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盤點抗戰英雄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3.12W

一、張自忠

令日軍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盤點抗戰英雄

張自忠將軍,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阪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爲活關公。

第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岡……”這是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檔案,它記錄了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生命中的最後時光。昨天,北碚區烈士陵園管理所主任陳尚利說,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來自南京市檔案館,在張自忠犧牲70週年之際,它首度走出檔案館,現身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將軍英勇,嚇呆日本兵

這份源自日軍《231聯隊史》的珍貴檔案,以日軍官兵的親口講述,再現了張自忠以身殉國的全過程。

“當衝到距這個高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軍官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刻,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陳尚利說,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爲國捐軀後,遺體當天晚上被日軍13師團草草埋葬在陳家集(現湖北省襄陽縣內)。18日,張自忠的遺體被找到,當醫療隊人員用酒精擦洗遺體全身時,看到他全身共負重傷7處,最重的是一處洞穿胸部的炮彈傷。

“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羣衆無一退卻。”最後,日本飛機一彈未投,盤旋而去。

二、楊靖宇

1936年6月,楊靖宇爲了與中央紅軍取得聯繫共同抗日,發動了第一次西征,途中西征部隊的前進受到了嚴重阻礙,爲了避免損失,7月8日,師部決定化整爲零,分三路返回。同年11月,楊靖宇又發動了第二次西征,這時楊靖宇成立了馬隊。“當年這裏有一條河,在飲馬池所在的位置共拴了36匹馬。”講解員說,現在那條河已經沒有了,變成了飲馬池。

殉國時年僅35歲

在密林深處的兩棵大樹後,我們發現了楊靖宇部隊所使用的磨盤,距離磨盤只有10多米的地方,就是楊靖宇部隊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旁邊有一處後建的木製房子,房子陳列了很多與楊靖宇有關的物品,記者看到一張楊靖宇的照片和簡介。楊靖宇,本名馬尚德,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27年6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到1936年,楊靖宇的部隊已經達到6000人,日僞軍稱他爲“紅色毒瘤”,時時刻刻想派兵剿滅他。

在密營內的一個陳列櫃內,擺放着當時抗聯部隊使用過的武器、子彈。1937年11月至1939年末,楊靖宇帶領抗聯部隊在密營成功地策劃、發動了著名的奇襲紅石砬子戰役、柳樹河戰役、火燒木其河老集團戰役和六號橋戰役。1940年初,楊靖宇離開密營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縣南部的林中被日軍包圍,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用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經日軍解剖,發現楊靖宇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爲食,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

三、趙尚志

趙尚志(1908—1942),遼寧朝陽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黃埔軍校學習。抗戰時期,他指揮的抗日聯軍與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馳騁在松花江兩岸,創造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蹟,被東北的父老鄉親稱爲“北國雄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趙尚志到東北宣傳抗日主張,並很快地組織了一支抗日隊伍。經過數次與日軍戰鬥後,這支隊伍創立了以珠河、賓縣爲中心的抗日根據地。趙尚志創建的東北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日軍逐漸將他視爲了眼中釘、肉中刺,1934年,日軍決定對他組建的抗日遊擊隊進行“圍剿”。趙尚志帶領抗日遊擊隊採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與日軍進行作戰,多次跳出日軍的包圍圈,並在冰趟子對日軍進行伏擊,擊斃日軍200多名。對於趙尚志出色的軍事才能,日軍慨嘆道:“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四、夏伯陽

夏伯陽(亦譯爲恰巴耶夫),是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紅軍將領,勝利總是和他的名字連在一起。抗日戰爭時期,在冀東大地上,也出了一位夏伯陽式的八路軍將領,他便是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兼13團團長包森。圖片來源:環球網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闢抗日遊擊區。在包森指揮的漂亮仗中,智擒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可謂影響最大的一次勝利,日本朝野也爲之震動。

1939年以後,日軍對冀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掃蕩”。包森將部隊化整爲零,分散在老百姓家裏。派到遵化執行特殊任務的憲兵隊長赤本,以爲八路軍已被消滅得差不多了,便尋思能勸降包森,爲此他找來了剛俘獲的八路軍戰士王振西。王振西心想:要我帶着你們去抓包森是妄想,不過若湊巧遇到八路軍,或許能把赤本逮住。

於是,王振西謊稱自己是包森的警衛員,帶着赤本來到遵化東北的孟子院村附近。臨進村前,王振西對赤本說:“你帶這麼多部隊,包森看見還不跑?再說,你也不能穿這身衣服。”赤本覺得有理,便和翻譯互換了禮帽、大褂,並將部隊留在了村外。

其實,整個戲劇的導演者正是包森。接到密報後,包森在村口化裝埋伏了六七個偵察員,假裝幫老百姓打土坯。當押解王振西的赤本和翻譯走到跟前的時候,王振西突然指着後面的兩個人說:“這是日本司令,這是翻譯。”於是,這位日本天皇的表弟還未回過神來,便成了八路軍的俘虜。

赤本被捉的消息傳開後,震動了日本朝野。他們專門組織了“赤本營救委員會”,派出日本女特務川島芳子進行營救,又派人送信要求和包森談判,許以重金、武器裝備贖回赤本。

1942年春節,包森在馬莊子召開慶祝摧垮僞軍的勝利大會。敵人得到這個消息後,從唐山派出重兵前來圍剿。就在這次反圍剿中,包森不幸犧牲,年僅32歲。

包森雖死,但日僞軍仍然懼怕他,日軍聽說包森的軍隊到了,便會摸着腦袋:“死了死了的”;僞軍們口角,常以“出門打仗碰上老包”爲咒語。就連岡村寧次也哀嘆:“到冀東如入苦海。”包森犧牲的消息傳出後,日軍一反常態,在所有報紙的宣傳報導上,都去掉了污衊攻擊之詞,作了“包森司令長官戰死”的鄭重報導。

五、孫立人

孫立人將軍,新1軍軍長。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抗戰。在薀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爲榴彈所傷,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這是盟軍在第一次入緬戰爭中的唯一一次勝利。1943年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在兩次入緬作戰中,孫將軍指揮得當,殲滅日軍三萬三千餘人,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1932年“一·二八”抗戰的時候稅警總團以第88師獨立旅的身份參戰,戰功卓著。此間孫在訓練上下了很大功夫,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制訂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練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與國軍其它部隊不同的訓練操典,被大家稱爲“孫氏操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9月稅警總團開拔奔赴淞滬會戰前線。稅警總團駐守薀藻浜(吳淞江北支流),後因側翼被優勢日軍突破,被迫退守蘇州河(吳淞江南支流)南岸。成功阻擊日軍橡皮艇七次渡河。之後孫立人在蘇州河周家宅一線血戰中被日軍火炮炮擊成重傷,全身中彈片十三處,昏迷三天。

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

六、張靈甫

張靈甫將軍,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爲戡亂戰爭時被共軍擊斃的爲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爲民國第一烈士)。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歷硬仗、惡仗無數,此時也正是張靈甫人生最爲輝煌的一頁。1937年,五十一師開赴上海,參加了著名的“八一三”凇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O五團走馬上任,並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敢,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的時候,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蜂擁衝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着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其後,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討論作戰方案時,衆人認爲張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張靈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過《三國演義》,魏國大將鄧艾爲攻取成都,出蜀將之不意,帶精兵暗渡陰平,飛越摩天嶺,一舉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們也可仿此戰例,大軍從正面進攻的同時,再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從人跡罕至的張古山背面進行偷襲,以收兩面夾攻之效。”於是,張靈甫親率一支突擊隊效法鄧艾輕裝出發,攀木掛樹,穿過艱險的深山峽谷、老林惡水,配合正面部隊進攻,飛奪張古山。而後日寇不甘失敗,出動飛機與重炮狂轟濫炸,幾乎將張古山夷爲平地。張靈甫率部浴血死戰,與日寇鏖戰五天五夜,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反覆拉鋸。親臨前線指揮的他身中7塊彈片,鮮血直流也未退下火線。

得知德安大捷之後,田漢受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委派,採訪張靈甫等人,文章刊登在《中央日報》上,並編寫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爲師長,榮獲四等雲麾勳章、三等寶鼎勳章。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在一次戰鬥中,右腿中炮彈負重傷,匆匆包紮傷口後他再度投入戰鬥。在不久的上高會戰中,腿部再度被炸斷。蔣介石派飛機將他送往香港,請英國著名外科專家克雷斯特爾爲他診治。手術後不久,張靈甫在報上看到“戰時軍人不宜出國養病”的新規定,不顧英國醫生“再治療一月可以痊癒”的勸阻,堅持返回部隊,並說“軍命不可違,軍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傷未愈提前歸隊,張靈甫從此留下殘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號“跛腿將軍”。

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八年抗戰中南征北戰,痛打日軍,打出了“抗日鐵軍”和“頭號王牌”的威名。張靈甫一直跟隨74軍,戰上海,守南京,保武漢,數戰長沙,揚威贛北,喋血鄂西,廝殺常德,馳援衡陽,威震湘西,幾乎無役不從,寫下了自己軍旅生涯中爲國家、爲民族而戰的最輝煌、最光輝的一頁。因爲抗戰中戰功卓著,張靈甫在74軍連年獲得晉升,由團長、旅長而師長、副軍長,直至抗戰勝利後擔任軍長,深獲老蔣的青睞,被老蔣贊爲“模範軍人”,視爲心腹愛將。

七、趙登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駐守北平的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28日,一三二師中將師長趙登禹和他的老上級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佟麟閣在永定門外大紅門一帶的對日作戰中,相繼戰死,壯烈殉國。

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趙登禹將軍身高一米九,勇猛異常,馮玉祥在《公祭徵文啓》中說他“軀幹修偉,負膂力,精技擊”。趙登禹將軍率領的二十九軍大刀隊所向披靡,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他還曾隻身打死一隻猛虎,被譽爲“民國武松”。

趙登禹生於1899年5月16日,山東省菏澤縣趙樓村人。趙登禹十三歲時拜本縣武術高手朱鳳軍爲師,後來精於拳術,善使大刀,能與十餘人對陣,可舉數百斤石磙。1914年十六歲時,聽曾在馮玉祥部當過兵的鄉親說,馮玉祥參加過辛亥革命,帶兵紀律嚴明,不擾百姓,遂與同村少年結伴,千里步行去陝西投奔馮軍。當時馮軍兵額已滿,趙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裏當了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

馮玉祥帶兵注重武功訓練和文化學習。有武術功底又讀過兩年私塾的趙登禹不久即脫穎而出。兩年後,馮玉祥在閱視操練時,一眼看中卓爾不羣的趙登禹。那時趙登禹已長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漢,腳蹬一尺二寸長的大鞋。馮玉祥將他叫出隊列,問他會不會摔跤,敢不敢與自己比試。趙登禹連勝三跤,嚇得同伴們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將趙登禹調到身邊,當了“馬弁”,即警衛員。

1921年,馮玉祥在陝西剿匪時,擺下了“鴻門宴”,要在酒席上擒拿當地匪首郭堅。不料尚未“摔杯爲號”,伏兵竟擠倒了屏風,暴露了計謀。就在雙方行將火併之際,趙登禹擒賊擒王,出手制伏了郭堅。因下手迅猛,擰斷了郭堅的脖子。其膂力之大,技擊之精,由此可見一斑。

1918年,馮玉祥駐軍湖南常德時,郊外的德山有猛虎傷人。一次,趙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武松那樣將猛虎打死。事後馮玉祥請城裏的照相館爲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後,7月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爲紀念。

1933年1月初,日軍侵佔山海關,熱河吃緊,平津危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佈防,第三軍團二十九軍擔任喜峯口至馬蘭峪方面的作戰。3月10凌晨,以宋哲元爲總指揮的二十九軍的三十七師趙登禹、王治邦、佟澤光三個旅趕到,趙登禹率隊在喜峯口附近與日軍展開肉搏戰,他們手提大刀,殺聲震天,幾處高地失而復得。

喜峯口位於河北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路通南北。漢代曾在此設鬆亭關,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後易名喜逢口。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詢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因有此稱。

3月12日凌晨開始,趙登禹、佟光澤兩個旅分兩路包抄敵營,拂曉前趙登禹到達日軍特種兵宿營地,大刀隊如神兵天降,痛殲睡夢中的日軍。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峯口大捷”。

據《中國共產黨遷西縣歷史》記載,從3月9日至3月13日的喜峯口血戰中,殲滅日軍四千餘人。以趙登禹爲首的二十九軍大刀隊的神勇使得全國振奮,也震驚了日本,日本國內媒體驚呼“明治大帝練兵以來皇軍名譽,均在喜峯口外被宋哲元剝削淨盡也”。著名音樂家麥新受喜峯口血戰鼓舞,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1937年8月,這首歌在上海浦東大廈首演,麥新親自指揮。現場羣情激奮,很快就在全國傳唱開來,至今長唱不衰。

此役中,趙登禹腿部中彈,卻未受重傷。原來,戰前發餉時,一名士兵領到的銀圓中混有一枚假幣,趙登禹即爲他調換,並將假幣隨手放入褲袋。正是這枚假幣擋住了子彈。事後,趙登禹還向那位士兵道謝。戰後,趙登禹因功升爲一三二師師長,又於次年提升爲中將。

1935年8月,第二十九軍被調到北平地區駐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進攻宛平城,第二十九軍奮起反擊。盧溝橋抗戰開始時,趙登禹正率一三二師在河北省河間縣一帶駐防。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爲南苑指揮官,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7月28日,日軍調集重兵並動用三十多架飛機向二十九軍陣地發起猛攻,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我方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親自率衛士三十餘人,指揮二十九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進行激烈的廝殺。這時,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日軍窺出趙登禹準備退到大紅門的意圖,搶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了機槍,以火力封鎖道路。爲激勵將士,趙登禹乘坐車子指揮部隊向大紅門方向撤退,不幸的是,當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的御河橋時,車子炸燬,趙登禹身受重傷,警衛勸其立即撤退到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反而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這時,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使其昏迷過去。趙登禹臨終時,他對流淚的衛兵說:“軍人戰死沙場原爲本分,沒什麼可悲傷的。北平城還有我的老母,你去對老人說,忠孝不能兩全,兒子爲國犧牲,也算對得起祖宗。”當時,趙登禹年僅三九歲,長子趙學武只有四歲,長女趙學芬才二歲,次女趙學芳尚在母腹未出生。

崇敬抗日英烈的北京龍泉寺老方丈,帶領四名僧人,連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尋得將軍遺體,擡回龍泉寺裝殮。爲避開日寇耳目,將靈柩隱藏在寺中八年之久。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及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等軍政官員,於1946年7月28日烈士犧牲九週年之際,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行公祭大會,並在會前向社會各界徵集誄文、輓聯。馮玉祥等人發出的《趙登禹將軍抗戰殉職九週年公祭徵文啓》,在列舉了趙登禹的抗日功績後,又說他“平生多軼事,人方之姜維斗膽雲”。

因趙登禹生前說過“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這樣的誓言,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園公祭大會之後,趙登禹將軍靈柩於次日由龍泉寺起靈,運至盧溝橋以東兩公里處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1946年11月25日,當時的北平市長何思源(山東菏澤人)簽發了《府祕字第729號訓令》,將市區三條道路命名爲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以紀念抗日英烈。新中國成立後,保留了這三處地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八、呂正操

傷亡1:10,打得日軍聞風喪膽

1942年,岡村寧次集中日僞軍共5萬餘人,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野蠻的“五一大掃蕩”。6月12日清晨5時,冀中機關、部隊進駐掌史村。

飯剛剛做熟,村口突然響起一陣爆炸聲,偵察參謀報告,敵人在村南邊修建碉堡,三十幾個敵人被我們的前哨給報銷了一半。“亂彈琴!”呂正操發火了,“怎麼能隨便暴露目標呢!”

呂正操立即決定和敵人打“蘑菇戰”、“頂牛戰”:不許出擊,敵人不到跟前不開槍,沒有上級許可不準使用重機槍和迫擊炮!只用輕武器誘敵。

敵人果然上當,以爲不過是“土八路”,糾集了二三百人連工事都沒挖就上來,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中午前後敵人來勸降,吹噓“你們已被5000皇軍”包圍,呂正操輕蔑地說:“老子是準備打10000人的!”

傍晚時分,呂正操抓住戰機,迅速使用重武器出擊,敵人措手不及,呂正操帶領機關成功突圍。這場戰鬥將軍以一個團的兵力保衛了領導機關2000人安全突圍,我軍僅僅傷亡46人,而斃傷日僞軍估計在500人左右!中央軍委特地致電嘉獎,並把掌史村戰鬥譽爲“平原游擊戰堅持村落防禦戰的範例”。

日軍從此對呂正操三字聞風喪膽,數次鉅額懸賞將軍頭顱,但每次進攻都被將軍擊敗,不得不發出“心服口服”的哀嘆。

九、馬本齋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回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莊。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着一支以回民兄弟爲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爲“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爲“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就是這支英雄的回民支隊的司令員。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爲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爲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爲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僞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十、白乙化

從小立志 20歲武裝救國

在密雲縣黨史辦公室裏,副主任林振洪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傳奇的白乙化。“他人長得很帥氣,年紀輕輕,滿臉的絡腮鬍子。7歲入學,10歲能詩,19歲入黨,戰功赫赫,人稱‘小白龍’,這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號。”

在民間各種的傳說中,白乙化的豐功偉績或多或少也被神話了,“就是因爲他造福密雲,所以密雲人民永遠記着他的好。”林振洪告訴記者,白乙化,字野鶴,滿族人,1911年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石場峪村。中學讀書期間,因帶頭組織罷課反對校長任意上漲學費、開除進步師生,曾被學校給予記過處分。後又帶領同學“抵制日貨”,參加“不買洋貨要買國貨”的愛國宣傳活動。“從小就有一顆愛國之心,也頗顯其領導風範。”

1928年中學畢業後,白乙化立志武裝救國,考入瀋陽東北軍教導隊,不久升入東北講武堂步兵本科。1929年,因不滿軍閥混戰,離開講武堂到北平入弘達中學補習,同年秋考入北平中國大學。在大學讀書期間,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大量進步書刊,1930年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在平西馬蘭峪的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副司令員白乙化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淪陷。白乙化滿懷激憤,向校方提出抗戰申請,其中寫道:“大敵當前,還能有心求學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如能戰死在抗戰殺敵的戰場上,餘願得償矣!”這也標誌着他軍旅生涯的起步。

1931年秋後,白乙化隻身返回遼陽,組織起“抗日義勇軍”,任司令,號稱“平東洋”。他率領這支抗日隊伍轉戰於遼西、熱東,在鴿子洞、溝幫子火車站、凌源鎮等地給日僞軍以有力的打擊,隊伍也迅速擴展到3000餘人。“小白龍”——這個義勇軍戰士送給白乙化的綽號從此流傳開來。

戰功赫赫 30歲血灑疆場

隨後幾年,白乙化參加了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又奉共產黨的指示,赴綏遠省和碩公中墾區(也稱東北義勇軍墾區)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白乙化積極籌備組織武裝暴動,成立“抗日民族先鋒隊”。1939年4月,白乙化奉命率部挺進到平西抗日根據地,抗日民族先鋒隊與1938年冀東暴動中誕生的抗日聯軍合編爲華北人民抗日聯軍。1939年底,華北抗聯改編爲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

1940年春,爲了完成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提出的“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三位一體戰略任務,白乙化奉命率十團挺進平北,創建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

“白乙化打到哪裏,哪裏就有勝利的槍聲。在豐灤密地區,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位白團長,他還曾用步槍打下過敵人的飛機。”林振洪告訴記者,“也就是在這片他保衛的土地上,1941年率兵與日軍在鹿皮關激戰時,白乙化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

白乙化創立“豐灤密根據地”

所謂“豐灤密根據地”是指密雲縣白河以西的山區,現在的豐灤密抗日聯合政府遺址位於密雲縣卻甲山鄉牛盆峪村北黃花頂上,海拔900多米,地名叫臭水坑。

1940年,白乙化從十團抽調40多名幹部組成地方工作團,與上級黨委派來的工作組一起深入雲蒙山區、白河兩岸發動羣衆,建立抗日政權,當年6月建起豐灤密聯合縣。

“在豐灤密地區,白乙化帶領他的團,打了很多場硬仗。毀鐵路、攻車站、燒大橋,外圍牽制敵軍力量,內圍摧毀僞保甲政權,建立抗日村政權和救國會、自衛軍、兒童團等羣衆抗日組織。”林振洪介紹,白乙化的部隊來到平北地區,幾乎把這裏的敵軍搞得雞犬不寧。豐灤密根據地的創建,像一把尖刀插在僞滿和僞華北的接合部上,引起敵人的極度不安。

隨後,4000餘日僞軍對豐灤密發動了爲時78天的大“掃蕩”,妄圖一舉吃掉十團,摧毀豐灤密。面對強敵壓境,白乙化制定了敵進我退,到外線去打擊敵人,開闢新地區的“反掃蕩”戰鬥方針,最終取得了勝利。

微信公衆賬號“本站”(賬號:qulishi_v5)爲您選編。

本站:講述歷史上那些有趣的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