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文史百科

佛經裏說佛無相 爲什麼世間還存在那麼多佛像?

欄目: 文史百科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中的一段話。我想佛門之外的人聯繫到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既然佛經裏說佛無相,那麼塵世間的千姿百態、形態各異的佛像又是怎麼回事?既然佛的塵世之相都是虛妄,那爲什麼佛門中人還要對其進行禮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佛經中的定義進行明晰。

佛經裏說佛無相 爲什麼世間還存在那麼多佛像?

很多人雖然讀了這句話產生了自己的疑問,但內心裏對這句話的理解還是似是而非的。其實,這裏所說的“相”其實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形的意思,如果是那樣理解的話我們或許永遠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要弄明白“相”到底是什麼,那就必須要知道釋教中“法”的含義。法可以分爲有爲法和無爲法,一切緣生緣滅都是前者的範疇,而後者就是剝離前者之後的範疇,因此也叫涅槃、真如等,這兩者之間完全沒有交叉重合的部分。

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有爲法會對其存在有所表達,這種表達就是相,即相是有爲法的特徵,有爲法就有相,那麼相反的,無爲法就無相。這下大家都可以明白了吧,佛無相的意思是其沒有有爲法的特徵,是無爲法的,是涅槃的。這句話其實是在明晰佛的特徵,也是在強調法的兩個部分之間的區別,不能錯誤地理解成佛沒有外在的具體形貌。所以開頭所提出來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實際上就非常有意義了,值得我們好好探究。

人們爲何會產生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呢?這是因爲佛經裏所要表達的這種思想是超越了二元對立的範疇的,也就是超越了我們的語言和邏輯所能簡單觸及到的領域,所以很難直接訴諸於紙面,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勾勒、描畫。先畫出法的邊界線,再以對立面的否定式來描繪無爲法。這樣的彎彎繞繞的表達極容易讓人覺得晦澀難懂,因此纔有了外行人的不解。對於外行人的這種疑問,可以用釋教的另一個術語“着相”來描述,這個詞的意思是執着,就是我們在腦海中已經有了對某事物的印象與概念。

人們的問題是:佛既然無相,那爲佛造像豈不是着相?那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着相的,而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是着相的……這就類似於陷入了一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確定的”的怪圈。接着往下推的話就會得出,這個世界沒有不着相的,既然都着相,那麼都有相,那麼這世界都是有爲法的範疇之內,也便沒有了無相的事物。然而無爲法就不存在了嗎?非也非也,其原本就是超越存在與不存在兩邊的,因爲這二者都在有爲法的範疇之內啊。因此,問題中說造佛像便違逆了佛無相這一基本常識的質疑是不成立的,因爲一切有相,所以釋法的弘揚也有相。概念一明晰之後,是不是覺得腦袋裏更混亂了呢?這是正常的,因爲佛經中的思辨性太強了,有時候問題本身比答案更加複雜。

可能有人會反駁我說:釋教發展初期是明令禁止爲佛造像的。

還會舉出種種例子,例如說有外道繪了佛陀的畫像而慘遭王者殺害、早期釋教的起源地並無佛像等等。但其實這個反駁的理由根本不是既成事實,而且“明令禁止”這個詞純屬睜着眼睛說瞎話。王者殺掉外道是因爲他們是爲了詆譭、貶低才繪製的佛像,而非讚美。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釋教早期的佛像的缺失是因爲有禁忌。但是,佛經裏確實有要求說不立佛像。但這絕非是大家理解的那個意思,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一位居士想要徵得釋尊的同意對他在人間進行供養。佛陀當然不會不同意,就給了他頭髮和指甲。居士便要建塔來放這兩樣東西,就又問可不可以在塔的牆面上畫像。釋尊說可以,但提了一個要求,說不能講男女放在一起畫像。居士再問:如果不畫您的身像,那可以畫菩薩的嗎?釋尊當然同意。所以,這幾乎是佛經中關於不應作佛身像的全部描述了。大家可要看清了,這裏用的是“不應”,而非“明令禁止”。所以後世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不作佛像可能僅是一種習慣,而非禁忌。況且居士口中的菩薩並非觀音之流,而是釋尊未涅槃之前的形象。

佛的意思是說,儘可以畫我未成佛之前的故事,我成佛之後的還是不要着墨了吧。這其中仍是涉及到法的兩個不同方面,後世所作出的不同選擇也僅是對佛經所涉及事件的不同理解而已。

綜上,佛法精深,作爲門外漢,想要一窺其奧祕還得從經典入手啊!特定的背景下同一個詞會變換不同的意思,如果將這些不同的意象進行混淆,那麼極容易造成思維的混亂。而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會帶來不一樣的行爲結果。因此,概念的明晰是非常重要的,理解力在行事上佔了很大的比重。只有將自己的思維建立在豐富的閱讀基礎上,我們才能領悟到經書中蘊含的哲理。發現問題是極妙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會很痛苦,但是茅塞頓開的那一霎很多人都會感到渾身的毛孔向四面張開的清透感,這也就是思維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