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張之洞故居在什麼地方 張之洞與袁世凱恩怨情仇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2.79W

張之洞故居位於北京百米斜街11號,是張之洞晚年時期居住的宅院。百米斜街位於什剎海南邊,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街道,卻因爲張之洞這個了不起的人而成爲了一條名街。張之洞故居是一個大宅院,與其他的四合院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廣亮大門,有着灰色照壁。

張之洞故居在什麼地方 張之洞與袁世凱恩怨情仇

張之洞就是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1907年,張之洞已經年近70了,朝廷宣召張之洞進京任大學士及軍機大臣,進京後張之洞就搬入了這個大宅院。在這個宅院裏住了兩年後,張之洞就病逝於此,享年72歲。

張之洞故居是一座三進院落,其原址是一座富家花園,後來經過整修纔有了後來張之洞居住的院落樣式。據說,這座院落的門後面就是後海,可謂是好地方。但是在五十年代,這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法,一大批翻蓋房子出現,所以也很難還原曾經的最初面貌。

整體來論張之洞故居,大門正對百米斜街,後臨什剎海,3幢小樓還有2間花廳,四面環廊,主體建築是一個高臺建築,東側建築是2層樓5間房,西面是2層6間房。

現今的張之洞故居西面是府邸,東面是花園,東西兩院通過門相連相通,其府邸的後門直接通向什剎海,但是現今的張之洞故居已經成爲了一個家屬宿舍,其整體建築風格依然保存,但是大部分已經被現代化,蕩然無存了。

張之洞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張之洞可以說是袁世凱的救命恩人,爲什麼這麼說呢?1907年,張之洞與袁世凱被封爲軍機大臣,入軍機處,後來袁世凱的勢力越來越大,朝廷內外都開始隱隱擔心,並且對張之洞提出要制約袁世凱,通過這種方式來抑制官場不正之風。

袁世凱是北洋集團的老大,而這個集團已經發展爲了清朝末年最有實力的軍事政治集團。張之洞是一屆儒生,袁世凱從沒將這個儒臣放在自己的眼裏。袁世凱曾對使臣說張之洞是做學問的人,和我不一樣,我是幹實事的人。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袁世凱那輕蔑的語氣。後來慈禧大寵袁世凱,袁世凱混的如魚得水,在這期間辦了很多的大事,這讓他的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慈禧去世,其他新興勢力勃起,攝政王載沛、隆裕太后聯合慶親王奕劻商議如何袁世凱。但是慶親王奕劻則不敢做主提議與張之洞商量。

於是張之洞被傳喚商量大事,這時候的張之洞已經是花甲之年,聽完他們的提議後說道現在新皇還小,時局這麼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穩定大局,一上臺就要誅殺大臣,這如何說的過去,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有了這一個先例,以後怕有很多效仿者。又提議,可以將他革職收回權利放他回老家,這樣就解決問題了。

張之洞與袁世凱的關係確實不好,但是張之洞站在一個公正的角度做出了一個決定,不論張之洞站在什麼樣的立場,打的是什麼樣的算盤,但是袁世凱的命確實是張之洞保住的。

張之洞墓在什麼地方

張之洞墓的地址在雙廟村北約500米處。說起張之洞墓可謂是一波三折,經過四次葬禮終於入土爲安,張之洞死後可謂是“死不瞑目”。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屍體也被拖出棺材外曝屍荒野數日。

1909年,張之洞去世,耗時一年多的準備將其安葬在張氏祖墳中(河北南皮縣雙廟村),張氏祖墳佔地上千畝,共葬着48支墳塋,張家聲望頗高,先後爲官人數有數十人之多,這種名門望族的大家族其祖墳也是非常氣派的。

張之洞墓是一個合葬墓,與其一起合葬還有他的三位夫人,這三位夫人去世的比較早。張之洞墓位於墓園的東北角,佔地面積達百畝。張之洞墓封土高達3米,底部寬達7米,遠遠望去整個墳丘就如一座土山,墓前立着四通大墓碑(一通是紀念碑,兩通是神道碑,勝於一通遺愛碑)。張之洞墓與他的父親墓,堂兄墓是連在一起的,四周鬆牆,裏面是鬱鬱蔥蔥的柳樹,遮天蔽日。張之洞墓受到後人的保護,一直沒有被盜墓賊所破壞。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張之洞墓被列爲搗毀對象,那天,一羣紅衛兵和造反派來到張之墓前,砸毀了墓碑,砸開了棺材,將張之洞的遺體拖出棺材之外,在其墓地發現的陪葬物品均被縣財政局收走,其屍體則被任其堆在野外數日,風吹雨打。

後來這段時期過去,又開始重找張之洞遺體,幫其建公園,建紀念館但是都因爲資金原因擱置,直到2007年才正式着手尋找張之洞的遺體併爲其主持了安葬儀式,就葬在張之洞墓的原墓地址上。

香帥張之洞有什麼說法

“香帥”是時人對於張之洞的一種稱呼,張之洞是晚清名臣,張之洞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在教育上創辦了多個新式學堂,其學堂涵蓋了各個方面,如有針對普通教育的,有針對軍事教育的,有針對實業教育的,有針對師範教育的,從不同層面培養專業人才。在政治上提出“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政治主張;在工業上,創辦了鋼鐵廠,槍炮廠,煤礦廠,棉紡廠等多個企業促進發展。

張之洞不管是在清朝還是在現在都是一位名人,而他有一個稱號更是讓人深深的記住了他,那就是“香帥”,張之洞爲什麼被稱爲香帥呢?張之洞號香濤,後任總督一職,總督又稱之爲帥,所以將兩個一結合就有了香帥這一說法。

但是香帥這個稱呼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一部分學者認爲香濤是號,而另外一撥則認爲是張之洞的表,記載大不相同的,調查其原因研究者認爲張之洞有好幾個字,一個是孝達,又字香濤;第二種說法是文獻記載者對於字號的看法與觀念不同,所以導致有所偏差。

在《張文襄公傳家遺墨》中記載,香濤爲張之洞早年時候使用,所以常以香濤,香帥,張香帥等稱呼稱之,還有人稱他爲薌濤。

但是不論張之洞的稱呼爲何,他深深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香帥也成爲了一個時代的名稱與成功的標誌。

張之洞最忠實的幕僚是誰

趙鳳昌曾是張之洞的首席幕僚,趙鳳昌於1856年出生,常州武進人,於1938年去世,享年82歲。趙鳳昌是清朝末年一位活躍的政治分子,是立憲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早年時期,因擔任張之洞幕僚而聲名遠播,後在辛亥革命時期,在《蘇報》等案件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趙鳳昌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曾與政商教育等各界的高層人員接觸,合輯《趙鳳昌札記》,而這本作品成爲了後人研究民國史的重要資料。

趙鳳昌任幕僚期間,民間流傳着這樣的戲語:湖廣總督張之洞,一品夫人趙鳳昌。這雖然是一句戲語,但是足以看出趙鳳昌對張之洞的重要性,對湖北新政的重要性。但是畢竟政壇黑暗,政敵多次攻訐,張之洞無奈最終只能罷黜趙鳳昌,自此以後趙鳳昌也就脫離了官府,退出了政壇。退出後的趙鳳昌帶着張氏的關係雖是布衣但是卻一直活躍在滬上,其所居住的地方成爲了一個關鍵的地方,不僅收集情報及內外信息,更是一箇中轉站,派往海外留學者的辦事處。趙鳳昌本人則憑藉其能力建立了廣泛的中外人脈,其影響也越來越壯大,最後其在戊戌變法,東南互保等案中,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

除了趙鳳昌,清末怪傑章鴻銘也是張之洞的幕僚之一。吳殿英也是張之洞的教育幕僚,張之洞最終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其身邊的能人將士是分不開的,張之洞識人知人用人,最終才能成就一方霸業。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解析

張之洞是個出色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本人也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清朝末年,封建社會迎來末端,在這個清末亂世時期,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之洞,他在這個關鍵時期做出了一些列的舉措,使中國得到了飛速發展。今天要講的是張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張之洞頒佈了“癸卯學制”,也就是近代學制中的《奏定學堂章程》,這個學制的發佈徹底的改變了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製度,也宣告着1300年來的科舉制度結束了,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教育機制。

一、中體西用

張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先讓學生學習經史之學,在這個基礎上再學習其他的技能項,來彌補其不足,相輔相成。

二、主張天下廣設各級學堂

改革舊科舉,舊私塾,創辦新式學堂,創辦了幼兒園,普通學校,師範,實業類學校,通過不同的分類將學校的優點突出。就如現在的幼兒園到國小到中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深造,一樣的概念。

三、設立工農兵學商等各類學校

學校不單一,內容更加細分化,有關農工商的學校,有兵校,有鐵路學堂可謂是分的更加細緻。

張之洞的教育理念與現在的人才培養要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學好基礎再學技術,穩打穩紮,這種形式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張之洞大力發展新式教育,成爲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