江老頭把他從飢餓死亡線上救了出來,並收爲義子,爲了感激江家救命之恩,牢記這位“義父”的恩情,從梅巧玲20歲後逐漸紅起來開始,梅家每年除夕晚上祭供先祖時,供桌當中除供着梅氏祖先的牌位外,旁邊還供了一個姓江的牌位。後來祖母陳氏曾對梅蘭芳說,這是你祖父在世時就留下來的規矩。這個規矩,從1860年梅巧玲和陳氏結婚起,直到陳氏1924年病故後才終止,前後60餘年。

梅巧玲成名後,惦念母親和弟弟,曾託人到泰州尋找。但顏氏和兩個兒子逃荒出走後,再未回到泰州。因此,梅巧玲與老家就斷了聯繫。

關愛同門

待到梅巧玲主持四喜班時,他特別愛護學徒,不準師傅隨便打罵他們。楊三喜的孫子楊元在四喜班教戲時,有一次打了學徒,梅巧玲知道後很生氣。他嚴厲地對楊元說:“這兒不是福盛班,我不能看着你糟蹋別人家的孩子。乾脆給我請吧!”

梅巧玲非常愛護和尊重同行,戲班裏誰有了困難,他都盡力幫助。有一次,吳菱仙家裏遇到意外,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向人借錢。梅巧玲聽說後,爲了不在同業面前傷及他的臉面,就朝吳遠遠扔過去一個小紙團,說:“菱仙,給你個檳榔吃!”吳菱仙接到手,打開一看,卻是一張銀票。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不到百日,同治、孝哲毅皇后先後死去,兩次“國喪”連在一起,清廷規定百天之內不許動響器,百天後只許便裝登臺“說白清唱”。北京的戲班不能演出,經濟上損失很大。有的小戲班被迫解散,大戲班也只能維持開一半“戲份”,只有梅巧玲主持的四喜班仍照舊開全薪。他一面用自己的積蓄來賠墊,一面向匯票莊借款,後來實在沒辦法,便請名旦時小福接管,時小福賣掉自己的住房,幫助四喜班和梅巧玲渡過了難關。

焚券贖當

梅巧玲爲人忠厚,極重情誼,他有兩個頗爲感人的真實故事“焚券”和“贖當”,一直被晚清文人和戲迷傳頌。

“焚券”:道光年間有位探花叫謝夢漁,江蘇儀徵人,雖官至御史,卻十分清廉。他非常喜愛戲曲,常和梅巧玲一起研究唱腔,兩人交誼甚篤。梅巧玲知道謝夢漁爲官清廉,手中沒有積蓄,遇到其生活拮据時,便主動借錢給謝,謝每次收到錢,便親筆寫下借據,先後累計3000多兩銀子。謝夢漁70歲病逝,在北京揚州會館設奠,梅巧玲前往弔唁,見到謝的家人時拿出一摞借據。家人爲難地說:“這件事我們都知道,目前實在沒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數歸還的。”梅巧玲搖搖頭,沉緩地說:“我不是來要賬的。我和令尊是多年至交,今天知己逝世,非常傷痛,我是特意來了結一件事情的。”說完,梅巧玲就當着謝的家人面把全部借據放在靈前的蠟燭上燒掉了,然後又掏出300兩銀子給謝的家人,囑其辦妥後事,最後在謝夢漁靈前呆立多時,含淚而去。這件事很快傳遍北京城,梅巧玲乃有“義伶”之譽。

“贖當”:一位進京參加會試的舉子,很欣賞梅巧玲的表演,不但每場演出必到,而且常與他研究、探討表演中的臺詞、音韻,梅巧玲受益匪淺。這位舉子家境貧困,經常靠典當衣物來度日和看戲。梅巧玲知道後決心幫助他,便趁舉子不在,去他的住所搜索當票。老僕不知其詳,和梅巧玲爭吵起來。梅巧玲說明心意,然後去當鋪贖回衣物,又留下200兩銀子,並勸舉子不要因看戲荒廢了學業。舉子深爲感動,發奮讀書,但不想剛剛在會試中被錄爲探花,便不幸得病去世。梅巧玲聞訊趕赴奠室,留下銀兩作爲舉子的棺殮費用。

1882年,梅巧玲逝世時,一下子來了上千人悼念他。受過他厚恩的吳菱仙爲了報恩,歷經艱辛,把梅蘭芳培養成著名的京劇大師。

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自己遭受了虐待、折磨,多年媳婦熬成婆之後,遷怒於無辜者,提刀揮向更弱者;而第二種人恰恰相反,把苦難昇華爲慈悲,博愛衆生,寬厚待人。梅巧玲就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