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膽小者慎入!那些曾嚇的我們屁滾尿流的殭屍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3.23W

殭屍題材的電影、遊戲、小說風靡全球,殭屍的總類無外乎三種:美國喪屍,歐洲的吸血鬼,中國的殭屍。而中國的殭屍是歷史最悠久的。中國神話傳說中,殭屍品種、等級分類也有完整的體系。同時,對抗殭屍的佛法道術也遍地開花。但是,這些都是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今兒小編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殭屍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膽小者慎入!那些曾嚇的我們屁滾尿流的殭屍

沒有最醜只有更醜的無腦喪屍

喪屍只不過是一羣感染源的宿體,形體外貌多數爲大出血、潰爛,整體上是一具會迅速移動的能夠亂咬人的死屍。聞名於世在於殭屍題材電腦遊戲的風靡和美國好萊塢電影特效化妝。不過這喪屍還真不是人家老美的原產,畢竟這建國纔不過三百年有餘,雖然沒有什麼歷史沉澱但擋着不住人家科技發達,愣是運營現代化技術把喪屍演變成流行文化。

Zombie一詞,實際發源於西非的剛果土著語言,隨着黑奴貿易而流傳到加勒比地區,尤其是海地。海地的Zombie特指還魂屍,一種受巫毒影響的復生者。在巫毒教的傳統文化,還魂屍是由人死後通過巫術復活,還魂屍必須由巫師舉行儀式才能復活。一旦復活,它們只能聽從巫師的話。在海地,巫師經常將它們當成奴隸來用,命令它們爲他辦事。這裏的巫毒跟咱們苗族的蠱毒也是沒什麼可比性,最大的區別在於苗族的蠱毒可以讓中蠱者慢慢折磨致死一般主體會有自主意識,外貌體徵一般不至於那麼磕磣。而巫毒教的巫師則是採用藥物強行控制被害人。所以《植物大戰殭屍》裏的殭屍們纔會不顧一切的去吃人的大腦,這就是爲了所謂的吃啥補啥吧!鑑於喪屍歷史最短,技能最LOW,長的又醜。小編實在不想過多介紹了。本文由本站網原創,請勿轉載!

從恐懼中誕生的歐洲吸血鬼

吸血鬼的傳說是起源於歐洲的,但吸血生物的傳說源頭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古羅馬文明等的神話傳說中,都有吸食人類精氣的魔鬼。但真正現代意義下的吸血鬼形象的建立,主要來自於18世紀時對東歐地區口頭流傳的民間傳說進行彙總編輯出版。在這些傳說中,吸血鬼指的是死後能夠從墳墓裏爬出來吸血的屍體。在醫療不發達的條件下,有些沒有真正死亡,只是休克了的人被下葬,而後在甦醒的時候或者復活又動起來,被當成不死的存在。歐洲黑死病流行的時期,在人們極度恐慌的情形下會產生這類對死者繼續活動的懼怕,因而出現像尼塔特這種帶有傳染黑死病能力的德國吸血鬼傳說。

在早期傳說中,吸血鬼一般都是在夜間活動,但並沒有關於吸血鬼害怕陽光的直接描述。但也有人認爲吸血鬼害怕陽光,因爲吸血鬼在陽光下會自焚。吸血鬼也有一類是日行者,不過很稀有,可以在陽光下行走,所以有很多人會去取他們的命,他們會被人追殺。

通過特定的方法可以發現墓地中的哪一個墳墓可能埋藏着吸血鬼。比如觀察墳墓上是否有洞。也有的讓男童坐在馬駒上巡行墓地,馬會在有嫌疑的墳墓前停留。當發掘有嫌疑的墳墓,並發現墳墓中的屍體具有吸血鬼的特徵後,需要通過特殊的手段消滅。不同的地區方法也不一樣,大致有以下幾種:肢解、斬首(德國與斯拉夫地區)、焚燒、灑聖水、在嘴裏放大蒜(羅馬尼亞地區)、在屍體心臟釘入木樁(主要在南斯拉夫地區,俄羅斯地區用梣樹木樁釘入嘴裏,塞爾維亞地區是用白荊棘木樁釘入胃部)、利用其懼怕烈日光線的習性。

其實埋葬的屍體往往因細菌分解產生氣體,因而產生腫脹現象,並由此被認爲是吸血鬼。釘入木樁或肢解都能夠釋放出屍體內的氣體,造成消滅了吸血鬼的印象。傳統民間在埋葬有可能變爲吸血鬼的死者時,在其身邊放置鐮刀或鐵針等尖銳的物體,在民俗學上是爲了避免惡魔進入死者屍體,但實際上起到了當屍體膨脹時將其戳破並釋放氣體的作用。本文由本站網原創,請勿轉載!

現今流行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與古代歐洲傳說頗有差異,最早來源於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Stoker)於1897年出版的以吸血鬼爲題材的哥特式恐怖小說——《德古拉》(Dracula)。

小說中的主人公德古拉有別於以往古代神話和傳說中的吸血鬼醜陋、沒有智力的動物形象,作者將吸血鬼描繪成文質彬彬、聰明、具有吸引異性魅力,能夠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紳士。這本小說的成功和流行使得德古拉成爲吸血鬼的代名詞。早期的吸血鬼電影幾乎都以這本小說爲基礎改編。

1976年,美國作家安妮·萊絲(Anne Rice)發表了《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Vampire)一書,並在1994年改編成同名電影,對後來流行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造成了很大影響。但安妮·萊創造的吸血鬼形象與傳統形象也略有不同,比如,她筆下的吸血鬼並不害怕大蒜或十字架,也不會被木樁釘死。

還有一種說法,吸血鬼的祖先是亞當的兒子該隱。其實關於該隱作爲第一個吸血鬼或身爲吸血鬼的說法,並非來自《聖經》。而是來自於上個世紀90年代左右,白狼遊戲公司(WhiteWolfpublishing)出品的桌面RpG《黑暗世界》之《吸血鬼:千年潛藏》的故事背景。衆所周知的“氏族”“代數”“戒律”“避世”等設定都是出自於這個遊戲。該遊戲因爲巧妙地應用歷史事件典故和宗教、哲學典故,所以具有高度的擬真性,時常被認爲是真正的民間傳說或神祕學資料。

但是《聖經》的原文中沒有提及該隱後來變成吸血鬼,而是以人的身份與妻室育下後代,並且建立屬於自己的城市,他的後代因罪惡而在大洪水中滅跡。因此,一切關於“《聖經》提及該隱成爲吸血鬼”的說法都不可隨意相信。

有研究認爲傳說中的吸血鬼有可能與狂犬病有關,理由是相當多的症狀與其較爲相符:畏光,討厭刺激性的氣味(如大蒜),面色蒼白,有口部肌肉抽搐想咬東西的慾望(訛化爲尖的牙齒並善於咬人),傳染途徑(被咬後感染)等等,並認爲吸血鬼的傳說可能與古代大規模疫情爆發有關。

比較公認的關於吸血鬼的解釋是:被認爲是吸血鬼的人實際上是卟啉病(紫質症)患者。血卟啉病又稱先天性紅血球紫質缺乏症(CongenitalErythropoieticporphyria),是由於缺乏合成血紅素之酵素,造成前驅物之一“卟啉(porphyrin,又稱紫質)”的累積,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多有遺傳因素。紫質會累積在血液及尿中,令尿液呈紅色,且因爲紫質具強力的吸光性,病人皮膚會對光敏感,牙齒會出現螢光,亦會造成貧血。根據卟啉代謝紊亂的部位,分爲紅細胞生成性血卟啉病、肝性血卟啉病。本病多見於嬰兒,成人也可發病,稱爲遲發性皮膚血卟啉病。此病患者怕光(光照後會引起皮膚潰爛、結痂、大面積黑色素沉着),對大蒜過敏(大蒜的刺激性氣味能引起病發),眼珠呈紅色,補充血紅蛋白有利於緩解病情。少數偏激患者認爲飲用鮮血可以補充血紅蛋白,從而引發了吸血鬼傳說。

卟啉症通常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導致,在人類活動中,最容易產生基因突變的行爲就是近親結婚,歐洲的王室貴族們相信自己的血統是高貴的,同時也基於權力和財富的原因,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對外通婚,都是在歐洲各王室之間內部互相結婚,這導致了歐洲王室之間的血緣關係很親近,而且也有很多遺傳病!英國的“瘋子國王”喬治三世就是這種疾病的受害者之一。

所以說,近親結婚要不得啊!!!

會法術的大糉子——中國殭屍

據說遠在黃帝時期就有關於殭屍的記載,那時候有一種很強大的殭屍叫旱魃,又稱女魃,曾經出現在黃帝和蚩尤的決戰中,發揮了相當大的威力。女魃者,有史以來中國的第一個殭屍:地球殭屍的始祖,相傳女魃一出赤地千里。關於女魃在史記山海經等古史上都有記載,但內容不一.只有一個共識:女魃乃帝女。這個帝,一般認爲是黃帝.因爲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家喻戶曉,女魃加入了黃帝一方打敗了蚩尤,所以以爲女魃是黃帝的女兒.實則不然,因爲軒轅黃帝雖然子女衆多,但從來沒有一本書上寫黃帝哪個妻子生個女兒叫女魃的,也沒有哪本書上出現過軒轅女魃這個名字;最重要的一點,在古史和傳說中提到女魃,都是說:帝女女魃從天而降,助黃帝打敗蚩尤,破法術而無力迴天.

反正從那時候開始,殭屍這個詞就出現在我們的文字中,殭屍和鬼不同,是兩種生物,殭屍是人在失去靈魂後人的肉體發生了變化而形成的,鬼正好相反,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就好象是失去了載體的一段代碼,當然這種代碼有可能自我複製,變成病毒。

殭屍的形成在傳說中有着非常苛刻的條件,按照中國古代的記載,必須在某個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時間纔會可能產生殭屍。

但是,一旦產生一具殭屍,那麼被他咬過的人就會又變成殭屍,這一點很象一種病毒的傳播,所以各位要是那一天遇到殭屍一定不要被他咬到,不然那就會很倒黴的。本文由本站網原創,請勿轉載!

中國的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因此,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許多提及殭屍的記載,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有的人稱這兩本書做“殭屍百科全書”。在這兩本書裏,殭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和走屍。

袁枚《子不語》中說:“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魂離開人體,便會淪爲惡鬼殭屍。據傳,殭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子不語》把殭屍分成八個級別: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這八種殭屍,越靠後就越厲害。

除了上述的分類外,大家可能還會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其他諸如眼睛不同顏色等的分類方法,其實那都只是個別電影或文學作品中的衍生分類而已。

有的野史中記述,贏勾與其他三名殭屍始祖(後卿、旱魃、將臣)一同誕生於人類未現的洪荒妖獸時期,直到中古才消失不見。應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四名殭屍始祖的中只有“旱魃”是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出現,其餘的只是現代網友的意淫,而旱魃是一種會帶來旱災的害人怪物,與黃帝天女女魃實際無關聯,不可混淆。

旱魃,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詩·大雅·雲漢》:“旱魃爲虐,如惔如焚。”《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

先秦至漢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爲代表,其形象特徵爲身着青衣的女子。這一時期的旱魃帶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們將其視爲旱神,但又以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對其進行驅逐,以實現驅旱求雨的目的。

自漢代中後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另一種小鬼形象的旱魃過渡。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應是由於先秦時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漢代逐漸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漸被人們否定,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質疑,其形象遂逐漸轉向另一種更爲邪惡的面目。

明代中期以後,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漸向殭屍形象的旱魃演變,並逐漸被殭屍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但是不管如何,所謂的旱魃乃至女魃是殭屍之祖,乃是由清朝袁枚的小說《子不語》的虛構爲開端,由現代小說家文學創作而來,跟旱神魃無關。所以女魃=旱魃=殭屍始祖的說法在純屬扯淡。

由於明清時期以殭屍爲“旱魃”的觀念十分流行,由此也派生出“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明史》中記載的民俗說,每遇乾旱,人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雖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風流行,但直至清代,此風在民間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樁”進而發展爲焚燒屍骨(即“焚旱魃”)。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記載說:“近世所云‘旱魃’,則皆殭屍。掘而焚之,則往往致雨。”袁枚在《子不語·旱魃》中,把旱魃分爲“獸魃”和“鬼魃”兩種,“縊死屍僵出迷人者,爲鬼魃。獲而焚之,足以致雨。”有意思的是這種風氣也見之於外國。如俄羅斯有些地區的農民,一旦遇到旱災,便常去挖出喝酒醉死人的屍體,將其沉入最近的沼澤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殘其肢體的行爲,以此來求得雨水。

在山東各地,過去每遇乾旱,人們把新埋的屍體當旱魃打的風俗也十分普遍。人們常唱着捉旱魃的歌謠,邊唱邊到處尋找新埋的墳塋,將屍體挖出來暴打併焚燬。過去,如逢久旱不雨,而誰家的新墳墳頭有溼潤泥土,就說這墳出了旱魃。據說旱魃能喝盡天下的水,而且生吃活雞。所以,出旱魃的新墳不僅墳頭溼潤,而且墳裏有很多雞毛。這也是檢驗旱魃的標誌。如果這兩個條件成立,就要打旱魃:先掘開墳墓的封土,露出棺材後立即用一張大魚網扣住,以免旱魃逃跑。蒙好網,將棺材鑽一圓孔,把裝好藥和沙子的土槍伸進去,“轟”的一槍,將棺材轟碎,人們就衝上前去,用活鉤、杴、钁等鐵器將屍體拖出刨碎,拖着就跑,據說把旱魃的碎塊拖到哪兒哪兒就會下雨。在過去嚴禁掘人墳墓的時代,打旱魃往往成爲某些人報私仇、泄私憤的藉口。本文由本站網原創,請勿轉載!

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再相信旱魃之類的鬼話了,傳說中的“旱魃”是不存在的。但是,卻有另一種更爲惡劣的“旱魃”在威脅着人類,這就是人類自己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這纔是造成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重要原因。

至於現在中國殭屍的形象多是身着清朝官服的原因,主要是出自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具體原因可以從幾個角度分析:

經濟學角度:清代的戲服多,便宜,殭屍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電影,爲成本考慮,所以製片們讓殭屍集體換成了清朝的衣服,又因爲清戲中宮廷戲最多,所以纔有了電影中另類的制服誘惑。

時間角度:死亡時間小於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時間超過500年就成了魔頭了。所以只有死亡時間在100-500間左右的纔可能成爲殭屍,好不容易成爲殭屍了,不免想放蕩不羈地出來顯擺一下。如此算來只有出生年月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爲殭屍,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照這麼估計若干年以後影視作品中的該是穿着中山裝、西裝或耐克阿迪;帶三塊手錶;公文包裏備着杜蕾絲,使用牙防組推薦牙膏的殭屍了。而且傳說清朝人下葬的時候都穿着官服,倍兒體面。

民族感情角度:反清復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國割據的,因此香港人心裏有怨恨,於是拿清朝調侃,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於爲什麼選擇官服,則是因爲民間反清、反貪的表現,是士大夫文人的想象和社會寄託。

影視學角度: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爲清朝官服比較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跳起來僵硬,所以用於拍殭屍最合適。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爲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殭屍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裏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就穿的是古代漢服啦,纔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經典女鬼。試想讓聶小倩穿清朝宮廷旗袍,那該是一種什麼效果?本文由本站網原創,請勿轉載!

民俗角度:清朝有種道士叫訓屍人,他們具有引導屍體行動的一種法術。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錢的人,在死去以後,希望落葉歸根,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這時候就需要做屍體處理,道士一般會用他們的手藝把屍體做成僵硬的以便行走,然後打扮一下,這時候給穿上官服也是很擺譜的事。趕屍人被稱爲“趕屍匠”。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系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畫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爲有行屍。

文學史角度: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對於殭屍事件的記載便多,對於殭屍的研究變多,中外交流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說和讀本等文學形式興起了一個高潮,民間通俗文學對於這類身邊的怪事會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釋,殭屍就是其中一種,這些東西也被更多的書籍和民間傳說記載,被用到現在的一些電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筆記載殭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香港的殭屍電影大都來自這些書籍,因此很自然的殭屍穿的是清朝的衣服。中國的清朝是最受外國人侮辱的時期,清政府最無能,所以香港電影人把殭屍設定成了那個時候的官員也是藉此諷刺一下。

說到底,殭屍、喪屍也好,吸血鬼也罷,都是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中並不存在,古人在知識匱乏,科學落後的情況下虛構的這些生物爲現在的電影、小說、遊戲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然的話,馬小玲跟誰去約會?植物們跟誰去大戰?埃琳娜跟誰去談戀愛?

好了,就寫到這吧,小編爲了寫這些已經好幾天沒進食了,這就出去抓個胖子好好補補。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