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戰史風雲

中央軍的長城抗戰 第17軍血戰古北口傷亡上萬人

欄目: 戰史風雲 / 發佈於: / 人氣:4.32K

古北口中央軍前後與日軍血戰達兩個多月,擊斃擊傷日軍五千餘人,自己傷亡近萬人,爲當時長城抗戰作戰時間最長,戰事最爲劇烈之戰役。

中央軍的長城抗戰 第17軍血戰古北口傷亡上萬人

“九一八”後蔣介石對時局的認識

“九一八”後,蔣介石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兩廣事變引起國民黨內部分裂,二是日軍趁機侵略中國東北,三是紅軍以及各種天災。面對日本的入侵,1931年9月26日,蔣介石就做了“與其不戰而亡,不如戰而亡”以及將首都遷到西北的準備。以後也多次在日記中提到“餘決心與倭寇一戰。”

但在很長時期內,蔣介石又怯於和日軍作戰。蔣介石認爲“國民固有之勇氣、之決心,早已喪失,徒憑一時之奮興,不惟於國無益,而且徒速其亡,故無可恃也。”又說“財政不充實,何以爲國?何以禦侮?”在對日作戰上,蔣介石開始是悲觀的。蔣介石的轉機來自於冀望“中國對日作戰引起太平洋之戰爭,再謀國家之復興。”在相當長時期內,蔣介石希望通過外交鬥爭,孤立日本。而外交之效果,取決於實力之較量,蔣介石亦曾稱“事在自強而不再人助也。”

“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曾宣稱:“不先剿滅共匪”,“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則不能攘外”。“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力謀和粵方和解。1931年9月21日,蔣介石在南京幹部會議上作出了“抽調部隊北上助防,並將討粵及剿共計劃,悉予停緩”的決定。但此後仍然積極“剿共”。至1933年1月21日,蔣介石派黃紹竑與訓練副監徐景唐赴廣州,同陳濟棠、李宗仁等商議由兩廣出兵到江西“剿共”,以便抽出中央軍北上抗日。從而出現了一面“剿共”,一面禦侮的局面。

中央軍長城抗戰

1932年3月9日,僞“滿洲國”成立於長春,日人吞噬東北,至此已達到從容消化的時期。1933年元月,日軍侵犯山海關。東北軍將領何柱國率領守軍奮起抵抗,揭開了長城抗戰之序幕。

日軍攻陷山海關後,即以通遼、錦縣、綏中爲根據地,於1933年2月21日,集中十萬兵力,附有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等分南、北、中三路向熱河進攻。3月3日,日軍僅以128名騎兵佔領承德,熱河淪陷。東北軍萬福麟部逃向喜峯口,張作相部逃向古北口,日軍尾隨而至。

1933年3月,日軍攻佔熱河之後,又進一步向長城沿線各軍事要口發起進攻,中國軍隊進行了抵抗,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是燕山山脈的長城各關口及附近的制高點,因此這次作戰被稱爲“長城抗戰”。

29軍宋哲元部守喜峯口、羅文裕防線甚爲堅固,日軍數次進攻損失甚巨,終未能得逞,又集中兵力對我古北口進行攻擊。古北口處於密雲平原的最北端,是北方進入這一平原的咽喉要道,據北平僅250裏,不僅是平津之門戶,亦是河北之屏障,爲兵家必爭之地。

此時,蔣介石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方針打了折扣,攘外成爲當時之急務。1933年3月28日,蔣介石在日記記:“於寇患及匪禍二者,對前一項,加強防禦;對後一項,應準備速剿也。”4月28日,蔣介石日記又記:“此時以穩定抗日戰線,加強北方防禦,爲目前之急務。至於江西剿匪,則只有付諸湘粵各軍。”

原“圍剿”鄂豫皖蘇區的第2師開往潼關、洛陽一帶休整後接到軍令:第2師開赴華北,限3月8日前抵達通縣待令。與第2師同時受命北上的中央軍還有駐紮在徐州、蚌埠的第25師。兩師俱受轄於第17軍,軍長是原本奉命在江西上饒擔任贛東北“剿共”指揮的徐庭瑤。

1933年3月,關麟徵奉命率25師隨17軍軍長徐廷瑤北上,參加長城戰役。3月9日,部隊開到古北口前線,佔領二線陣地,因一線守陣地的東北軍王以哲部張廷樞旅一觸即潰,關麟徵親率一團猛烈反擊日軍。雙方短兵相接,戰鬥慘烈。關麟徵被槍榴彈炸傷五處,成爲血人,身旁官兵十餘人全部戰死,關麟徵仍毫不動搖,從容指揮部隊英勇殺敵,終於擊退了敵人佔領了高地,強佔潮河支流北岸高地。

第2師如期抵達通縣,補充彈藥糧秣後,即奉命向古北口開拔。鄭洞國所率旅部爲前鋒。3月12日子夜,鄭洞國前往軍部駐地受命,軍長徐庭瑤命令:“前線很緊張,第25師已經打殘了,日軍正向古北口增兵,現在命令你部即刻出發,務於天亮前接防第25師陣地。”

鄭洞國意識到前方形勢嚴峻,立馬趕回部隊,率部以強行軍的速度向第25師陣地南天門疾進。時值三更,寒氣逼人。凌晨四時許,鄭洞國部趕到第25師陣地。此時的第25師已血戰三日三夜,僅以四個步兵團獨擋日軍一個師團又一個騎兵旅團的兵力,斃傷敵寇兩千多人,自己亦死傷四千餘官兵,戰鬥至爲慘烈。

此時古北口已陷敵手,眼下的南天門則是古北口之戰的第二戰場。古北口守軍原爲東北軍112師,傷亡慘重後由中央軍第25師頂替。第25師傷亡慘重後,防線被迫撤至南天門。南天門北距古北口30裏,地勢險要。第2師接防南天門後,日軍爲左右國民黨南京中樞的戰略,進而實現控制華北的陰謀,決計首先集中兵力打擊蔣介石嫡系部隊第17軍。除第8師團外,又調集灤東方面第6師團主力及滿蒙僞軍與滿韓聯合軍第33旅,並配以空軍、炮兵、坦克部隊,向駐守在南天門陣地的第17軍發起強大攻勢,鄭洞國旅部爲全軍前鋒,防守以421高地爲中心的一線陣地。

4月20日,戰鬥重新打響。鄭洞國率部英勇反擊,敵寇未能前進一步。翌晨,敵軍陸空聯手猛攻421高地,第2師與敵血戰五晝夜,陣地雖未曾丟失,但傷亡過大。4月25日夜,第83師劉戡部接替南天門防務。血戰又繼續了三天。防禦工事全被敵軍炮火摧毀,第83師也傷亡慘重,被迫退至南天門以南600米的預備陣地,繼續堅持戰鬥。此次中央軍“八晝夜的血戰,敵人傷亡之大,爲'九一八'以來所少有。”

第83師爲第17軍中裝備最精良之師,全師1萬多人,武器皆進口於德國,士兵都配戴德軍M35鋼盔,稱爲“德械師”,戰鬥力頗強。日軍攻佔南天門八道子樓後,將山炮等重火器搬了上去,在各高地設炮兵觀察哨,對第83師的佈防進行準確炮擊。日軍在坦克掩護下進攻,第83師雖拼死抵抗,但缺少反坦克武器,日軍得手。從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師在372高地、425高地、車頭峪、大小興開嶺、上堡子、筆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軍英勇作戰,傷亡慘重,劉戡甚至將衛生兵、炊事兵都組織起來投入戰鬥,但陣地不斷被日軍攻佔,眼看幾天前還裝備精良的部隊,現在損失慘重,劉戡拔槍準備自殺,被參謀長符昭騫等人奪下槍支。

第2師原本奉命開往後方整理補充,5月10日夜間行至密雲,突接上峯十萬火急命令,說前方軍情緊急,命其立即回師增援,第2師又向南天門前線疾進。5月11日過午,鄭洞國甫率第2師一部接替第83師防務陣地,日軍即出動四五千兵力,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猛攻過來。此時第2師後續部隊尚未上來,鄭洞國旅部兵力不足兩千,且連夜急行軍,甚爲疲勞。面對強敵,鄭洞國率部鐵血苦戰,頂住了人數、火力俱倍於自己的強虜。此後血戰又堅持了三日三夜。

第17軍在古北口、南天門一帶,前後與日軍血戰達兩個多月,擊斃擊傷日軍五千餘人,自己也傷亡近萬人,爲當時長城抗戰作戰時間最長。戰事最爲劇烈之戰役。同年6月19日蔣介石日記也特別記載:“此次第二、第二十五、第八十三師等師戰結果,所餘官兵不過三分之一,而各團反攻時,有隻餘六人生還者,其餘因傷自戕之官長,不可供僕數。”

長城抗戰雖然暫時失敗了,但中央軍及友軍用血肉之軀挫敗日寇銳氣,在國人心目中築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塘沽停戰協定

長城抗戰後,南京政府持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之政策,以黃乳北上主持政務,何應欽以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名義主持華北軍事。

長城東線冷口失陷後,日軍攻進長城。此時,蔣介石一心“剿共”,謀求對日妥協,派黃乳負責對日交涉。黃乳剛受命就在上海與日本人頻繁接觸,尋求妥協途徑。這時何應欽、汪精衛等接連致電黃乳,要他加緊和日方接洽,“尋和平途徑”。黃乳當即與日本武官根本博接洽。根本博表示,日本進攻不停,是因爲中國軍隊對古北口的南天門日軍陣地炮擊之故。

5月13日,南天門守軍受命撤至九松山一帶。但日軍並不以此爲滿足,幾天間,又侵佔了密雲、牛欄山、平谷。灤東日軍也西渡灤河,於5月16日佔領唐山,並繼續西犯至玉田、寶坻、三河,向平津進逼。5月24日,日軍逼近順義、通縣、香河,北平處於日軍三面包圍之中。

5月23日,何(應欽)黃(乳)聯名電:“唯各部隊兼月作戰,將士傷亡甚多,疲敝之餘,戰意已不堅決……而日人復以多金資助徐燮元、孫傳芳、白堅武等失意軍閥,有組織華北聯治政府之議。熟權利害輕重,與其放充平津,使傀儡得資以組織僞政府,陷華北於萬劫不復,何若協商停戰,保全華北,徐圖休養生息,以固黨國之根基,較爲利多害少。”向國民黨中央建議停戰。

日本以侵佔熱河之目的業已達成,且鑑於國軍之主力依然存在,尤因戰場擴大,其兵力已感不足,第二步侵略計劃尚待準備,遂有停戰之議,並由英使出面斡旋。國民政府權衡全般情勢,擬議暫時停戰,特設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轄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與綏遠五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島三特別市。任命黃郛爲委員長,與日方折衝停戰。5月31日,中國以北平軍分會參謀長熊斌中將爲代表,日本以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少將爲代表,在塘沽籤立停戰協議。

6月3日蔣介石在日記記:“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6月5日,蔣介石日記又記:“協定成立停戰政策得告一段落,人民暫可安息;國際形勢,當有進步。對內對外,得此整頓準備之餘豫,其足爲復興之基乎!”爲日後抗戰做整頓準備。

《塘沽協定》的簽訂,使中國暫時失去了熱河全省和冀東22個縣的領土。據戰後統計,中國軍人死亡16725名,負傷24019名,而日軍的傷亡僅2600名。中日雙方傷亡的比例大大超過了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

長城抗戰是1933年蔣介石指揮中國軍隊進行局部抗日的典型戰爭,蔣介石的妥協停戰雖存在爭議,但中央軍的英勇抗戰卻不可抹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