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崇禎要氣節還是苟活,大明最後的選擇是對是錯?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7.01K

“大明國祚276年,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議和,更無滿清之割地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顯得悲壯,卻讓後世對明朝的鐵骨錚錚而拜服。

崇禎要氣節還是苟活,大明最後的選擇是對是錯?

那麼設想一下,如果大明彎下了膝蓋,如果他們願意妥協一下,明朝是否會延長下去甚至翻盤?其實這也不算假設,因爲在明朝滅亡前,確實有過這麼幾次機會……

一、努爾哈赤封王

在當下《明史》風靡的氛圍裏,諸多埋藏在典籍裏的真相被翻了出來。作爲被李成樑一手送成女真之主的努爾哈赤,對於自身定位還是有一定了解的。

尤其是在萬曆朝鮮戰爭期間,他還在李家兄弟手下鞍前馬後,可見他並不是無所顧忌。況且就算努爾哈赤在薩爾滸踹翻了十幾萬明軍,但是關寧戰線的坎是怎麼也邁不過去的。清朝統治者們出於政治需要將自己的祖先誇成了聖人,其實在努爾哈赤眼中,漢族百姓只有兩種人:奴隸包衣或者死人,這樣的“土包子”能統治中原?

所以,努爾哈赤的目的一直都是在中原打打草谷,最好在東北稱霸一方。對此,明廷並非沒有應對方法,明初對依附的蒙古族進行安置,設立了朵顏三衛;還有用於西南邊境對少數民族管理的土司制度,這些都是有先例的。

那麼對於努爾哈赤,明廷能進行類似的安排嗎?答案或許可以,就是劃出一塊地區供努爾哈赤統治管轄。當時在朝中有些人持有這種觀點,但女真人反叛在先,又成立“後金”政權,如果那樣做等於認可“後金”的存在,這在大多數人眼裏是不可接受的。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二、與清軍議和

鬆錦失守之後,局面確實非常吃力。最主要的是李自成的闖軍在陝西河南一線作戰,掏空了明廷的元氣。當時崇禎希望與清軍議和,以便專門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兵部尚書陳新甲得到皇帝的旨意,便在暗中謀劃講和事宜。

但偏偏有一天,因爲陳新甲着急進宮議事,慌忙中將與皇太極講和的祕密信件隨手放在几案上,他的隨從誤以爲是兵部的“塘報”(古代傳播於政府內部,報紙性質的傳看文件,專報軍情),像往常一樣,在未請示主人的情況下交給各部門傳抄。

這一下惹了大禍,很多大臣上書彈劾陳尚書貪生怕死,竟敢私自議定和談條款,他們或許能猜到背後是皇上的意思,可那又怎麼樣呢?真正問題在於崇禎害怕擔責,不敢承認與自己有關,只好匆匆忙處死了陳新甲,保全了帝王臉面。

從客觀的角度看,這次議和勝算大嗎?皇太極給出的條件是,承認兩方政治地位對等;明朝每年給錢金萬兩,銀百萬兩,清國反饋人蔘千斤、貂皮千張;雙方劃地各治,而且要進行互市貿易。

當時明軍雖然敗潰卻沒有垮,關寧鐵騎還在東北守着大門呢。可惜統治者又回到之前的思維困境:議和等於承認叛亂,想議和卻又不想承擔歷史責任。

三、遷都之議

李自成大軍挺進河南,擊敗了明軍主力,這個時候農民軍攻進北京是早晚的事情。大臣李明睿建議將首都南遷,崇禎皇帝急召陳演、魏藻德等人商議此事。

皇帝想遷都,但棄守京師會落下丟失國都的罪名。他想把皮球踢給手下大臣們。問題在於這些宦海沉浮幾十年的老油條也不願擔責任。要命的是,大學士陳演還故意把消息捅了出去,一時間朝野上下沸沸揚揚,絕大多數官員高聲叫罵李明睿,堅決反對南遷。

再次試問,從客觀的角度看,這次遷都合理嗎?如果南遷,京城的駐兵可以掩護隨行,沿途還可以招收一些潰敗的散兵。在路上,山東的一些王府,鳳陽的中都城,都可以作爲中間的驛站.而且到了南京之後,還有充備的軍事力量提供保護。

在南方,尚有數十萬明軍,有了這隻力量,就算不能恢復中原,也可以延緩氣運。事實證明,明廷在南方的基礎還是比較雄厚的。北京則可以委託給魏藻德、方岳貢等內閣輔臣,輔導太子,料理善後事宜。

這個可行性最高的方案,在大臣的聲討中流產。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四、最後的議和

1644年3月17日,兵臨北京城下的李自成派投降自己的太監杜勳與崇禎帝議和。他要求明廷封他爲王,並割讓西北一帶,實行高度自制,並支付100萬兩的勞軍費。作爲回報,他將替打擊敵對勢力,包括盤踞在東北的後金清軍。

崇禎接到和談要求後遲疑不決,和談破滅。我們再回到老話題,這次議和勝算大嗎?事實證明,李自成對自己突然而來的成功是沒有思想準備的。他稱雄的只是中原地區,東北有虎視眈眈的清軍,南方有完整的明廷力量,四川還有和他爭老大的張獻忠,顯然他沒有十足信心面對對手。

我們從李自成進京後的一系列言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他佔領北京什麼都不做,只是掠奪財物,然後運回西安。他的一席話最能表明心聲:“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顯然,他根本不打算在北京生根發芽,而是一心要回故鄉。

五、最後的最後

崇禎當時陷入了一個怪圈,即想和談卻又不敢和談,因爲和談等於承認叛亂的合法性。和談成功就是認慫,這樣的歷史責任不願承擔;可是和談失敗就要陷入更深的困境,越是困境越想和談……

崇禎帝就在這樣的猶豫、推諉中錯失了一次次改變朝廷命運的機會。他的猶豫不決是因爲朝廷內外的“憤青”的思維作祟,以及自己不願意承擔歷史責任造成的。

在大臣們“要與北京共存亡”慷慨激昂的吶喊聲中,李自成大軍進城了。崇禎本想趁着夜色出城逃命,但東門的守衛說有令牌才能出門,之後他又逃往西門,門被堵死。無奈之下,他只好回到大內,自縊。

而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官員們呢?他們在天亮後爭相等在闖王的辦公室外,聽候安排工作。這就是“鐵骨錚錚”的明朝,滿口仁義道德的明末大臣們!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