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蔣介石最愛是誰 一生兩休三娶 隨地位爬升換妻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2.2W

愛情就像兩個人的戰場,你來我往也需要投機策略的運用。蔣介石就是一個深諳於此道的高手。作爲一個萬衆矚目的‘領袖’,他的感情生活暴露在公衆的視野下,和幾個女子的情感過招,也顯得有聲有色,招招精彩,其中不乏情場投機技巧。

蔣介石最愛是誰 一生兩休三娶 隨地位爬升換妻

宗字訣

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孝是一個上頂天,下頂地的東西。因此必須在行爲上成爲孝的表率,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擁護和信任。所以蔣介石在感情中,也往往用孝字打頭,來掩飾自己的多情和薄情。但實際上,這種虛僞的掩飾只是讓更多的癡情女子爲蔣介石而受傷。

◎用孝順的招牌打掩護

在歷代官場上,一個人如果以孝順父母聞名鄉里,那麼他進入仕途的道路就相對平坦;但相反,如果他是一個棄父母於不顧的不孝之子,即使他擁有很高的才華也會讓人嗤之以鼻。因而大凡想要出仕爲官的人都大力標榜自己的孝行,在取得官位以後,也要延續此道,以獲得同僚的尊重、下屬的稱讚以及上司的賞識,從而獲得更多向上攀爬的籌碼。

蔣介石深知孝道的重要,並以此爲掩護,停妻再娶。

蔣介石九歲喪父,家道中衰,其母王採玉守寡26個春秋,把所有精力和希望都傾注在兒子的身上,夙興夜寐,勤儉持家。她是對蔣介石少兒時期,乃至一生影響最大的人。蔣介石對母親也是極爲孝順,然而他的孝順更多的是做給外人來看,爲了籠絡天下人心,博取好的名聲,他竟然打着孝順的招牌做出休妻的驚人之舉。

蔣介石年輕時的帥氣剛毅照

1921年6月,蔣母溘然長逝。11月在其妻毛福梅料理完婆婆的喪葬大事後,還沒喘過氣來,便從兒子那裏轉聽到丈夫蔣介石關於休妻的訓示。其中一段是:“餘18歲立志革命以來,本已早置生死榮辱於度外;唯每念老母在堂,總不使以餘不肖之罪戾,牽連家中老少,故每於革命臨難決死之前,必託友好代致留母遺稟,以冀餘死後聊解親心於萬一。今後可無此念……”

訓示中蔣介石的意思是從前革命的時候,都因爲有高堂老母而不能盡力而爲。如今高堂已去,就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勇往直前,不必擔心連累家人。同時爲了不連累髮妻毛氏,他決定要休妻爲革命。

而實際上,毛福梅並非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蔣介石休妻的打算不是在母親去世之後才做的。他的目的也並非爲革命,而是爲了娶當時和他關係親密的陳潔如做合法妻子。表面上,他在名義上宣佈與髮妻毛福梅和妾姚冶誠斷絕夫妻關係,彼此關係轉成兄弟姊妹關係。但不久之後,蔣介石與陳潔如在上海結婚了。

蔣介石與毛福梅、宋美齡

蔣介石的孝順是具有複雜多面性的。雖然他時時以孝順標榜自己,然而在遇到人生重大選擇時,他也不會唯母命是從。當年他想要去新式學堂學習科學知識時遭到了蔣母的反對,她希望兒子能學做生意振興家業,然而蔣介石堅持己見,在妻子的支持下繼續求學,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見聞和知識;蔣母臨終的時候一再叮囑蔣介石要終身善待原配妻子毛福梅,否則九泉之下,不能見諒。然而他最終還是“文明離婚”而迎娶宋美齡。

蔣介石的原則就是:我可以用孝順來爲自己博得好名聲,而一旦所謂的孝道成了我攀爬路上的絆腳石,我會想法設法地踢開。對待感情也是一樣。

◎表面革命,內心傳統

蔣介石雖然常表現出革命先行者的姿態,但內心卻保守有傳統的規範和標準。有時候甚至會有一些封建思想的殘餘。

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崇尚三民主義,無疑是革命的急先鋒。他兩次離婚,三次重娶,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他積極尋求西方支援,觀念開放,能夠和宋美齡完全西化的生活方式並存融洽,都表現出他的開放心態。但是他的骨子裏卻有濃重的儒家思想。他用革命的姿態俘獲了衆多女士的芳心,同時又以相對保守的內心,良好地維持着他們之間的秩序。

蔣介石爲了能和陳潔如在一起,對毛福梅說他是爲了革命纔不得已休妻,在拋棄陳潔如時更是說是爲了更好地革命才選擇宋美齡;他還爲了迎娶宋美齡而積極地加入基督教,擺出一副追趕世界潮流的架勢,他無論從行動還是言語上都做足了功夫,讓人們都以爲他是一個熱愛革命,並且是一個可以爲了革命而犧牲自己的人。

蔣介石雖然在表面上擺出一副革命的姿態,但內心裏還是有自己的原則。蔣介石雖然信了基督教,但他骨子裏還是封建社會的那一套,並沒有因爲信仰的改變而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他內心裏是有原則的,他善於維持宗族的秩序,他可以很好地處理妻妾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封建的倫理道德維持父子之間的良性發展,他是一個內心極爲保守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他不是想做中國的華盛頓,而是想做中國的拿破崙,他想做一個統一的國家的至高無上的統治者,這一點決定了他無論怎樣革命,都必定是一個獨裁者。

在該表現出革命者姿態的時候革命,在該保守的時候保守,這是蔣介石獨有的應變之道。在公衆眼前,蔣介石永遠慷慨陳詞誓將革命進行到底,而家族裏,他是用封建的倫理道德在指揮一切。

總之蔣介石的原則就是:革命是宣傳用的外殼,儒家思想是深藏不露的根本。當我需要哪種方式爲我所用時,我就選擇哪種方式。

姚冶誠

◎堅持宗族長幼有序

在古代中國宗法制度嚴格的時期,婚姻更多的是爲了宗族服務,家族的利益在其中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在蔣介石眼裏,維持蔣家宗族的秩序極爲重要,即使他對待生命中曾經明媒正娶始亂終棄的三個女人,也依然是極力維持着尊卑秩序的井然。

他遵照母親的意思,始終把溫柔敦厚的毛福梅尊爲長房,而毛福梅也確實做到了一個好兒媳所做的一切。蔣介石與毛福梅名義上離婚,但實質上他一生仍然把毛當做他的原配夫人敬重有加。對於妾室姚冶誠,他把養子蔣緯國交與撫養,另一方面也是承認姚氏在蔣家的地位;他和宋美齡的結合,使得二夫人陳潔如的存在不再名正言順,因此他把陳潔如送到國外學習,目的也是爲了維持家中秩序的和諧。這最終保持了蔣家幾房妻妾和平共處,並沒有招致太多的非議和口舌。

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對宗族倫理的重視。他把倫理教育寓於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知與做人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給年幼的兒子蔣經國開的書單裏,最主要的是四書,尤其是《孟子》、《曾文正公家書》。他期望蔣經國“不愧爲蔣氏之子”,成爲治國之才,而“治國”,始於“治家”。“齊家”的標準,“在家,對親需要孝順”。他效法曾國藩對自己的子弟的訓誡,要求自己的兒子,在承襲傳統道德上成爲模範。

而作爲蔣介石的太太,宋美齡雖然對蔣介石的事業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她不擔任政府公職,不參加正式高層決策會議,她只願以蔣介石私人祕書的身份,對外從事政治活動。關於這一條,蔣介石也是深以爲妥。他認爲,如果夫人也公開搞政治,難免給人以“婦人干政”的印象。事實證明蔣宋的婚姻正是這樣秩序井然地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宋美齡陪伴蔣介石走過了他最爲輝煌也最爲艱難的日子,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正因爲蔣介石很好地處理了父子、夫妻、母子之間的關係,以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要求來約束和規範自己的家庭成員,才最終打造了中國民國時期的第一家族——蔣氏家族。這第一的成就不僅是因爲他們家族的政治地位,更是因爲蔣介石對宗族的重視。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蔣介石深知只有家族的秩序穩定了,他才能更好地治理整個國家。

◎讓幾任妻妾各司其職

蔣介石雖然在表面上一直保持一夫一妻的傳統,但實際上在他的生活中,凡是他垂青過的女人,都還在他生活中保留一定的位置。而要讓幾個女人不相互吃醋,不破壞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維護一個穩定的家庭範圍,蔣介石動起了腦筋。他採用的辦法就是把幾任妻妾安頓在不同的地方,賦予不同的任務。通過這種分工的方式,保存了自己一夫多妻的婚姻實質。

早先爲了迎娶陳潔如,蔣介石休掉了毛福梅和姚冶誠。但是實際上,他的原配夫人毛福梅依然佔據大太太的位置,數十年如一日在蔣家的豐鎬房中當家。蔣介石與陳潔如婚後第三天,就帶她回溪口老家拜見原配毛福梅。毛陳相見,即以姐妹相稱,陳潔如對毛福梅也是十分尊敬和恭謙,自覺以祕書的身份隨侍蔣介石左右。毛福梅以不變應萬變,對陳潔如也十分禮讓。穩重的妻子坐鎮家鄉,幫助他傳宗接代,穩定宗族;聰明美麗的妾隨他在外創業,助他事業有成。蔣介石不讓她們在一起,這樣避免了很多矛盾,並且讓她們知道妻妾名分有別,不逾規越矩維持家族的秩序。

另一方面,蔣介石讓每個妻妾對自己的孩子都視如己出。毛福梅親生的兒子蔣經國10多歲和蔣緯國一起到上海,拜見了陳潔如,將她稱作“上海媽媽”。他在上海先後就讀於萬竹國小和浦東中學,常由陳潔如照顧。陳潔如是個知書識禮的人,對孩子很愛護,不時買些衣物玩具饋送。尤其對懂事沉穩的蔣經國,更是疼愛有加。於是孩子們非常喜歡這位陳家姆媽。而蔣介石的養子蔣緯國4歲半那年,則隨蔣介石回到奉化溪口,交由姚冶誠撫養。他稱姚氏爲“養母”,稱毛氏爲“娘”,稱王太夫人爲“祖母”。姚氏沒有文化,心地卻善良,視緯國爲親生兒子。蔣緯國成人以後,也視姚氏爲生母一般。陳潔如和姚冶誠都沒有自己的孩子,她們把這份母愛都給了不是自己親生的蔣介石的孩子,彼此也就很輕易地維持了親密的關係。

蔣介石與陳潔如

後來,蔣介石在宋氏家族的壓力下,口頭上和毛、姚、陳都斷絕了關係,重娶了宋美齡。但是暗中,他對這幾個夫人仍然是加以照顧。毛福梅一直在老家奉化,宋美齡跟蔣介石回鄉,也只能裝作不知情,避而不見。陳潔如被蔣介石送往國外求學,但是卻私下暗通款曲,陳潔如回國後也暗中聯繫。宋美齡雖然知情,但是卻沒有因此和蔣介石撕破臉,依然維持着家族的倫理。

可見蔣介石的原則是:讓妻妾各司其職,不在家庭內部製造矛盾。

色字訣

——真正的英雄並不怕和“色”字沾邊,而大多數有英雄情結的男子更以“美人配英雄”爲人生一大追求。蔣介石也不例外。就連他青樓嫖妓一事,也做得是盡人皆知,毫不避諱。

◎給風流披上道德的外衣

中國的封建文人常喜歡流連於歌樓妓館,與妓女酬唱對飲。他們對自己的這些風流舉動常會給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宣稱在政治鬥爭嚴酷的環境裏只有那些青樓妓館纔是他們靈魂皈依的處所,而那些空虛無助的青樓女子們也需要他們的拯救,這儼然成了“英雄救美”的傳奇了。

蔣介石雖爲一個革命者,但是也曾經流連青樓。他正是在青樓巧遇孃姨姚冶誠,與之發生感情,後來納她爲妾。

但是這件事在蔣介石的口中卻演變成另一個版本。蔣介石對二夫人陳潔如是這麼說的:“1916年刺客到處尋找我,要刺殺我,我藏身於蘇州的‘蘇州樂園’。在那裏,經人介紹我認識了做歌女的姚氏。她是一位嬌小玲瓏的美女,長得很迷人,我和她成爲很好的朋友。有一個對她感興趣的有錢人大發醋勁,幾次警告我不要和她來往,並當着衆人的面,讓姚氏表示和我分手。當姚不答應時,那個傢伙竟將一盤魚翅菜扣在姚的臉上,姚被燙傷了。我聞知十分憤怒,決定把姚帶出那家樂園,納爲侍妾。姚對我的舉動十分感激。”單純的陳潔如對蔣介石的故事深信不疑。於是蔣介石就把自己納妾的醜聞改頭換面成“英雄救美人”的故事了。

另外,蔣介石每次爲了迎娶新人,也都是用道德的外衣掩蓋自己的風流。他爲了能和陳潔如在一起,想要休掉毛福梅。就在毛福梅幫助他辦完蔣母的喪葬大事後,蔣介石對她及兩個兒子去信說:“餘葬母已畢,爲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盡,此後乃可一心致力於革命,更無其他之掛系。餘今與爾等生母之離異,餘以後之成敗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奔波。餘十八歲立志革命以來,本已早置生死榮辱於度外……”從前有“七出之條”,現在蔣介石成功而冠冕堂皇地炮製出了“爲了革命而出妻”的“第八條”!這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奇談怪論。而蔣介石偏偏就發揮厚黑之人臉厚心黑的本事,給他的風流披上道德的外衣,讓人哭笑不得無法反駁。於是蔣介石就是既抱得美人歸,又爲自己鋪墊下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號,完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傳承已久的“七出之條”爲男子的風流披上了道德的外衣,使女子永遠處於被動的地位,絲毫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還有很多的“陳世美”是爲了自己的事業前程而另結新歡,而拋棄自己的結髮之妻。而一些柔弱的女子往往也會信以爲真地替丈夫的前途考慮,讓位於別的女人,讓婚姻結束於荒謬的謊言。而蔣介石完好地繼承了這些“優良品質”,給他的每一次風流都披上了道德的外衣。

◎另一半可以襯托自己的身份

普通人都會認爲只有權力、地位、金錢,甚或是豪宅、名車、名錶可以襯托一個人的身份。但一個人選擇的伴侶實際上也能體現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蔣介石就是一個深諳此中之道的人。

民國時代,很多軍閥或政客都從舊式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向了新式婚姻的自由戀愛。他們的原配往往都是沒有文化的鄉下姑娘,而新妻子則一般都是能寫會算、追求進步的新式女人。蔣介石是玩轉政治的高手,自然知道,一個優秀的夫人能夠在內政外交上帶給自己多大的幫助,因此單單把迎娶宋美齡看做是滿足他自己的私慾是片面的。這場婚姻更多是爲了政治上的考量。

宋美齡儀態高雅、雍容華貴,加上天生麗質,是有名的美人;宋家是上海的鉅富,與美國有廣泛而深刻的聯繫。放眼當時的中國,她的確是數一數二的。蔣介石心裏明白,像毛氏、姚氏、陳氏這樣的妻子,雖可以操持家務,相夫教子,但是要母儀天下,還是擔待不起的。而只有宋美齡這樣的女人,才能擔得起中國“第一夫人”的稱號。

雖然蔣介石休妻再娶的行爲是有爭議的,但是試想若不是宋美齡,毛福梅、姚冶誠甚至陳潔如三人中,又有哪一個可以登上國際舞臺,和外國元首交談甚歡?又有誰可以獲得更多國際上的支持,爲中國革命出力?

宋美齡

蔣介石的擇妻觀表現出他的投機之道:一個人的奮鬥畢竟勢單力薄,找一位與自己身份相稱的伴侶,既可以襯托自己的身份,又可以促使自己更加成功,可謂事半功倍。而無論作爲男人還是女人,都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能夠讓自己的愛人看到自己的價值,並與愛人相扶與共,這樣才能維持長久而幸福的婚姻。

婚姻需要的是謹慎,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如果你決定了自己想要相守終身的人,就應該懂得珍惜和知足。永遠都會有更優秀的人出現,但是幸福卻並不會始終在你身邊。蔣介石雖然風流,但是他跟宋美齡的感情卻始終穩定和融洽。因爲他們的婚姻就是1+1>2的組合。

光有一份興盛的事業而沒有一個賢內助,和光有一份熾烈的感情而沒有一份能保障這份感情的生計都是不合適的。蔣介石對另一半的選擇表現出他的擇偶觀:另一半應該具備相當的素質,應該能襯托自己的身份。這樣才能水漲船高,共同進步。

◎學會欣賞內外兼具的美

以貌取人的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見,但是隻有注重內涵才能發掘出最優秀的人。

蔣介石在選擇她的每一個配偶時都充分重視外表和內在,他自詡爲一個英雄而且懷抱着統一中國的豪情壯志,自然需要一位美人來與他匹配。但他絕對不是僅僅注意外表的庸俗狹隘之人,他同樣關注對方的內在。

結髮妻子毛福梅大他三歲,小家碧玉,溫柔敦厚,具有一種母性的美,她孝順父母,在婆婆去世時殫精竭慮,籌辦葬禮操持家務井井有條,並在婆婆反對兒子外出求學時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她既有持家的能力,又有甘守本分的美德,是傳統而典型的中國婦女。

蔣介石的二任妻子陳潔如身材高挑,美麗瀟灑,並且受到過良好的西式教育,會說俄文、英文,在蔣介石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時作爲他的祕書和翻譯,隨侍左右,相伴相隨。她的知書達理使得她從普通女性中跳脫而出,以其獨特的魅力讓在戎馬中奔波勞碌的蔣介石感到溫柔和體貼。

最後與蔣介石攜手走完一生的宋美齡美麗動人,時尚摩登,是當時上層社會有名的美人。她不僅容貌美麗動人,而且和歐美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繫。她以她特有的作用和方式,對蔣介石的事業進行影響,蔣介石也因爲宋美齡的一系列活動,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持,也贏得了下屬的尊重和愛戴。

蔣介石也是一個生性風流,好美色的男子。但是我們看到他在擇偶過程中,由擇貌向擇德轉變,再而擇才,最後則是擇勢而取。這不僅表現出他的擇偶觀,也間接反映了他的用人觀。

平時無論是在選擇配偶的時候,還是在招聘人才、結交朋友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將內外結合起來,考慮對方的條件。片面的偏倚肯定會有錯失。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位儀表不凡或如花似玉的“美神”作爲自己的伴侶。僅僅是因爲對方的長相平凡,語不驚人感到不滿足,或是由於對方的“年輕貌美”而牽動情思,恐怕有失偏頗。因爲擇偶不是在選擇供人玩賞的藝術品,而是在選擇生活的伴侶、事業上的支持者。如果在選擇戀人時僅僅是以對方外表的美優醜劣作爲唯一的或者主要標準,無視或者忽視對方的內在美,這種愛情的結合,至少是不完美的。

蔣介石找到宋美齡作爲自己的理想伴侶,是看中她外在與內在美的統一,然而如此理想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多見的。恐怕這也是蔣介石最得意也最成功的一次投機。

◎隨着地位爬升不斷換妻

民國時期,許多軍閥或政客以合乎政治潮流的準則來變換妻子,他們或“離妻再娶,棄妾新婚”,或“休妻再娶,妻妾共處”,用“革命”、“改組”等名稱冠之,大有摩登時尚之意。視遵循禮法,從一而終爲沒有出息。

蔣介石重用的大政客楊森就曾娶過12個老婆,子女多達39人。他更是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一個愛前進的人,我也要找一個愛前進的伴侶。所以隨着時代的進步,我的伴侶有小腳,還有大腳的;論文化水準,有不識字的,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這樣時代前進,我前進,我的伴侶也在前進。”楊森這種將女性物化的擇偶觀深刻表現了他的時代侷限性。

休妻再娶,不僅是政客顯貴們私慾的滿足,也成爲一種工具,一種特殊的政治現象。蔣介石就一路在攀登權位的道路上,換了幾任夫人。

由蔣母包辦的妻子毛福梅溫柔賢良、相夫教子、侍養老人,但是日本留學歸來的蔣介石已不是當年那個頑皮少年,而是一個欲幹大事業的青年革命黨人了;同他交往的人不再是赤腳裸肩的放牛娃,而是衣冠楚楚、談吐不俗的人物了。如果說,在浙東農村,小家碧玉的毛福梅還熠熠發光的話,站在此時的蔣介石身邊,就顯得泥土氣息太重了。蔣對妻子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毛福梅於他如昔日黃花,宜時不宜景了。

而年輕的陳潔如,在上海俄文專修學校畢業,會講俄語、英語。她高挑身材,戴金絲邊眼鏡,文靜高雅。陳潔如可以做蔣的祕書,在蔣任黃埔軍校校長時隨侍左右,並能任蔣的翻譯。這些自然是毛福梅比不了的,但是蔣介石的野心決不僅僅只在黃埔軍校,而是整個中國,而能幫助他實現這個夢想的不是陳潔如,而是宋美齡。

宋美齡的高貴、美貌、大氣在當時的中國,都無人能出其右。在家內,她是一個推崇西式生活的新潮太太,在政壇上,她是美麗雍容的第一夫人。就連美國人和英國人都對她畢恭畢敬,因爲她的家族和自己表現出的那種高貴不可侵犯的姿態,都讓人心悅誠服。

這些民國政客們始亂終棄的行爲無論用什麼藉口去擡舉,終究是會被時間剝去僞裝,露出其赤裸的醜惡面目和時代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