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戰史風雲

抗日戰爭後蔣介石爲何棄用“戰神”薛嶽?

欄目: 戰史風雲 / 發佈於: / 人氣:1.82W

白崇禧、薛嶽、孫立人三人,公認乃國軍將領之佼佼者,甚至在網友中享有“戰神”之虛譽。但去臺後,三人均不獲重用。白、孫之緣故,《短史記》已有闡釋——白氏政治立場反蔣,更在內戰末期頻頻“通共”;孫氏在臺任陸軍總司令期間,一腳“通共”,一腳親美,且欲聯合“自由派”推翻蔣介石。

抗日戰爭後蔣介石爲何棄用“戰神”薛嶽?

薛嶽去臺後長期閒置,究其原因,實與白、孫二人雷同。早在1944年,抗戰尚未結束,薛氏即與李濟深密謀合作倒蔣,試圖在史迪威的支持下,脫離重慶另組新政府。據李濟深自述,“我派李卓賢到重慶去見史迪威,……又派人去與薛嶽聯絡,薛嶽那時也與美國接上了頭。”薛氏“反蔣”一節不算祕密。但內戰期間,其“通共”情事,則迄今鮮有人知。據大陸解密檔案文件,1949年5月間,薛氏與中共過從甚密,且一度承諾反蔣舉事。

薛氏其人,政客色彩頗濃,本質上並非一純粹軍人。三次“長沙會戰”,其政治考量遠甚於軍事謀劃,故戰報謊話連篇,以至於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慨嘆:“我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1948年,薛氏更與餘漢謀、張發奎等粵籍軍人合謀,欲扶植孫科組閣,且內定張發奎爲國防部長,薛嶽爲參謀總長,餘漢謀爲軍政部長。惜乎粵系不敵桂系,謀劃未成。其後,薛氏又趁蔣氏嫡系部隊苦戰於淮海,與張發奎、餘漢謀提出“粵人治粵”之口號,意在將宋子文驅離廣東。蔣氏無奈,遂任命餘漢謀爲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爲廣東省政府主席,張發奎爲陸軍總司令。1949年2月,薛嶽走馬上任;5月,即與中共建立了祕密聯繫。

據檔案文件顯示,先是,5月4日,蔣光鼐赴港向中共傳遞消息稱:“張(發奎)、餘(漢謀)、薛(嶽)對反蔣一致,對聯共則各懷心事,彼此未能共同商討。……薛表示雖恨蔣,但不滿中共,態度仍極頑固。”其時,桂系白崇禧正與中共積極聯絡,且承諾“中共若有什麼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故蔣光鼐還提到,桂系甚至擬“移師湘粵邊境,以威脅駐粵蔣系兩軍,促進張、餘、薛之決心與勇氣。”工作進展很快。至5月13日,地下黨致電周恩來,明確提到“薛嶽已決心反蔣”。文件稱:“據蔣(光鼐)說,薛嶽已下決心要幹,組織工農革命政府,且已將此意託餘漢謀徵求李(宗仁)的同意。”“薛謂如李不參加,亦決心幹。薛計劃爲在粵組織工農革命政府。”

但是,在薛嶽倒戈一事上,粵系與桂系之間,存在嚴重矛盾。5月14日的內部討論會議上,桂系骨幹黃紹竑“主打破黨統,維持法統,由李德鄰領導西南全面和平”。李德鄰即李宗仁。桂系之意,乃是希望先將桂、粵兩系人馬打包統合在李宗仁、白崇禧旗幟之下,再集體投共,如此可增加己方談判籌碼,以便從中共手中換取更多的政治收益。但負責策反薛嶽的蔣光鼐,卻對此不以爲然,向中共表示:“黨統、法統均應廢除,如李躊躇觀望,粵薛應先發動。”

5月17日,地下黨再次發出電報,稱薛嶽與桂系矛盾較大,須待白崇禧等人離開廣東後,才能舉事。電報援引粵系將領鄧世增帶來的情報稱:“薛嶽雖仍謀以粵贛獨立,但因環境惡劣,不如前之堅決。……薛向鄧表示:俟白等離粵,即採取行動雲。”薛的這一表態,似不過是暫安中共之心。據鄧世增講,白崇禧因未能在與中共的談判中,得到理想的政治回報,故放言表示:“他爲謀和而結果只得了戰犯頭銜,那就只好對共抗戰到底”;地下黨也獲得情報顯示,鄧世增對粵系投共一事之收益相當關心,“私向人表示,有吳奇偉等如此小幹,而不謀大幹,終必被中共一個個吃掉,實不合算。”換言之,鄧氏反對如吳奇偉般零碎投共,理由是回報太小,“不合算”,和黃紹竑一樣主張打包投共。故在白崇禧心生猶豫之際,鄧氏對於遊說薛嶽投共,也相應變得不積極起來。

至5月22日,“黃季寬約見告我,薛嶽反蔣之意已暫打消”;其擬投共一事,就此告一段落。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薛嶽走馬廣東之初,宋美齡即由美國致電蔣經國,詢問“薛嶽態度近來究竟如何,盼復”;蔣經國則回覆:“人心之壞,出人意料,萬分寒心。薛之態度暫無特殊之表示”。戒心若此。1952年,蔣氏父子以薛氏可能勾結“第三勢力”爲由,搜查其住宅,非爲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