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戰史風雲

抗日戰爭 中國軍民是靠什麼去抵禦日寇的侵略?

欄目: 戰史風雲 / 發佈於: / 人氣:6.07K

“我五壯士絕不以堂堂中華之軀見辱於倭寇”

抗日戰爭 中國軍民是靠什麼去抵禦日寇的侵略?

背景:

1941年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妄圖包圍楊城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區一分區。24日,3500名日僞軍突然包圍了狼牙山地區,將邱蔚團以及易縣、定興、徐水、滿城四個縣的游擊隊以及周圍人民羣衆共2000多人圍住,形勢十分嚴峻。邱蔚團長急速將此情報告楊成武司令員,爲解救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楊城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甘河一帶日軍,促使日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以便於被圍的游擊隊員與人民羣衆從狼牙山東北方向突圍。

作戰過程

邱蔚團長根據此作戰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午夜,邱蔚團長指揮部隊及當地羣衆從盤陀路安全地轉移到了田崗、牛崗、鬆崗一帶。清晨,日僞軍誤以爲邱蔚團已經被包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500多日僞軍兇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來。

七連的戰士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僞軍丟下五十多具屍體慌忙地逃了回去。這讓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經被包圍,隨命令部隊繼續向狼牙山方向進攻。激戰中,因寡不敵衆,7連戰士大部分犧牲,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爲了讓大部隊以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轉移,指導員蔡展鵬最後下令:由六班留下來繼續堅守,拖住並吸引日僞軍的注意力,掩護其餘人員撤離。

就這樣,六班班長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纔等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吸引日僞軍的注意,把他們引向部隊轉移的相反方向,最終引上了棋盤陀的峯頂。

其實通往棋盤陀峯頂的山路上,小路多得數不清,這五名戰士有很多次逃生的機會,但他們沒有走,因爲他們接到的命令是盡最大可能拖住敵人,他們是軍人,軍人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這一路阻擊,無名戰士以以一抵百的勇氣,坦然不懼,擊退敵人四次衝鋒,斃敵五十餘人。最後到了棋盤陀峯頂了,此時五位戰士已經打光了所有子彈,無法應戰。他們的背後就是萬丈懸崖,前面蜂擁上來的日僞軍衝上山頂,嘴裏喊着:“捉活的,捉活的!”五位戰士將槍摔壞,相隨躍身跳下懸崖。

劉老莊82勇士“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

背景:

1943年春,侵華日軍對江蘇北部淮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3月17日,日僞軍1000餘人,分兵11路合圍駐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第4連奮勇阻擊各路敵人,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安全轉移。

作戰過程

1942年3月17日,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奉命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安全轉移後,在在淮陰以北老張集、朱杜莊一帶與日僞軍遭遇。在與日軍激戰後,轉移至老張集西北的劉老莊地區。18日晨,日僞軍進行合圍。第4連奉命組織防禦,掩護主力部隊和淮海區黨政機關轉移,全連82名勇士,英勇抗擊日僞軍攻擊,使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安全轉移,全連卻陷入日僞軍重圍。

突圍是不可能了,惟有和敵人決一死戰。18日上午9時左右,日軍發起第一次衝鋒,前進30米便被第4連密集的火力打懵了,倉皇散開隊形,向後退縮。

鬼子清醒過來後,立刻分多路向第4連陣地迂迴過來。川島投入10多挺機槍,集中火力向第4連陣地掃射。在火力掩護下,日軍士兵向第4連陣地爬來。當鬼子距離陣地百米左右時,第4連槍榴彈集中打向日軍火力點,同時輕重機槍一齊開火,壓住了日軍的火力。槍榴彈是新四軍軍工部門的新產品,讓鬼子們吃足了苦頭。日軍第二次衝鋒又以慘敗而告終,但此時第4連的彈藥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看着所剩不多的彈藥,指導員李雲鵬(江蘇沛縣人)十分焦急。李雲鵬看到陣地前沿幾十米內很多日軍屍體都帶有槍和數量不少的子彈,在和白思才商量後,號召突擊小組去取彈藥。一排排長尉慶忠最先站出來承擔取彈藥任務,他風趣地說:“我在團部當過軍需幹事,驗收彈藥是我的老本行!”尉慶忠帶領突擊小組,衝到陣地前沿,鬼子發覺後瘋狂射擊。冒着日軍的槍林彈雨,突擊小組取回了陣地前沿日軍屍體上的彈藥,可尉慶忠卻不幸犧牲了

此後日軍又有多次進攻,都被打退。日軍改變戰術,集中所有的山炮、九二步兵炮、迫擊炮、擲彈筒,向第4連陣地猛轟。白思才右手被彈片炸傷,昏迷了過去。甦醒後他掙扎着爬起來,來往於壕溝內,鼓舞士氣、安慰傷員、指揮戰鬥。連部通信員在火線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在黨最需要的時候,我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黨和人民,絕不給我們黨丟臉,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

經過一整天的戰鬥,全連已剩下不到一半人,而且有的身負重傷,沒有負傷的,也是飢渴難耐體力不支,而搶回的彈藥也快用光了。白思才下命令,把餘下的子彈集中給重機槍使用,輕機槍全部拆散,步槍也拿下槍栓,裝上刺刀,準備肉搏戰。

該毀掉的槍支全部拆毀了,零部件一一埋入地下,機密文件和報刊也全部銷燬了,決不讓敵人撈到一點東西。指導員李雲鵬用沙啞的聲音號召:爲了民族的解放和黨的事業,堅決迎擊敵人最後一次衝鋒,殺更多的敵人!

日軍圍上來了,一點一點接近第4連陣地。重機槍一陣掃射,日軍倒下一部分。子彈用光了,日軍重新衝上來,慘烈的肉搏戰開始了。當夜幕降臨陣地時,喊殺聲終於停了下來,因爲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第4連將士全部壯烈犧牲。

黃崖洞保衛戰“創造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果”

背景

在黎城縣與武鄉、遼縣(今左權縣)的相鄰一帶,正是太行山的腹心,百里崇山,峽谷縱橫,其中有一座巍峨險峻的高山,名曰黃崖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就建在這裏。八路軍視黃崖洞兵工廠爲掌上明珠,而華北日軍首腦岡村寧茨把黃崖洞兵工廠視爲心腹之患,屢次派人進行掃蕩,妄圖摧毀黃崖洞兵工廠。

作戰過程

1940年11月,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奉彭總的命令進入黃崖洞設防,肩負起保衛兵工廠的光榮使命。

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駐黃崖洞後,遵照彭總指示,充分利用黃崖洞的有利地形,修築永久性的核心陣地,組成環形防禦。左權副總參謀長親自到特務團來指導設防工作。1941年8月下旬,按照彭、左首長的意圖完成了以黃崖洞爲中心的設防任務,築起一個以營爲守備區、連爲防區、排設陣地、班組築工事有機聯繫的環形防禦陣地,能對付敵人從不同方向的進攻。共構築各種塹壕9000多米,坑道11節,隱蔽部和碉堡190多個。在工廠周圍各口,構置了2道防線,3道雷區;各陣地的明碉暗堡羣,形成交叉、直射、側射、仰射、俯射的火力網,既能相互支援,又能獨立作戰。

1941年11月8日,駐潞安地區日軍第36師團主力山地、葛木兩個聯隊,及獨立混成旅團一部,配有工兵、騎兵共5000餘人,裝備有山炮、曲射炮、擲彈筒等精良武器,以4倍於八路軍特務團的兵力,殺氣騰騰,分兩路向黃崖山襲來。

一場激戰無可避免。

原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歐致富在他的《黃崖洞保衛戰》一文中,記載了這場戰鬥的許多細節——戰鬥的第一天:拂曉,敵人的重炮、山炮、迫擊炮一齊開火了,炮彈由遠而近……接着,敵步兵開始進攻了,他們驅趕着100多隻羊,在隊前趟雷,300多步兵跟在羊羣后頭,端着槍哇呀哇呀地向前涌來,步兵後面是100多名騎兵,也提着刀在怪叫着。突然,千萬個滾雷從天而降,我七連給敵人來了個地雷會餐。前沿各機槍陣地也猛烈開了火。敵陣裏頓時亂成一片:躲得頭頂的滾雷,又踩響腳底雷;工兵要起地雷,又被兩側地堡機槍打倒,馬驚得豎起腿,人蒙得趴在地,可謂人仰馬翻。不出半小時,敵人已七橫八豎地丟下了200多具屍體……黃崖洞保衛戰進行到第7天,溫德勝、張仁成、王守城3名戰士仍然堅守在這個重機槍工事裏。他們居高臨下,用重機槍掃射,壓得敵人擡不起頭來。日軍氣急敗壞,調上了五擲彈筒、迫擊炮,猛轟這個機槍陣地。重機槍被打壞,3名戰士被上百名日軍圍逼到懸崖絕頂。他們站在崖邊,脫下軍帽,向北山的戰友揮舞着高呼:“同志們,永別了!”然後,縱身跳下懸崖。

特務團利用有利地形與進犯敵軍激戰了整整8個晝夜,最後以打死打傷進犯之敵1000餘人,守衛黃崖洞的軍民傷亡僅166人,以6∶1的戰績,“開中日戰況史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黃崖洞兵工廠的機器設備無絲毫損傷。黃崖洞保衛戰打出了八路軍小米加步槍的威風,在國內、國際戰爭史上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劣質裝備戰勝優質裝備的奇蹟,因此名揚世界。特務團被八路軍總部授予“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的光榮稱號。

血戰在古北口中國七勇士

背景: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後,不僅沒有收斂其鯨吞中國的野心,反而加速了“南下關內,覬覦中原”的進程。1933年,爲了達到切斷關內與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聯繫,擴大並鞏固僞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的目的。日本帝國主義向長城一線發起了大規模攻擊,負責守衛長城個各隘口的中國官兵奮起反抗,並屢挫日軍。只可惜,裝備精良的日軍不斷增兵,而依靠低劣裝備和一腔熱血與敵廝殺80餘日的中國官兵,等來的卻只有《何梅協定》。當然,一紙賣國協議掩蓋不了“喜峯口大捷”的輝煌,也阻止不了“古北口將軍樓七勇士”的流芳千古。

“沒有命令不能撤退”

1933年,日軍集結2萬餘人向熱河發動進攻。結果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日軍128名騎兵就輕取熱河省會承德,十天就佔領了整個熱河省。熱河的陷落,讓華北暴露在了日軍的槍口之下,古老的長城再次承擔起了保衛關內芸芸衆生的職責。“保衛長城”,響徹在整個華北大地。

爲了保衛“長城”,阻止日軍向南進軍的企圖,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在華北集結,在長城的300裏隘口間與日軍展開了殊死之戰。負責守衛古北口的是第17軍的25師,這支來自南方的中央軍,雖然頂着“嫡系”的光環,在華北初春的冷風中很多官兵還穿着單衣草鞋。不過,單衣草鞋的25師官兵在古北口,憑藉低了的裝備,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結果,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師長關麟徵負傷,73旅旅長樑凱重傷,官兵死傷無數,不得已只能撤出戰鬥。在25師撤出戰鬥時,145團團長戴安瀾派傳令兵通知守衛在“帽山”的一處觀察哨隨大部隊撤退。

但是,這7名蚌埠籍的戰士,卻拒絕撤出戰鬥。因爲就在25師長撤退時,日軍不僅利用優勢火力對25師官兵進行狂轟亂炸,同時還派出部隊搶佔“帽山”。帽山東望龍兒峪長城,北望“將軍樓”,西瞰古北口關城,山下就是潮河支流谷地,是145團、146團撤退的必經之路。如果,佔領“帽山”,數千中國官兵有可能就會橫屍疆場或者被日軍俘虜。這7名戰士雖然接到了傳令兵的指令,但是面對蜂擁而來的日軍,以及在日軍炮火下艱難撤退的145團,這七名士兵選擇了留下來堅守陣地,而他們的班長則命令對自己的士兵“沒有命令不能撤!”

“帽山”其實不是山,只不過是個形狀像帽子的小山包,底邊圍長183米,西側最高也只有19米。山頂東西長不到20米,西側南北寬不足3米、東側不足5米。不過,由於“帽山”南、西、北三面都是80°,有很多凸起的花崗岩,絕對是易守難攻。7名國軍官兵,利用地形優勢對日軍展開了阻擊。

驕橫的日軍將“帽山”團團圍住,認爲只需要一次衝鋒就可以輕鬆的奪取帽山。日軍沒有想到的是,堅守在“帽山”的7名中國士兵,用一挺機槍和6枝步槍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傷亡。遭到迎頭棒喝的日軍,開始利用人數優勢發起“人海攻擊”,不過他們的進攻在中國士兵頑強阻擊下不僅沒有前進半步,反而遺屍無算。日軍如同輸紅了眼的賭徒,調集十幾門重炮,並請求了空軍的支援,對這個小山頭髮起了狂轟亂炸。可是,日軍用盡了各種手段,每當他們向“帽山”發起攻擊時,迎接他們的就是密集的子彈和手榴彈。經過數小時的激戰,七勇士雖然打退的日軍的多次進攻,但是已有三人犧牲、一人重傷。更爲嚴峻的是,餘下的中國勇士子彈打光了,手榴彈甩光了。面對,日軍新一輪的進攻,他們就用石頭作爲武器繼續與日軍鏖戰。石頭無法阻止潮水一般涌上來的日軍,最後他們挺起刺刀,衝入敵羣拼殺,直至壯烈殉國。

七勇士的壯舉,甚至感動了敵人,日軍將七位勇士下葬樹碑,上題“支那七勇士之墓”。據說還在墓前舉行了“追悼會”,號召他們的部隊學習七勇士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張自忠洗刷“漢奸”惡名

背景:

1937年12月,已經攻佔南京的日軍爲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日軍阪垣第五師團在膠州灣登陸,相繼佔領青島、濰坊等地,繼而欲經臨沂進犯徐州。同時,磯谷第十師團也沿津浦鐵路南下,相繼佔領德州、濟南等地,攻佔滕縣後直指徐州。兩股日軍妄圖在臺兒莊會合,取得徐州會戰的主動權。爲了,殲滅孤軍深入的磯谷廉介師團,必須阻擊阪垣的第五師團,使其無法與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匯合。而這阻擊阪垣第五師團的最後屏障就是魯南重鎮臨沂。

一戰洗刷“漢奸”罵名

爲了保衛臨沂,當時的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派出了龐炳勳的第三軍團。龐炳旭部雖然頂着第三軍團的稱號,其實不過只有5個團,13000餘人。他所面對的板垣第五師團,是日軍精銳中的精銳,總兵力達到2.5萬人,而且不僅裝備精良。龐斌勳,經過多日苦戰傷亡慘重,已無力抵禦日軍進攻。

此時,距離臨沂最近的是張自忠的第59軍。不過,讓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頭疼的是,張自忠與龐炳勳在雖然同屬西北軍,但是在中原大戰時,龐炳勳見利忘義,率部從背後攻擊張自忠,險些要了張自忠的性命。另外,此時的張自忠因爲在“平靜事變”時的一些行徑,被舉國視爲“漢奸”、“賣國賊”。雖然,經過29軍老長官宋哲元多方斡旋,張自忠繼續擔任了59軍軍長。當他到第59軍軍部赴任後,他只說了一句話:“今日回軍,就是要帶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將來爲國家死在什麼地方!”但是,他身上的“漢奸”之名和嫌疑,並沒與洗清。如果,派張自忠去援救龐斌勳,是抱薪救火還是出奇制勝,這讓李宗仁很猶豫。

李宗仁的猶豫不決,卻激怒了張自忠。他主動前去,向李宗仁請戰。被張自忠的大義所感動的李宗仁,立即決定派張自忠所部59軍增援臨沂。

在接到命令後,張自忠帶領所部星夜兼程,於1938年3月12日抵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

14日凌晨,第59軍沿沂河兩岸同時出擊,以突然之勢一舉插入日軍的右側背,一夜之間消滅日軍近千人。日軍立刻放棄了攻城,轉向59軍。14日、15日,雙方在沂河兩岸反覆衝殺,逐村逐屋爭奪,形成了慘烈的拉鋸戰。在六天的激戰中,雙方衝殺了數十次,互有極大的傷亡,國軍傷亡更大,約六、七千人,全軍連排長几乎全部易人,營長傷亡近半數。至此,戰鬥呈現僵持狀態。

十六日,第五戰區參謀長徐祖怡見第59軍傷亡太大,一時也難以取勝,便請示李宗仁同意後,令59軍向郯城後撤。張自忠強烈要求再打一天一夜。經李宗仁同意後,張自忠立即下令全軍師、團長親臨第一線指揮,做最後一戰。

第二天黃昏,第59軍將所有的炮彈打向日軍。入夜後,全體官兵殺向日軍陣地。整個戰場殺聲陣陣,槍炮隆隆。防守臨沂城的第40軍也趁機反攻。兩軍官兵士氣大漲,高舉大刀衝擊四處的日軍。激戰到凌晨二時,日軍終於抵抗不住,扔下大批同伴的屍體向湯頭、莒縣方向潰退。

但是,讓張自忠沒想到的是,日軍在得到兵力補充後,在3月23日再次進犯臨沂。中國官兵雖然打退了打退了日軍的多次勇敢的進攻,同時自己傷亡也很大,。

第59軍奉命又一次增援臨沂。25日下午,第59軍到達臨沂西北地區,立即向日軍的右側背發動攻擊,可是面對日軍重炮的攻擊和飛機猛烈轟炸,許多中國官兵殉國。危急時刻,軍長張自忠親臨前線,冒着炮火指揮部隊向日軍陣地衝擊。第59軍苦戰到29日,國軍增援部隊湯恩伯的騎兵團和第57軍王肇治旅趕到,國軍官兵士氣大振,兇猛地衝向日軍陣地,日軍抵擋不住兩面夾擊,被迫又向湯頭方向潰退。

石牌之戰

背景介紹:

1943年5月日軍攻陷宜昌。5月25日,日軍部隊渡過清河逼近石牌要塞。第十八軍負責戍守石牌要塞,而第十一師胡璉部守備石牌要塞的核心陣地。日軍在石牌周邊集結了兩個師團、一個旅團,其中有被稱爲“鋼鐵猛獸”、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純野戰部隊的第十一軍,總共10萬兵力撲向石牌。

“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5月29日,胡璉對下屬發令:“從明天起,我們將與敵人短兵相接……戰至最後一個,將敵人枯骨埋葬於此,將我們的英名與血肉塗寫在石牌的岩石上。”而日軍在進入石牌外圍主陣地後,由於這一帶叢山峻嶺,日軍步兵僅能攜山炮配合作戰,抵擋不住中國軍隊的打擊,於是便用飛機轟炸以代替炮擊,每天保持9架飛機低飛助戰。到了5月30日,越來越多的日軍突破外圍防禦,開始強攻石牌要塞。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分成若干小股向中方陣地猛攻,作錐形深入。仗打到這個程度,可以說,敵我雙方都是不惜以生命爲代價爭奪石牌前沿的陣地。這時,戰區總司令陳誠曾給胡璉打電話:“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斬釘截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石牌保衛戰中,八斗方爭奪戰是戰鬥最爲激烈的地方。日軍每前進一寸土地,必須付出同等血肉的代價。兩軍在此彈丸之地上反覆衝殺。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擊斃日軍近2000人,陣地前沿敵軍屍體呈金字塔形。當時中央社向全國播發消息稱:“宜昌西岸全線戰鬥已達激烈.每一據點均必拼死爭奪。”這是當時戰役的真實寫照。

攻擊三角巖、四方灣時,日軍爲了爭奪制高點,一度施放催淚瓦斯彈。我軍無防化設備,用血肉之軀與敵相拼,竟奇蹟般將敵殲滅殆盡。

在一些地方,隨着雙方交戰的距離越來越近,近到已經無法開槍的地步,雙方都拿起了刺刀衝向對方,扭做一團展開肉搏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白刃戰。在近乎三小時的近身肉搏戰中,附近村民稱,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曾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三個小時沒有槍聲的拼殺後,白刃戰落下了帳幕,中國軍隊的陣地沒有丟失,敗退的是日本人。

評論:

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可是,當我們去回顧這場戰爭時,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當時的中國雖然擁有廣袤的國土和四萬萬同胞,但是經濟落後,民不聊生。反觀我們的敵人——日本,不僅經濟發達,工業體系完備,還有一億深受軍國主義思想毒害,願意爲天皇“玉碎”的人民。利用這些,日本軍國主義者打造了一支規模龐大,武裝到了牙齒的軍隊。所以,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是靠什麼贏得這場戰爭的?”

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如此的“忍耐”精神,是因爲中國人民的內心根植着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面對日寇的,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原本性格溫和的中國人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奮起抗爭,幾乎是以“赤身裸體的血肉長城抵抗鐵嘴鋼牙的虎狼之師”。而英雄主義,又激發起廣大官兵的大無畏精神。他們雖然講不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類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了詮釋。不論是“古北口的七勇士”,還是“劉老莊82勇士”,以及其他的英雄,他們都是在面對生死抉擇之時,決然的選擇了“慷慨赴死”的悲壯之路。同樣,在中華民族精神感召下,中華民族空腔團結,各方勢力“相逢一笑泯恩仇”,在抗戰衛國的旗幟下一同作戰。在那一刻,他們忘記了忘記當年的私人恩怨,忘記了派系之爭,忘記了意識形態的不同,他們心中所想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共禦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