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明朝崇禎帝爲何失去天下?李自成只是表面原因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1.04W

農民起義,歷代常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達到極致,酷烈程度爲有史以來所未有。永樂(成祖朱棣)年間,唐賽兒叛亂山東,隨起隨滅。武宗(年號正德)時,農民起義蔓延,幾乎危及宗廟社稷,但最終被掃除。崇禎帝勵精有爲,與武宗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但卻成了亡國之君,原因何在?

明朝崇禎帝爲何失去天下?李自成只是表面原因

武宗時,明朝已立百餘年,朝廷綱紀整肅,天下風俗醇厚。其父孝宗(年號弘治)選舉賢能,佈列朝廷內外,與人民休養生息十幾年,仁澤深厚,深得民心,元氣昌盛,國脈穩固。雖然武宗年幼昏庸,弊政不斷,又有宦官小人擾亂左右,但國家的根基尚未動搖,宰輔大臣亦多是老成之人。至農民起義四起,王瓊掌管內閣中樞,陸完、彭澤分任將帥,任人專一,干擾極少,所以明朝危而不亡、亂而不滅。

神宗(年號萬曆,崇禎帝的祖父)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安居深宮,數十年不理政事,荒廢朝政,埋下了亡國的種子。熹宗(年號天啓,崇禎帝之兄)一心喜歡木工活,親近宦官魏忠賢,排斥打擊東林黨人,使元氣盡滅,國脈垂絕,帝國的大廈已經搖搖欲墜。

崇禎帝承神宗、熹宗之後,朝臣黨局已成,田野物力已耗,國家法令已壞,邊疆危機已甚。他雖銳意改革,但對於人才之賢否,議論之對錯,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胸中並無真知灼見。

崇禎帝性情多疑、剛愎自用、刻薄寡恩、舉止失措。當羣盜滿山、四方鼎沸之時,掌權者不是庸臣就是佞臣,是剿是撫,政策搖擺不定,茫無成算。

忠厚正直之人,大多被逼離朝。所任將帥,功不抵過。失敗一次即殺一將領,丟失一城即斬一官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控制過嚴而至於不能制。內外大臣補救過失唯恐不及,只有自我保全之心,並不以國事爲慮。再加上天災流行,賦役沉重,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大明帝國可謂內訌外叛、衆叛親離。

崇禎帝也想挽救帝國的命運,但朝中不聞張良、陳平之謀,前線未有郭子儀、李光弼之將。面對亡國的趨勢,缺乏救亡之術,只能焦慮不安、胡亂忙碌。譬如一個人,元氣耗盡,內外數症併發,本已生命垂危,而又病急亂投醫,寒熱藥方亂用,最終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只能死亡。崇禎稱帝十七年,最後成了衆叛親離的孤家寡人,不得不丟棄宗廟社稷,以身殉國。明朝亡於流賊,但導致滅亡的根源,並不在於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