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司馬光想“穿越時空”去謀殺武則天的女兒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4.47K

後宮和朝堂殘酷的爭鬥,讓武則天看到,如果手中無權,仍處在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不利形勢中,她將永無寧日。自己已有的地位會輕易失掉,甚至連身家性命也難以保住。所以,在目睹幾番腥風血雨之後,她暗下決心,一是要推倒王皇后,奪取後宮的統權大權,二是要摧垮把持朝政的關隴集團,司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還高宗一個真正的天子地位。要說她馬上就產生直接當女皇,直接去坐在金鑾殿的龍座上。

司馬光想“穿越時空”去謀殺武則天的女兒

猶如駱兵王所言“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那還過早了點,她的野心再大,思想的跨度不會那麼大,客觀形勢也還沒有提供給她當女皇的基礎與條件。人的思想與行爲,是一步步積累而產生出現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也是司馬遷替陳勝設想的,況且大澤鄉的形勢急迫,不違反“當斬”,死在眉睫了,才揭竿而起的。武則天所處的形勢,還沒有非當皇帝不可的急迫,自古就沒有女人當過皇帝,她哪會突然就出現當皇帝的想法呢?

當皇后纔是她當時應有的想法,因爲她高皇后的位子已經不太遙遠,因爲當不上皇后就可能保不住身家性命,王皇后就放出風來要宰了她。關於武則天要謀皇后之位,史書上有兩段記述,記述了突出的兩個情節:一個情節是武則天親手扼殺自己的幼女,嫁禍於王皇后,使高宗惡之,忿然罷黜,皇后的位子便自然封給了武則天。這個情節諸皆記,如《資治通鑑》是這樣寫的:“後寵雖哀,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婦。昭儀因泣數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資治通鑑》,卷199,永徽五年十月。同見《新唐書·武后傳》。]

司馬光不愧文史高手,這短短的幾行字,即把那個令人恐怖的陰謀行動,輕鬆自然地寫了出來。其敘事過程何等清晰,而人物的情態又是何等生動。他一句也未寫武則天背後的佈置和她的心理狀態,但卻能給讀者許多的想象,想象到武則天佈置的陰險的謀殺、陰險的嫁禍!有了這段簡潔而又不失生動的記述,那些高明的故事專家和拙劣的渲染專家就可以爲所欲爲了。陰謀發生的背景是武則天雖被高宗信賴,但王皇后還是好端端坐在皇后的位子上,而且她打倒了淑妃,又立了傀儡太子,心中稍安。接下來想緩和一下與武昭儀的矛盾,同時獲得高宗的好感。於是,一反常態,主動去看望武昭儀。武氏也知她的心思,一邊虛與委蛇,一邊在動腦子,利用皇后來訪的機會暗施毒計,因爲她認爲高宗雖是冷落了皇后,但以他軟弱厚道的性格,做不出廢后的殘酷決定,只有讓高宗驟然惱恨王皇后,他才能寫出廢后的詔書來。

按照這個思路去想,如何施行一個讓皇上痛下廢后決心的計劃來呢?正好是永徽五年(654年)正月,武則天生有一個小女孩(注意:這是假設),到陰謀實施時,高宗的這個可愛的小公主已經五個月了,高宗愛武昭儀,當然也受他們的小女兒,於是不管白天夜裏都要撫愛逗弄自己漂亮的小公主(因爲故事必發生在白天,皇后能來,高宗也得立即到場,不然就白白扼死個女兒了)。武則天便利用了自己的小女兒、皇后經常來撫弄她的小女兒、高宗大白天不上班幾乎得天天到作案現場來,才能把人物、時間、地點碰到一起去。因爲小公主是個活人,不是可以用來陷害別人的死的物件,也不能提前扼死,放在被子裏等上多少天。像網魚那樣下上味子,等大魚上鉤入網。

有了難以巧合相碰的人物、時間和地點,還得有個集體作案的陰謀計劃。武則天就得同手下說好,當時的武則天身爲宮妃的第六位,又得高宗專寵,她的手下已是一大羣了。有許多宮女、太監、護衛保安。武氏正在廣交朋友,女官們也是門庭滿座的,當時她正在發紅,那些宮中女子們也正爭相結交,聊天、看望她的可愛小公主。武則天殺女嫁禍的陰謀要許多人都得參與,不然難以實施,如果許多人都參與了,則變成“陰謀”,就像一臺大戲,生旦醜末都得登場,各有角色才成。不知她武則天殺了女兒後如何收場,如果交待善後,除非她接着屠殺她所有的手下,都殺了就更難善後保密了。不管怎樣,還得實施司馬光等爲武則天設計的陰謀計劃。長安的五月,下百有花有草,楊柳飄柔的好季節。武則天一切佈置就緒,在宮裏坐着,抱着忐忑之心等着隱害皇后,等着扼死自己心愛的女兒。

皇后真的到了,於是就趕緊藏了起來。接下來是宮女侍茶,互相談話,一定要問武昭儀哪裏去了。宮女按事先的陰謀安排,說到某地方去了。然後是皇后看望、撫弄武則天的小女兒。因武氏許多時也不出現,皇后只好打道回宮。接着是武則天從那個地方閃進,或幕後、或側室、或花園都可以。機不可失,於是武則天便伸出她陰謀、血腥、罪惡的雙手,扼殺了她自己生的、疼愛的、要她做母親寧可殺了自己也要保護的女兒。她要做皇后爲的是什麼?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怕皇后殺了她的兒女,現在好了,不用你們來殺,我親自殺了就乾淨了。

扼殺女兒後還應該再一次藏起來,等着高宗的出現。果然高宗登場了,大概是朝中無事,或是他記掛着自己可愛的妻子兒女,隨便打發了長孫無忌那些喋喋不休的一羣討厭的老兒。大白天趕忙進入他妻子扼死她可愛女兒的現場,武則天按照陰謀計劃的情節安排,也歡笑着犯接皇帝入宮。然後,戲劇的高潮到來。揭開被子,可愛的小公主已變成面色灰白的僵硬死屍。接下來就好做了,武則天一下子昏了過去,醒後搶抱女屍沒有人聲的搶天大哭。待一陣大亂後,高宗詢問因由,一定得侍女們說,適才皇后來過,還撫弄過公主好一陣。武則天則把準備好的最好的臺詞向高宗泣敘,促使高宗大怒,有“後殺吾女!”而極爲憤怒的高呼。高宗衝進正宮,失去理智地斥罵、責問皇后爲什麼要殺他的女兒。皇后難以自白,只是魂飛魄消,跪地而哭,於是,下定了廢后的決心。

由於文字樣式不同,所用文字多少就大不一樣。司馬光寥寥數語,那麼輕鬆地交待了這個情節,始末清楚自然。到了劇作家手中,完全可以編個歷史劇,或可取名爲《武后殺女》什麼的。要大量的景場和情節的排設鋪陳,然而,嚴肅的史學工作者就不能亂寫,就得用精細的頭腦,作出合乎情理的分析。本人認爲武后殺女的情節基本上是虛構的,最多隻能是個歷史疑案。多是要全盤否定武則天的那些人編造出來的,當時並無史料記載。司馬光是宋朝的史官,《新唐書》的編者歐陽修等也是宋朝的史官,《舊唐書》的編者劉昫等是五代殘唐時後晉人。他們都是在事情發生數百年後記述這段歷史的,司馬光、歐陽修等都是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們的文史作品都極爲優美,但他們的思想卻是相當守舊的。在北宋王安石變法運動中,司馬光是頑固守舊派的首領、歐陽修早年思想滿進步,在王安石變法時也變成了反對變法的中堅人物。中國的那次變法,就是這些人給扼殺了的。

他們以保守思想去撰寫歷史,爲正統代言,爲傳統驅筆,怎麼會接受武則天這麼個女人當皇帝?當然,司馬光等歷史學家又滿正派,如前文寫到的長孫無忌橫攬高宗時的朝政,構諂、殺戮異已的惡行等,還是秉筆直書的。總而言之,武則天扼殺女兒,嫁禍王皇后的情節是不大可能發生的。首先,武則天在永徽五年是否真有個女兒也無信史記載。即使是較爲嚴肅的史學工作者也無確能令人相信的論述,也只說武則天的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出生之間,有一個讓武則天生兒育女的空檔,“可能”生出一個女兒來。這個女兒是何時出生的?叫什麼名字?都無隻字記載,實難令人確信。

其次,即使有一個女兒,是武則天陰謀陷害王皇后親手扼死的,還是正巧女兒得了急病突然死亡,正巧王皇后來訪,乘機加害她的?還是女兒突然死亡,正巧王皇后來訪,連武則天也真以爲是王皇后給扼死的?或者說是王皇后真的一時衝動,扼死了武則天的小女兒?都可以作個猜測。不過,一些冷靜的作者,總認爲當時幼嬰的死亡率高,是因病因故死亡的,沒有誰去扼死她,武則天利用了這個客觀的機會。這,也是猜想的。

再次,有個卓有才華的女作家,從女性心理分析,從母親的心理分析,也是不會親手殺了自己女兒的。武則天作爲一個母親,她也不會親手殺害自己親生的女兒,去換取皇后的寶冠,那會給自己留下無限的傷痛。除非她是個惡魔,是個女瘋子!最後,如前文所述,即使武則天蓄意設下那個謀殺女兒、陷害皇后的計劃,要實行起來也是極爲困難的。要讓人物、時間、地點都巧合在一起才成,哪有好般巧事出現?況且,計劃參與者太多,因爲她想要回避那麼多的宮女太監也是不可能的,因爲她不是農家小戶,是九嬪之首的昭儀,已是受寵的御妻啊。

文史從來難分,歷史學家也愛寫生動的歷史故事,這就使歷史文學化、戲劇化。衆人喜愛的《借東風》到底是歷史還是戲劇?吳、蜀聯軍火燒戰船,大敗曹操的歷史。但“借”東風就是戲劇了。當時是藉着可能颳起的東風燒掉曹操的戰船,但東風能是諸葛亮“借”來的嗎?他諸葛這是神仙嗎?即使他大體猜得到何時會刮東風,他又怎能猜得到到底是何日、何時、能刮多大的風?何況天有不測風雲,如今科學這麼發達,有時還要失誤,2008年國中國南方發生了雪災,那麼多人被堵在途中,許多被凍死、撞死、火車、汽車跑到中途被凍住。提前怎麼沒能以科學手段預測出,那些死在途中的人如能早知道,寧願十年不回家,也不會白白丟了性命的。

如是實情,他諸葛亮借個天膽也不敢立那個某日某時刮東風的砍頭軍令狀。保況那是一場決定吳蜀命的戰爭,不是看一臺戲,鬧着玩嗎?因此,那是戲劇化的歷史。其實,武則天以殺女奪皇后的戲劇,到歷史真實中做到來比“借東風”還要難。那是她的陰謀,實現陰謀要皇后、皇帝都要在同一時間到她的房間去,要周圍人都配合她去做,要她適時扼死女兒給皇帝看。做得到嗎?如果後來皇后心中無愧不上當,她一定也帶着自己的宮女去,她也有心腹,皇后的一舉一動都有她的心腹陪伴,她會找到長孫無忌等人申訴。立案之後,要找出人證來,皇后的宮女會爲皇后作證;而武則天的宮女要作假證。三審兩審就會真相大白,她武則天不就賠了女兒又倒黴嗎?以武則天的聰明,這些她不會想不到,她爲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呢?當時已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皇后已被皇帝冷落了。再找個理由,想個別的法子也可以達到目的,爲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女兒去完成計劃呢?

不知是誰先想起這個情節而嫁禍武則天的?這人不光愚蠢,而且心眼也夠惡毒的,居然想出扼死自己女兒的故事。第二個情節是高宗與武則天到長孫無忌的家裏送禮之說,請求長孫無忌同意武則天做皇后。這種請求一共是三次,結果全被拒絕了。由此說明,武則天殺女以謀後位的做法是子虛之言了,殺了女兒仍然還得去求長孫同意,那不白殺了?如果有殺女之事,而高宗又去找了王皇后,王皇后又“無以自明”。那麼高宗和武則天就用不着去求人,皇后殺了皇帝的愛女,人命關天,皇后還有何資格做皇后?高宗完全可以利用法規把皇后廢掉的。

如果說武氏殺女僅想讓高宗下廢后的決心,那高宗已有了決心,還用得着去求長孫無忌嗎?不要說高宗是皇帝,就是個山野村夫,一個令他討厭的女人殺了他喜歡的女人生的女兒,他也會痛下決心,跳起來把那個殺人兇手送往公安局,或乾脆就殺了她。如今,賠上女兒後再去求長孫無忌。第一次是皇帝親率武昭儀到長不的府第,後面還跟着裝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的十輛禮車。在接待皇帝的酒席上,在大家“酣飲極歡”之時,高宗當即封長孫無忌寵姬所生的三個獨生子爲散朝大夫。這時,高宗才說:“皇后生不了兒子,怎麼辦啊!”無忌一開始就明白了,但卻“對以他語,竟不順旨”。高宗和武氏都不高興,送了大禮、賠上官銜,也沒有結果。

接着,武則天又讓母親楊氏去拜訪無忌,完全把意思講明白了,長孫無忌也不同意。接着又派許敬宗去勸說,開始時他不理不睬,後見許敬宗說個沒完沒了,便指着他的鼻子“厲聲斥責”[《資治通鑑》,卷199,永徽五年十月。]。長孫無忌不同意,還是得另想辦法。另找機會。好了,機會果然來了。原來是王皇后和她的母親“爲厭勝”,即以巫術詛咒高宗和武氏死掉,王皇后立的太子繼位,她就是皇太后,地位就保住了。這件事在《舊唐書》的記載是:“後懼不自安,密懷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故廢。”[《舊唐書》,卷51,《高氏廢后王氏傳》。]

說起來王皇后的最終被廢,是她自我的,她和母親去詛咒皇帝,自然就會“事發,故廢”的,和武則天殺女兒有何關係呢?但《資治通鑑》在這件事的前頭加了一個“誣”字,事情就完全改變了性質,是說武則天“誣”王皇后和母親詛咒皇帝和她快死亡。如果“誣”字成立,那王皇后“求巫祝厭勝”的事,就是武則天的第二個陷害皇后的辦法。但是,司馬光既言武氏之“誣”王皇后,又引證了《舊唐書》之說,言王皇后看到高宗不再信任自己,後位岌岌可危了,才“不自安”而做出那個自掘墳墓的愚蠢行動的。司馬光模棱兩可,後人也難定論,然而結果卻是一樣的。

然而,王皇后被廢,武則天爲後,在當時仍很複雜曲折,不是馬上就成事實的。事實是高宗很惱怒,下令禁止柳氏再入宮,罷吏部尚書柳奭,貶爲遂州(今四川遂寧縣)刺史。皇后受到重創後,高宗和武則天商量,欲立武氏爲妃。但按照宮制,妃僅四位,其四位皆滿員無缺,那在四妃之上再加一妃,起名爲“宸妃”,也就是皇帝的妃子,意思是隻有武氏才配爲高宗的妃子,如此一來,距離皇后只差一步了。

高宗提出“欲特置宸妃,以武昭儀爲之”[《新唐書》,卷176,《則天武皇后傳》。又見《唐會要·內職雜錄》,有二相諫止立武氏爲宸妃事,表示未立。],立馬遭到宰相韓瑗等人的反對。這個“宸妃”武氏得沒得到,各家史書記載不一,《新唐書》和《舊唐書》都說她曾是宸妃,而《資治通鑑》卻認爲當宰相韓瑗等人反對後就沒有下文了,以“乃此”二字作了結論,即沒有被封。(《出軌的歷史:真實的武則天》,馬東玉著,團結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