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清朝皇帝龍袍圖案的寓意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7.65K

作爲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皇帝,不止飲食上不能含糊。連穿衣也是十分有講究的。尤其是作爲象徵地位的龍袍,不僅面料考究,其寓意也是大有淵源。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皇帝的龍袍怎麼個名貴法。

清朝皇帝龍袍圖案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裝並不只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自上古的黃帝及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冠服就超越了蔽體禦寒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的社會屬性”,這一針一線背後有着歷史的深意。

一提到清代皇袍,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着: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皇袍其實有着繁複的種類和式樣,皇帝在不同的場合穿着都會有所不同。

近幾年電視上的清宮戲很火,而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影視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卻常常出錯。有專家指出,有的影視劇中皇帝穿龍袍卻戴朝冠,搭配“牛頭不對馬嘴”;還有演員的服裝在胳膊上出現的龍紋式樣也不對,皇帝服飾上哪裏出現龍紋、出現的形式和數量都有嚴格規定。

“目前大衆中普遍存在對皇帝服飾的誤讀,這當然與影視劇作者對清代服制的不瞭解有關,但也有研究機構對大衆的宣傳過少的因素。”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爲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可見,人們平時常說的“龍袍”,其實只是作爲皇帝吉服中的一個門類而已,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而觀衆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屬於常服或便服這一種類。

在清代皇帝的幾大類服裝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根據不同的季節,又有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顏色也並不是只有人們普遍認爲的明黃色一種,而是有明黃、紅、藍和月白(淺藍)四種顏色。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黃”,還用於御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至於其他顏色朝服的穿用,則在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藍色,日壇朝日用紅色,月壇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此外,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連的長袍相配而成,通身繡三十四條金龍,兩袖各繡金龍一,披領繡金龍二。另配箭袖和披領,二者是清代朝服的顯着特色。此外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穿不同的服裝,要與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應,且腰間都要系相應的腰“帶”,穿朝服系朝服帶、穿吉服時系吉服帶等。

那麼,作爲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上面是佈滿了龍的圖案嗎?

原來,龍袍上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還充滿着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連平時人們不大喜歡的蝙蝠也在其中。

龍袍上每個圖案其實都有着豐富的含義。以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爲例,該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後衣襟下襬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着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人猜測道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着龍袍後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不然,這第九條金龍正繡在裏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此外,龍袍在龍紋之間還繡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雲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也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在龍袍下襬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線,這裏被稱爲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種紋樣被稱爲“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

儘管滿族統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想被漢化,但爲了加強其專制統治,由漢民族創造的服飾等級制度還是被滿清統治者所接受,體現在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即使它們的面積相對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豔,圖案豐富,使人們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覆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除了以龍袍爲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禮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漢民族文化的印記,我國傳統服飾的一些特徵其實在滿清統治者的服飾中得到了一脈相傳。

滿族在入關後學習漢文化,對於禮儀、服制更加重視。然而,隨着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的作用,於是服裝改制問題又被重新提出。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滿族早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時就已開始釐定冠服制度,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五朝修訂,至乾隆朝更趨於完善。

總體來說,清代在禮法制度上多承襲明代,並參照中原古禮制的傳統,其冠服體系周詳嚴整,尤其在紋飾品章上延續了中華傳統的衣冠文化。但滿族統治者又以史爲鑑,屢屢強調無改衣冠以保騎射民族之淳樸生氣的重要性,訓示爲國之根本。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終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當皇帝就是好,不僅吃得好用得好,衣服都有這麼多講究。但是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作爲一國的形象人物,若沒點講究,豈不讓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