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戰國史上六國對大秦偏見 影響到現代的我們?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唯一有統一實力的就秦國了,但六國人都不待見秦,都不願意做秦國人。網上看到秦國是移民人口第一輸入國的說法,不知道是哪本史書能支持這一說法。商鞅要秦國人只幹打仗、種地兩件事,主動願意到秦國的普通人(普通民衆,不包括知識分子、社會精英)只有兩種,一種是因土地兼併破產的三晉農民,他們迫於生計纔到秦國去墾荒;另一種是想嚐嚐秦國嚴刑酷法的沒事找抽型。

戰國史上六國對大秦偏見 影響到現代的我們?

戰國末年,這個時代最高明的政客和學者,也無法斷定這個時代的政局走向。孟子模模糊糊地說天下肯定統一,這和50年代人相信社會主義一定成功一樣,都只是信仰而已。諸子百家這麼多智者裏,只有荀子預言秦國將要成爲天下的主宰,但他憑的是經驗和朦朧的直覺。從征服者一方看,以秦國的實力吞併天下是早晚的事情。

秦國的確強大,但還沒有人估計到秦國強大到能一口氣吞併六國。秦王的謀士尉繚曾說:“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嬴政高參的想法也只是避免重演夫差這些人的悲劇,他們考慮最壞的情況,並不是多麼的樂觀。所謂的“諸侯可盡”,是怎麼個“盡”法,也大有講究,存在着六國的諸侯王對秦臣服,上尊嬴政爲天下共主的可能性。從被征服者一方看,六國還沒有衰落到要非完蛋不可的地步,六國雖然有不少昏君奸臣,但不至於國內經濟崩潰,民不聊生,盜匪四起。相反,齊國到滅亡時的經濟還不錯,秦朝統一後不到十年,國民經濟就崩盤了。

除了嬴政團隊外,恐怕沒人能看到統一的必然性,按照教科書的說法,七國國情不同、文字語言不同、價值觀不同,那怎麼可能會有統一的願望,一個楚國的農民會強烈渴望一個外國人來做他們的新主人?除了秦國外,其他各國都沒有強烈的擴張慾望,六國君主的通常心態是“不被別人吃”,而不是“吃別人”。在亂世裏,各方勢力的彼此消長應該是變化非常大的,然而戰國七雄的戰略格局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放在其他的亂世,二百年的時間,國家都滅了好幾個,而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只有燕、齊兩國一度滅亡,但很快重建。可見,想要吃掉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與其說人民渴望統一,還不如說渴望和平。中世紀的西方人也天天打仗,但戰事規模都比較小,危害也有侷限,所以歐洲統一不統一都無所謂。東方的列國爭雄年代,戰事規模那就太大了,動不動就十萬、二十萬人的。

這就是大一統君主專制的好處,雖然在這個體系下,一個農民會遭受貪官污吏的壓榨,要承擔沉重的國家勞役,但是和一場高強度、高破壞的戰爭相比,那農民受到的危害顯然小得多。大一統君主專制是最符合成本的,儘可能的減少社會秩序的動盪。雖然這個體制有不少害處,經濟停滯、思想鉗制、政治獨裁,但畢竟能維持一個穩定的社會。穩定壓倒一切,這就是中國人的邏輯。

但老實說,恕我看的書少,我沒發現當時中國人的普遍反戰情緒。孔孟講仁愛,墨子講兼愛,諸子百家多不希望打仗。民間文學卻沒有太多的反戰歌謠,不像《詩經》裏很多篇章對戰爭控訴,老百姓已經習慣了戰爭環境,似乎戰爭纔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