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渾身不自在可能是心病 儀器查不出的症狀

欄目: 心理健康 / 發佈於: / 人氣:1.17W

病由心生,誰都聽說過,但到了自己身上,未必誰都能意識到。甚至,即使醫生確診,還有很多人不願承認是自己的心理問題導致的軀體症狀。他們大多要求醫生開藥,越快見效越好,而拒絕接受心理疏導等非藥物治療方式。因爲,他們不自知,也不願正視自己存在心理問題。臨牀中,這樣的病例很多,醫生們無奈之餘,只能盡力解釋和勸說,而最終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和實施還需要患者自己決定和配合。在好大夫網站,查找治療頭暈頭痛,排在第一個的——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閔寶權大夫,每天接診的病人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渾身不自在可能是心病 儀器查不出的症狀

案例一

儀器查不出來的54種症狀

“煩躁、焦慮、多疑、多怒、不想說話、多夢、容易疲勞、記憶減退、頭昏發沉、頭皮發緊、肌肉緊張,脖子後背酸困、僵硬,渾身無力,手腳心發熱,雙眼憋漲、乾澀,胃脹、無食慾,心慌心悸,口乾口苦,對外界光、聲、冷、熱過分敏感,電話鈴響都會嚇一大跳……”這是一位33歲男性患者自己寫下的不適症狀,數一數竟有54條!就診時,他出示了這張症狀清單,反覆強調要閔大夫好好給他診斷和治療。得病兩年多了,他去過多個大醫院,看過不少醫生,斷斷續續服藥,病情時好時壞。“我怎麼覺得自己渾身是病啊!”患者提着一大包化驗單和片子,“我做什麼檢查都正常的,我到底怎麼了!”

閔大夫說:“你應該被擔架擡着,直接去急診的。看看有這麼多症狀,你還能活嗎?!但看你的面部氣色,其實比我還好啊!”聽罷,患者的愛人在旁暗自發笑:“即使看電視中誰不舒服,他都會說自己也有這些症狀!”

經過詳細的診療,閔大夫診斷該患者爲神經症性焦慮,伴軀體化症狀。建議其在用抗焦慮症藥(至少服1-2年)的同時,需做一系列的心理疏導。患者說:“您給我開點藥,我自己再調一調,不就好了嗎?”

閔大夫說:“藥肯定該服。但爲何您會有如此多的軀體化症狀呢?與您的心理和性格特徵有關,也與您的成長有關。小時候一直很受爸媽的寵愛吧?養成了非常自我爲中心的感知和思維模式,長大後外界環境稍欠友好,就很容易會產生內心的不快,時間久了,越攢越多。”

“即使您從來沒做過任何檢查,我判斷您的這些症狀應該是功能性的。不管您如何感覺、如何難受,不管您的考慮如何,您剛一開口,剛把症狀清單一展開,我心裏就已經有數了。您描述的話、解釋的話,3條也好,24條也好,都不改變您得病的性質。只是我不讓您說個痛快,您難受,心裏不會認可大夫的。而且我知道,您內心一定還有很多問題等着提出,還有幾個鑽牛角尖的問題等着拋給我。根據您上面的描述,哪怕是沒學過醫的人心裏都能明瞭幾分,您愛人的感受就比任何人都要強,您看她在咯咯笑呢。”病人仍不相信這些症狀是功能性的,希望閔大夫能做進一步的檢查。閔大夫說:“您不明白情有可原,誰叫您是病人呢?看似身體有病,實則病在心裏(理)。假如您真的明白,悟透了,放下了,何來這麼多症狀?”

醫生點評:時不時會見到某個病人有10-20種症狀,但他這可是創紀錄了!無疑是神經(官能)症非常好的素材啊。

當時,病人說那麼多檢查都沒發現異常,是不是他得了怪病,或者尚未研究出新的高精尖醫療儀器,所以未能發現異常。我告訴他,這是他自己在窮盡思維上的可能,說白了是在鑽牛角尖而已。他又問,那您能不能改變思路,重新考慮其他可能呢?我說,現實的許多案例給了我們經驗和思路的方向,教會了我們如何考慮才最有效率和接近最大的正確性。我們大夫要是無視症狀背後的心理因素,執著於各種儀器的反覆檢查,反而就成了患者的悲哀。器質性症狀有其規律,即使儀器查不出來,臨牀查體也能查出來,或能正確的、合理合情的被解釋;功能性症狀也有其規律,儀器檢查一般是無法查出來的,大夫看的病例多了,琢磨多了,經驗慢慢就豐富了。所以,診斷和治療主要依賴於大夫的臨牀功力,即中肯的詢問病史和簡要的查體。即使要做化驗和儀器檢查,也是必要的排查和鑑別診斷,或應對病人和家屬疑惑下的一再要求。

表面上這些神經症病人糾結於各種各樣的功能性症狀和反覆檢查,背後是其強迫式的認知和思維模式,根源是其小時某種成長模式“種植”的結果。唉,有多少人遭受類似的各種身體不適,陷入其固有的認知和思維模式難以反思和自拔啊!我們當大夫的需要煉就火眼金睛,需要耐心細緻,需要縝密的思維,需要精深和廣博的醫學專業知識技能和相應的心理知識以及對人性的透徹理解,纔有可能正確識別和處理類似案例,但同時我們在臨牀工作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案例二

女大學生痛苦得要死,卻強調自己沒有心理問題

一個頭暈和全身多種難受的21歲大一女生,心理諮詢師給其做30分鐘心理訪談後,閔大夫通過簡約詢問和“房樹人”投射圖畫測試,又覈實了心理助理所瞭解的信息,擬診斷神經症性焦慮伴軀體化症狀。但該患者反覆強調自己沒有心理問題,無需心理治療,請大夫開藥儘快把這些症狀消除。由於病人的主訴非常多,閔大夫索性讓她自己在病例本上寫下症狀和感覺:“現在沒有心理、睡眠問題,但是身體達到這種狀態無法消除,痛苦到想去死的程度……恐懼、失眠、記憶下降、頭痛、頭沉、整個身體都乾枯乾澀了,從腰部往上燒,如火般……嚴重到什麼都不能幹,不能學習,看電視、走路、站着、說話,都一樣地難受……”

醫生點評:看到她自己寫下的這些話,大家應該能明白什麼是“不自知”、“典型的意識和潛意識嚴重阻隔”、“頭腦由意識支配,身體由潛意識支配”、“身體感覺很多症狀,心裏否認(迴避)心理問題”。這樣的病人在此時此刻,感覺痛苦萬分,但內心與身體是隔絕的,何來自察自悟?不自知,又何來自我心理調整?不調整,何來症狀的減輕和消失?

到底是頭暈,還是暈頭了? 怎樣發現自己的心病?

一個人有軀體症狀,而沒有器質性疾病;或者有器質性疾病,但不足以導致或解釋已出現的主要症狀,就要考慮神經官能症的可能了。一般身體出現多種不適(超過四種以上),又有心理誘因,就要考慮功能性問題,當然同時也要排除相應器質性疾病後。上面這兩名患者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生活中常見的神經症出現的軀體化症狀有:頭暈、頭痛、頸部僵硬疼痛、咽喉異物感、肩酸背痛、心慌胸悶、腹脹納差、四肢痠軟發涼、全身竄痛,嚴重者會有情緒低落、強迫思維/行爲、煩躁焦慮、驚恐、瀕臨死亡感、記憶下降、失眠多夢等等。

除上述這些,任何可以想象到的軀體化症狀都可能屬於神經症範疇。比如頭顱下陷感、緊箍感、蟻行感、某處皮膚髮緊感、突出感等等。但若認爲自己不是自己、自己內心被洞察感、思維被控制感、好像誰都對自己有敵意或議論自己,反覆聲稱看見或聽見別人沒看見或聽見的東西和聲音等等,這些已超出神經症的症狀範疇,要考慮爲精神症狀了,應儘快去精神專科看病。

心病從何而來?

一個人自出生,受先天稟賦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會有心理能量多少的不同,會有思維模式的區別,從而形成一定的認知模式、心理特徵和人格。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都是被各種關係互相影響的。

人有許多的不良情緒,可以用正面面對溝通協調(當事人雙方之間)、申訴、傾訴、大喊、大叫、摔打枕頭、哭泣等等方式表達出來,否則很可能可以轉化爲身體的各種不適。即使最近沒有不高興的事,幾年前或小時候的負面體驗或不良情緒,比如委屈、孤獨、害怕、恐懼、不安全等,長大以後也可以經常莫名其妙地表現出來,可能是情緒方面的,也可能是軀體症狀方面的。常見的“暈血症”便是很好的證明——一個很正常的人,就是對血有恐懼。那麼,見到血的時候就會出現多汗、呼吸急促、心悸、面色發白等等症狀,這些症狀就是恐懼轉化而成的,一旦離開有血的環境,便可自行緩解。心理課上做過試驗,即使讓這樣的病人閉上眼睛,想象有血的場景(或其他不高興、恐懼之事等),病人即可馬上出現害怕、恐懼、尖叫、心慌、頭暈、出汗等症狀。

與暈血相似,很多患者的心中有許許多多沒有得到宣泄和處理的負面情緒,並且自己沒有很好的心理素質,惡性循環使之越攢越多,很容易轉換成各種軀體不適。有病人問,曾經經歷的不痛快事早已過去了,我現在不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了,爲何身體還有很多的不舒服?我的回答是:身體就是個記憶倉庫,不管您願不願意面對,曾經經歷過的傷痛、無奈、哀怨早已悄無聲息地潛伏下來,暗藏在倉庫的某一個角落了。否則,身體和內心不該如此難受的。自我調整(最好在心理諮詢師的指引下),直接面對這些負面事件,重新梳理,使這些被壓抑在潛意識裏的負面情緒得到合理的表達和宣泄,焦慮抑鬱情緒、失眠多夢和身體的各種不適纔有可能真正緩解和治癒的。但往往單純的自我調整的效果欠理想,自然就容易犯病或犯病後病症很難被藥物治療徹底治癒。怎麼辦?找心理諮詢師做正規和系統的心理疏導不失明智之選。不認爲自己心理有問題的患者,這時往往說“以後再說吧,先服藥看看吧”等等。

作爲醫生,我自然會尊重患者的意願和選擇,但作爲心理科普,不得不說:有各種軀體化症狀、情緒障礙、長期失眠、人際關係緊張等的患者,應儘快找神經內科、心理科或精神專科醫院的醫生看病,以確定是單純器質性的或心理性的,還是器質性加心理性的。配合相應藥物治療的同時,最好加做正規的和系統的心理疏導(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針對各種神經症或軀體化症狀,抗焦慮抑鬱類藥物能較快速改善症狀,心理疏導能促使病人更深刻地領悟症狀背後的心理根源,從而進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調整,促進疾病痊癒成爲可能。所以,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是相得益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