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演義趣聞 明清周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1.63W

明清時期有五個名聲很大的望族——周黃藍楊郭。其中周氏居首,其以才高氣卓爲人敬仰。

演義趣聞 明清周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章嘉埠周”和“留村周”兩大族羣,都有卓越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章嘉埠周”中的周如砥,幼年喪父,卻得到伯父“扶植猶子”的關愛,並曾出任萬曆時的國子監祭酒,史書稱他“以文章名天下”,“天下士多出其門”。本期,我們跟隨周氏後人和即墨文史專家追蹤周氏故事,感受即墨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章嘉埠” 名字來自一孤兒

周氏第十八世孫周世強先生告訴記者,關於祖上的歷史來歷,他曾撰寫過多篇文章,在《即墨周姓述略》中,我們瞭解到章嘉埠支派的來歷。

在《即墨縣地名志》1897年即墨縣行政圖中已經出現過章嘉埠三個字,不過這並非該村落最早的名字。“一世周伯榮遷墨城北鄉之張家埠”,周世強說,根據清同治乙丑進士周銘旗所著的《即墨鄉土志》記載,一世祖來自河南汝南。

通過這個村落的名字,我們可以初步推斷,與一些來到即墨墾荒種地的遷徙不同,周氏所到之地本就是個村莊,而且最早立村的人姓張,張家埠在即墨西北部,五沽河南岸,地勢較高,因而取名爲埠。

周家人本是來安身立命的,因而落腳後專心務農,勤儉持家,默默地在五沽河畔耕耘。百年左右,周氏生活日裕,三代周氏族人的辛勤勞動賦予後世得以學習詩書的機會。到了四世,一位名叫周尚美的後輩逐漸顯露頭角,他“字文華,誥贈朝議大夫,國子監祭酒”,要知道幾代“茫乎無聞”的農家人,有了字,極有可能是有文化的象徵,因爲古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字號,在元末甚至連正常的名字都沒有,幾個數字代號就“打發”了。由此可見,張家埠的周氏通過辛勤勞動,積累了家業,也通過讓後代讀書積聚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周尚美生有四子:周國、周邦、周民、周賦。三子周民生二子:周如綸、周如綿,另有二女。四子周賦生三子:周如珠、周如砥、周如京,另有一女。其實,真正稱爲讀書人的是周氏族人周民。

他的弟弟周賦,“字良卿,累贈朝議大夫,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讀,國子監祭酒”,周世強撰文稱,“他重文尊祖,樂善好施,信義立世”。這足以說明,周賦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影響了子女,影響了後來聲名顯赫的周如砥。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的一天,對於周如砥兄妹四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正值壯年的周賦去世,九月安葬,他的妻子於氏29歲,“觸壙欲殉”,頭撞墓穴欲追隨丈夫而去,被周如砥的衆伯母救下,然後,她“至家痛悼不食,過十日見背(去世)”。在即墨古城北閣裏有兩座牌坊,一座是贈禮部右侍郎周如砥的“經筵學士”坊,另一座便是爲中允周賦之妻於氏立的貞節坊。牌坊裏演繹的都是血淚故事,尤其對於才8歲的周如砥而來說,父母雙亡意味着孤苦伶仃。

然而,周氏兄妹是幸運的,因爲他們的伯父周民和伯母孫氏不但收留了他們,還視如己出,不但讓他們吃飽穿暖,還供他們讀書,所以,世上才少了四個混跡市井的野孩子,有了後來“以文章名天下”的周如砥。而正是後來周如砥多次受到朝廷嘉獎,故家鄉改名爲章嘉埠。

“扶植猶子” 感人至深伯侄情

即墨古城臨近西門的十字街上,曾有一座“扶植猶子”坊,“猶子”指的是侄子或侄女,這座牌坊的背後,就是周民與周如砥兄妹四人的感人故事。牌坊是獎給爲侄子棄官的周民的。

周民(1523年~1579年),字振卿,號陵東,隆慶元年(1567年)歲貢。他是位天才,7歲能工詩對,每日記誦千百言,讀書過目不忘。“補弟子員,文譽益鵲起,郡輒高等”,以他的資歷,應該可以做官了,然而,弟弟周賦去世後,周民在墓前立下誓言,要照顧周如砥兄妹四人,毅然決定放棄仕途,終身布衣,專心養育教育子侄。雖然縣令前來規勸,他都不改初衷。周民的妻子孫氏,更是周氏媳婦的典範。

夫婦二人,妻子溫婉賢淑,不但孝敬公婆,妯娌和睦,在弟媳去世後,更對侄子們百般關愛,要知道加上弟弟的三子一女,他們家裏有五子三女,“最大的周如珠也才11虛令,8個幼童,人智未啓,待哺待乳”,撫養重擔可想而知。然而,她並無怨言,“左提右挈,前襁後負”,“衣鞋衿帽,濯洗縫紉,無不出自她一人之手”,“視侄子勝己子,飢餵食,寒加衣,婚授產,嫁陪妝”,甚至有的幼小侄子都不知道她並非自己的親孃。當侄兒們學業有成之後,她提着竹籃到弟弟和弟媳的墓前哭告,以慰二人在天之靈。

因而,萬曆二十一年,當得知伯母孫氏病逝的消息後,周如砥哀毀不勝言表,他上疏請歸治葬,文中字如淚下,“臣伯母之於臣,雖伯母,母也。乃伯母葬臣之父,葬臣之母,而臣不能葬其身;伯母撫臣三十餘年,而臣不能哭之以一日,臣獨何心而忍不以歸葬請乎!”可惜的是,“皇帝心實憐憫,下所司議定,無奈所司以無有先例而沒有議準”,畢竟沒有給伯母守喪的先例。

周如砥堅持不懈,兩年後,再次上疏,卻又因會試閱卷公務不得脫身,在忙完公務後,便立刻回到即墨,爲伯母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他僻居在鄉村一隅瓦莊樓,潛心寫作《漕運志》,並教導孩子習讀課業,謝絕一切來訪,爲伯母服喪期滿後,才於萬曆二十六(1598年)年復朝。這樣的伯母與侄子之情,成爲一段佳話,在即墨流傳了數百年。這是後話。

孫氏在生活上照顧8個孩子,周民則一邊種地,一邊開課教導子侄,使得他們在學業上突飛猛進。子侄五人也不負所望,皆功成名就。老大周如綸“於萬曆四年(1576年)中舉,萬曆十四年(1586)中進士,歷任襄陽知縣、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司馬,勤於政務,深得民望”,周世強稱,周如錦也官至鹽運司運判,他“以文章科第馳聚藝林”,不但聰明絕頂,而且正直低調,事情辦不成絕不張揚,“可謂真君子也”,他著有《紫霞閣文集》等。周如砥與弟周如京於萬曆七年(1579年)同成舉人,周如珠被授忠勇校尉、神機營把總。當然,其中的佼佼者當屬周如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