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甲午戰爭前主戰派的樂觀:認爲日本會自取其禍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2.99W

1894年7月15日,64歲的翁同龢、74歲的李鴻藻奉光緒旨意,與軍機大臣、總署大臣會商,準備應對朝鮮的危機局面。

甲午戰爭前主戰派的樂觀:認爲日本會自取其禍

至此時,朝鮮的戰事已經不可避免。在此之前,主持北洋的李鴻章已經自認軍事上不敵日本,希望通過外交來化解危機。自當年6月,李鴻章頻繁聯絡英國、俄國公使,請他們出面調停,並與日本多次交涉。但是他低估了日本發動戰爭的決心,一切努力最終未能奏效。

而中日在朝鮮對峙,劍拔弩張之時,清國的主戰派依然沉浸在盲目的虛驕與自大中,一股莫名其妙的樂觀主義洋溢在朝堂間。這些主戰派中的大多數,是朝廷的言官,被稱爲“清流黨”。

清流黨人標榜風節,評議時政,指斥當道,不與權貴同流合污。這些人多半出自科舉正途,熟諳章句舊學,但對洋務和世界情勢一無所知。

御史葉應增則用一套仁義天理來解讀中日局勢,說“此次用兵,彼逆我順,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殘暴逞,我救屬國,由仁義行”,大清順應天理,則勝之權當亦必可自我操也”,日本以殘暴對抗正義之師,必然會自取其禍。

對敵手的無知不止於此。主戰派的官僚不僅認識不到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國力增長,反而認爲維新之舉使日本內部混亂。御史葉應增認爲,日本自明治以來學習西方制度,然其於西洋則有私借國債未償,於本國則有自由亂黨未清,外強中乾”。

編修曾廣鈞說,日本仿照西方法度設立議員,不僅沒有收到公論是非的好處,還“徒開紛紜把持之風”,陷入內耗。還有人認爲,日本“近年以來,諸事張皇,國帑久虛”,無力支撐一場對抗大國的戰爭,而一旦開戰,日本國內必然人心潰散、朝野紛爭,中國可以坐等日本敗於內患。

禮部侍郎志銳更加樂觀,他認爲,“統歐亞各洲而論,日本最爲小弱”,如果清國一戰掃平日本,則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奮精神,以圖自強,從此昂首邁向強國之路。

編修曾廣鈞甚至直言對中日戰爭“竊喜”,因爲中國可以趁此機會,剿滅日本,建立奇功”,不僅將東方的臥榻之患除掉,西方列強也會懾於中國之強大,不敢再窺伺中華。

當時的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向英國政府報告清國輿論時說:“現在中國除了千分之一的極少數人以外,其餘999人都相信大中國可以打垮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