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古代的狀元文化 榮登榜首時平均年齡接近30歲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6.58K

“卷面外因素”造就的狀元

古代的狀元文化 榮登榜首時平均年齡接近30歲

在狀元錄取中,除了權勢因素的影響外,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姓名、相貌等,有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殿試,原擬第一名是孫曰恭。當大臣們把寫好的名單呈明成祖朱棣過目的時候,朱棣一看就連連說,不行不行,孫暴怎能做狀元。古人直行書寫,曰與恭連起來看,看着就像個暴字。最後按皇上的意思,將第三名的邢寬點爲狀元。朱棣爲什麼忌諱這個暴字而推崇寬字?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因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本來沒有資格做皇帝,是通過陰謀和武力而奪取皇位的,因爲害怕別人說他殘暴,所以對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圖在晚年樹立一個寬厚仁慈的形象,邢寬因此得了便宜。因爲朱棣認爲,邢寬這個名字隱含着“刑政寬和”的意思。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殿試中,主考官們發現應試舉人中有個叫王壽彭的,壽彭是壽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傳說中的老壽星,活了800多歲。爲討慈禧歡心,考官們決定擬王壽彭爲第一名,呈太后審定。果然慈禧見了這個名字很喜歡,很順利就欽點他爲狀元。

也有投機取巧、臨時改名的。當咸豐皇帝即位時,有位應試的孫姓舉人立即悄悄改名爲“孫慶鹹”。開科後,雖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見這個名字好,爲博新主子歡心,遂將他取爲會試第一名。

名字取得好不好很重要,相貌長得帥不帥關鍵時刻也會成爲決定因素。洪武四年(1371),明朝舉行開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擬定郭衝爲狀元,可是朱元璋覺得此人貌不驚人,不足以顯示大明帝國的新興氣象,於是將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點爲狀元,“以壯國威”。

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試,原定浙江人豐熙爲第一名,但因爲豐熙一隻腳有毛病,就改選廣東南海相貌不俗的倫文敘爲狀元。但豐熙的對策寫得很出色,皇帝十分讚賞,就定他爲一甲第二名,卻賜同狀元及第,作爲安慰。豐熙成爲戴狀元冠的副狀元,千古僅此一例。

“連中三元” 歷史上只有17人

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製,所以也就有了“連中三元”的說法。宋代的“三元”,指科舉考試中地方解試、中央禮部試和殿試中的三個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禮部是尚書省所屬的一個部,禮部試又稱“省試”)和殿元。

一個士人能中“三元”實在太難了,即使真正的文才超衆,也還少不了幸運。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爲模範答卷,長期爲人傳誦。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科舉分鄉、府、省、殿四級考試。在大定三年,竟奇蹟般地出了一個連中“四元”的孟宗獻。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興,本來狀元例授“從七品”,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不過,孟宗獻出仕不久就去世了,未見事功,他只是在科舉史上留下了一個“四元”的佳話而被後人所知。

據統計,連中“三元”,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狀元只有17人。

蘇州是名副其實的“狀元窩”

有人做過統計,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間,大約進行過科舉考試788次,有名字記載的狀元671名。在歷史長河中,狀元畢竟寥若晨星。可這樣少量的狀元,也出現了“狀元窩”奇觀

福建永泰縣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間接連出了三位狀元,即蕭國良、鄭橋、黃定。後人在縣城建“三元祠”以爲紀念,並作詩曰:“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

“狀元窩”最突出的是蘇州。明清兩朝共出狀元204名,而蘇州獨佔34名。其中清朝狀元114名,蘇州佔27名,紹興8名,杭州6名,山東曲阜5名,這四個地方竟佔全國狀元總數的40%強,蘇州可算名副其實的“狀元窩”。

更令人稱奇的是父子兄弟翁婿同登龍門,可謂一門佔盡風流。唐代科舉還有“察舉遺風”,所以父子兄弟狀元也較多,大約出現了七八次之多,而明清時代也都不只一次有這種現象出現。

最後一個狀元未辱名節

清光緒三十年(1904)舉行殿試,狀元是劉春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1872-1944),河北肅寧人。據說當初原擬狀元是廣東人朱汝珍。因爲名字中有個珍字,慈禧最恨光緒帝的珍妃,因此慈禧就把朱汝珍一筆勾掉,換上本是第五名的劉春霖。因這時恰逢大旱,最盼甘霖。

劉春霖狀元及第後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後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九一八”事變後,僞“滿洲國”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名義邀請他擔任教育部長,劉春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斷然予以拒絕。日寇侵佔北平後,漢奸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同科進士身份拉攏他擔任北平市長,也被劉春霖當面痛斥。1944年劉春霖因心臟病猝發辭世,時年73歲。

歷史上曾有一個女狀元

有一齣戲叫《女駙馬》,寫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招爲駙馬的事。現實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女狀元,出現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於1853年定鼎南京後就開科取士,先後錄取幾百名進士,其中文武狀元7人。太平天國還專門設立女科,錄取的女狀元名叫傅善祥。傅善祥只有19歲,一舉奪魁,轟動天京。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也就是當祕書,後提升爲殿前左丞相。

古代狀元軼事

狀元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

歷史上的狀元大都是青年,據統計,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狀元,其及第時平均年齡如下:

唐朝狀元平均29.4歲;

宋朝狀元平均29.6歲;

元朝狀元平均29.5歲;

明朝狀元平均32.3歲;

清朝狀元平均31.9歲。

據傳說,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樑顥,參加科考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樑顥中狀元后,官至翰林學士、當過開封府尹,到92歲才壽終正寢。而他的兒子樑固,後來也考取了狀元。

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關於丁顯還有一段趣事。據說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爲狀元,人們稱之爲“應夢狀元”。

順便說一句,《鍘美案》寫陳世美考中狀元后被招爲駙馬,富貴變心、殺妻滅子,結果被包公處死。由於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很多人往往認爲科舉時代凡考中狀元的,都很可能被招爲駙馬。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歷史上,被招爲駙馬的狀元只有唐代的鄭顥一人。原因也很簡單,古代仕子大都早婚,待到中狀元時,一般早就結婚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