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民俗 > 風俗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欄目: 風俗 / 發佈於: / 人氣:9.3K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竈、掃塵、吃竈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後逐漸演化爲“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臘月二十三的起源

祭竈的風俗由來甚久。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爲祀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爲門、井、戶、竈、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竈、中雷)。祭竈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爲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

節日簡介

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竈、送竈神、送竈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爲“送竈”或“辭竈”。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竈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竈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竈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着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竈上使司命(竈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竈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竈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竈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竈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竈君歌,跳送竈君舞,名爲“送竈神”,以此換取食物。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第2張

臘月二十三的傳說

傳統民間傳說,竈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竈君,算爲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竈時,要打點一下竈君,求其高擡貴手。

臘月二十三的民間習俗

晉東南地區傳統民間流傳着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竈,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爲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竈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祭竈

送竈習俗在中國南北各地極爲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竈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竈日漫筆》一文中說:“竈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竈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竈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竈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竈詞》對當時民間祭竈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竈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認爲是爲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竈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爲“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叫做“接竈”。接竈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竈燈,在竈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竈的,據說,竈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諸神中,竈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祀爲竈神。”《莊子·達生》記載:“竈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竈神,着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竈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竈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竈”的“蘇吉利”;或說竈神姓張,名單,字子郭;衆說不一。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傳統民間還有“跳竈王”和“打竈王”的活動。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第3張

掃塵

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剪窗花

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裏,給家裏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第4張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傳統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爲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麪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擡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物,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爲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爲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吃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吃竈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

吃竈糖,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竈,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傳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

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爲小年搗蒜會把家裏搗窮了。

臺灣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

其他習俗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掃淨灰塵,還要用溼毛巾擦除房內的中堂畫,和各種裝飾畫,把室內外打掃乾淨,然後祭竈,祭竈除了要用祭竈糖,還要烙蔥花油餅,放鞭炮,祭竈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莧菜籽,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佔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竈糖,這一天竈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爲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竈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如此規範人們的行爲,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文化。但也有不貼竈神的地方,比如中國四大名鎮的朱仙鎮就很少貼竈王,據說過去這裏的人也是貼竈王的,只是人們年年用竈糖封住竈王的嘴,便覺得有了竈王的蔽護,可以爲所欲爲,商人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這裏看門神會,看到人間飯館內座無虛席,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他買了一碗麪,卻發現四兩面竟只有幾根,於是他很生氣,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火神到這裏來化成一個老漢,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十五兩的大火燒。”鎮上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沓來換取火燒,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燒了起來,得了大火燒的燒了個淨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於災難,後來人們總結出爲人還需要以誠爲本,再不去偷工減料,賺取眛心錢,竈王再會甜言也難摘天蔽日,於是就很少有人過年再貼竈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團圓飯時,在竈前澆上餃子水,謂之澆奠。

臘月二十三吃的糖叫做什麼糖

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糖瓜北京有句民謠“糖瓜祭竈”,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便是“祭竈”用的糖瓜。糖瓜外形圓圓胖胖,由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現在已不多見了。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爲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是什麼意思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竈王爺的習俗。傳說這一天竈王爺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稟報你家的情況,於是,家家戶戶都用糖瓜來祭竈王爺,讓他嘴裏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說好話,以討來年越過越甜。

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農村習俗,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的日子,取成塊的麥芽糖放置於鐵鍋中,加熱使之變軟,摻入芝麻粒,用擀麪杖製作成約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溫度退卻後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膩。現在已很難見到。

臘月二十三爲什麼要祭竈

在“小年”這天祭竈,擺祭竈糖,其實源自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竈,即祭送竈神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竈節。據民間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爲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因此,祭竈節是各家歡送竈神上天的節日。所以祭竈時,百姓就在位於廚房的竈王爺年畫下,用麥芽糖熬成的糖稀糊住竈王爺的嘴巴,這樣他就只能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了。

目前,對於祭竈,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眼裏,仍然是一項重要而神聖的儀式。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祭祀了“上天言好事”的竈王爺,它就會在新的一年裏,保佑家庭吉祥如意,這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第5張

臘月二十三可以在孃家過嗎

按傳統的觀念,女性嫁人後是不能隨便回孃家的,更何況是過年期間。不過,現在時代變了,倒不用顧忌這些。

傳統觀念:小年不能在孃家過

傳統的中國家庭組成理解,當女性嫁人後,該女性隨即成爲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員。以前的孃家反而淪爲“親戚”關係。比如,以前姓李的女子嫁給張家,就叫“張李氏”就是這個意思。原來的“李”姓卻成了副的。

當女人正式成爲男方家庭成員後,去“親戚”家就不可能太隨便,更何況小年或大年三十一家團圓的日子。在封建社會裏,嫁出去的女子經常回孃家不僅要被公婆罵,就連孃家人也會罵。還要被周遭的人說“吃裏扒外”的閒話。

現代觀念:小年可適當在孃家過

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也變了。大工業化時代對傳統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打擊很大。人們只要能養活自己,誰也用不着看誰的臉色眼色生活,回孃家過年很正常。特別是城市裏生活的人,公婆家、孃家都不住,關鍵的是人們的思想徹底改變了。

溫馨提示:

隨着獨生子女家庭增多,過年回誰家已成爲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在回誰家的問題上,我們應多和雙方父母溝通,選擇一個折中的辦法,讓兩個家庭都能夠理解,和和美美地過個溫馨的年。

“孝敬父母,不能只在過年時才表現”,我們應“常回家看看”,多關心父母的生活,多與父母交流,平時的孝道做到位了,不在乎過年這幾天,雙方的父母也更能夠理解,歡歡喜喜的春節纔不失團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