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戰史風雲

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 誰是第一虎將?

欄目: 戰史風雲 / 發佈於: / 人氣:3.2W

粟裕、林彪、杜聿明都是一時人傑,在國共爭奪天下之際,各以軍事奇才深受雙方最高統帥的倚重。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1月生於陝西著名的美人窩米脂,大林彪、粟裕3歲,是大名鼎鼎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先生的表弟。因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的力薦,20歲的他與老鄉關麟徵等人考入黃埔軍校,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又是書法大家的於老先生曾親筆贈送他一副墨寶:“安危天下重,博大聖人心”,表達了對這位年青人的殷殷期待之情。

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 誰是第一虎將?

如果說胡宗南是他的黃埔同學裏升官最快的人,那麼杜聿明則是國軍系統黃埔學生中最會打仗的人。1939年12月,杜聿明率赫赫有名的機械化新軍第五軍取得“崑崙關大捷”,打敗侵華日軍有“鋼軍”之稱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一時舉國歡騰,振奮了國人抗日的決心。

1942年初,杜聿明擔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率部開赴緬甸抗日戰場,轉戰1500餘公里,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給英緬盟軍以有力支援。1945年10月,杜聿明被蔣介石委任爲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協助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開始與林彪爭奪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地。林彪雖與杜聿明是黃埔先後同學,同爲方面軍級的大將,但在各自最高統帥面前的際遇有些差別。前者是毛澤東的第一嫡系愛將,號稱除了“副統帥”外,從未做過副職,一直就任方面軍最高指揮職務。

他的地位與作用與國軍的陳誠頗爲相似。兩人都是軍中晚輩,資歷不是很老,但都受到最高統帥的格外信任。林彪屢屢被毛澤東超級擢拔,用來虛懸總司令朱德,從而替毛澤東打理嫡系的中央紅軍,最後成爲唯一的副統帥,準備接班;陳誠則被蔣介石超級擢拔,用以架空僅次於自己的黃埔首領何應欽,從而掌控中央系部隊,最後也成爲國民黨唯一的副總裁,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杜聿明則不同,往往只擔綱放方面軍副職,但負實際指揮之責。他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其實是東北行轅主任(或代主任)熊式輝、陳誠、衛立煌的副手,後期還專赴東北,就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遼熱邊區司令,解救出近5萬國軍殘部。1948年11月,杜聿明又被蔣介石派往淮海戰場“救火”,就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成爲“資歷與威望極高”的“豬”將軍劉峙的副手,依然擔負實際指揮之責。

這一點,他與粟裕有相似之處。粟裕解放戰爭期間,長期以陳毅的副手身份出現,但一直擔負的是司令員軍事指揮之責。1945年11月,杜聿明抵達秦皇島,與師弟林彪的東北爭奪戰打響。他指揮先期到達的兩個軍13軍、52軍向榆錦進攻,不久總攻山海關。此時,早一步搶佔了東北的林彪,所部東北民主聯軍已發展爲總兵力27萬人,敵寡我衆。但囿於從過去指揮萬餘人的115師,突然指揮數十萬人馬,大兵團作戰一時不大適應,竟被杜聿明連克山海關、四平、本溪、長春。到1946年6月,迫使林彪“千里大撤退”,一直退過鬆花江。

林彪發給毛澤東,要求“主動放棄哈爾濱打游擊”的電報便由此而來。所幸“天不滅曹”,或者叫“吉人天相”,因“關內狼煙四起”,“蔣介石捉襟見肘,頓顯兵力不足,原擬調往東北的軍隊被關內戰場死死拖住了,東北民主聯軍獲得了極爲寶貴的4個月的休養生息時間。”林彪也重獲新生。杜聿明兵力不足,主動停下攻勢,未能“宜將剩勇追窮寇”,遂至功敗垂成。曾親臨東北督戰的國民政府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對此也深感遺憾。他的兒子白先勇寫了《養虎遺患--父親的憾恨》一文,回憶說,"在臺灣,我至少聽過父親三次跟我提到四平之戰,提到他曾向蔣提出希望能繼續留下來督戰或者直接指揮戰鬥,不回南京,但蔣就是不同意,催他回去當國防部長。父親每次說到這件事就氣得頓腳。”此後,林彪在東北的兵力一直優於杜聿明,是全國唯一一箇中共一方兵力佔優勢的戰區。1946年7月,林彪的東北野戰軍面對的國民黨軍是5個軍;1947年4月,林彪面對的國民黨軍是7個軍。

因此,東北民主聯軍有了傳唱一時的順口溜:“國民黨,兵力少,南北滿,來回跑但即便如此,杜聿明依然能保持主動攻勢,且損失少於林彪。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之戰,他更是再次大出風頭。不僅其部將陳明仁以少擊多,保住了四平,而且杜聿明率軍前往解圍時,迫使林彪再次撤退。直到杜聿明因病於1947年7月8日離開東北,由總參謀長陳誠接替其軍事指揮之責後,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才逐漸不可收拾,國民黨內輿論喊出了“殺陳誠以謝天下”的激憤之語。遼瀋戰役尾期的1948年10月27日,蔣介石再次起用杜聿明,令其趕赴東北,佈置東北國軍殘部撤退。杜聿明面對林彪的百萬大軍,以弱勢兵力兩次運用聲東擊西的謀略,成功地解救出營口與葫蘆島國民黨軍5萬餘人。杜聿明從東北成功撤退,旋即被蔣介石派往淮海戰場。此前不久,從未與關內中共部隊交過手的杜聿明,對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說:“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即將入關,它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超過關內共軍。”

他大概將傅作義當面的對手聶榮臻部看作了整個關內中共部隊的特點。淮海戰場上,杜聿明遇到了平生強勁的對手--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擁有30萬精銳部隊的他,攻不成,守不住,再也不能順利施展故計。到後來,連撤退也求而不得。1948年11月奉命撤出徐州時,他也搞了個不少聲東擊西的妙計,曾得意地對部下邱清泉等人說:“預料這次迅速決定撤退的行動是成功的。……兵貴神速,這次撤退的行動正鑽在他們大戰後的間隙中,達成預定的任務,以退爲守,以救出黃維兵團爲目的。”但他沒有逃出粟裕的“算計”,被只有東北野戰軍一半兵力的華東野戰軍鐵通似地包圍在風雪陳官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再無當年抗日戰場、東北戰場的名將風采。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帶親隨10餘人,冒充華東野戰軍士兵押送俘虜,企圖乘亂逃出去,不幸被華野四縱的後方人員識破而遭活捉。杜聿明認爲自己忝列“戰犯”,必死無疑,因此情緒低落,幾番尋死覓活,準備“不成功便成仁”,“壯烈殉國”。他被押到縱隊司令部,與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見面後,由司令部參謀蘇榮專門負責看管。蘇榮與杜聿明“套近乎”,從他的同學陳賡談起,逐漸打消了他自殺的念頭。蘇榮回憶說:杜聿明說他這次失敗得這樣慘,沒有想到。當蘇榮提到粟裕,指出杜聿明之所以失敗,除了其他因素外,還有一條致命的原因,就是碰到了粟裕時,杜聿明這才知道指揮華東野戰軍的不是他剛被俘時求見的陳毅,而是粟裕。他說:“我對粟裕早有耳聞,也研究過,只是沒有交過手。這次交手後我們敗得很慘,不得不佩服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他還說,“粟裕指揮靈活,有遠見。粟裕的戰略戰術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麼時候,總是他領先一步,搶先在我們前面,等到我們想到的時候已來不及並已經被包圍了,這次突圍也是這樣的。”

這是杜聿明對粟裕的“煮酒論英雄”,與當初對傅作義的那番談話已不可同日而語。粟裕後來也談到了杜聿明,認爲他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因此在印緬以及東北戰場出風頭。他說:“杜聿明只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條件下打仗。他在印緬作戰時,有美國的供應,出過風頭。在東北時,有火車、輪船、飛機源源供應。但這次被我們包圍在永城地區,突不出,守不住,被我們全部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