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揭祕鄭成功施琅之間的恩怨情仇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2.18W

揭祕鄭成功施琅之間的恩怨情仇

揭祕鄭成功施琅之間的恩怨情仇

鄭成功與施琅一個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施琅則從鄭氏手中把臺灣收歸到祖國的懷抱中,兩個都是收復臺灣的大英雄,都爲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兩個英雄從惺惺相惜到分道揚鑣最後到反目成仇的恩怨糾葛,夾雜着鄭、施兩家四代人的愛恨情仇,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施琅畫像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算是鄭成功的福建老鄉,年輕時因貧困所迫入海爲海盜,後來被招如同爲海盜的鄭芝龍麾下,施琅英勇善戰又聰明過人,很快就在鄭芝龍的軍隊裏脫穎而出,又因爲是鄭芝龍同鄉的緣故,很快就成爲鄭芝龍的貼身侍衛,深受鄭芝龍的信任,是鄭芝龍的心腹大將。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南下至福建,南明小朝廷不堪一擊,鄭芝龍輕信清廷許諾的榮華富貴,不顧鄭成功苦諫,率領施琅等親信五百人投降清朝。不料一到北京即被軟禁,施琅等人也被安排到軍營南下鎮壓反清勢力。施琅本就對鄭芝龍的不義行爲不滿,加上此時鄭成功正在廈門等地招兵買馬,反抗清朝,施琅便在鄭成功的邀請下加入鄭成功的隊伍。

施琅此後在鄭成功麾下屢立奇功,立下汗馬功勞,鄭成功的很多排兵佈陣都出自施琅之手,施琅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一心一意效力鄭成功。不料鄭成功生性多疑,擔心功高蓋主,加上施琅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又脾氣暴躁,與其他官兵的關係並不融洽。那些妒忌施琅的將軍趁機向鄭成功進讒言,說施琅欲取代鄭成功的位置,引起鄭成功的忌憚。兩人矛盾日益加深。終於在“曾德事件”中爆發,鄭成功下令將施琅父親、叔叔、弟弟逮捕,用計將施琅引誘到鄭成功軍營中囚禁,不料被施琅逃脫,鄭成功認爲這是施琅想要反叛的信號,下令刺殺施琅,計劃失敗後竟一氣之下將施琅的親屬全部殺害,從此鄭成功與施琅的關係徹底惡化,再也無法在臺灣鄭成功的軍隊中立足。他只好趁夜逃到大陸,投降清朝。此時康熙帝早已聽聞“海霹靂”施琅的大名,大喜過望,立即將施琅收入旗下,委以重任。

鄭成功去世後,臺灣的鄭氏子孫早已沒有了反清復明,收復大陸的雄心壯志,他們偏安一隅,做起了土皇帝。康熙帝多次派使臣與臺灣的鄭經談判,希望能和平收復臺灣,可是鄭經卻不想做大清子民,一直把談判當做緩兵之計,企圖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康熙帝終於忍無可忍,決定武力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長期主政臺灣的鄭經去世。鄭氏諸子爭位,鄭氏政權陷入內訌之中。最終鄭克塽即位,但是很不得人心。康熙帝趁機啓用施琅,在大臣李光地、姚啓聖的幫助下率領福建水師,東征臺灣。施琅長期在海上作戰,對海上風向,潮汐等非常熟悉,經過充分準備,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一舉殲滅了鄭氏精銳部隊,打開了臺灣島的門戶,鄭克塽不得不宣告無條件歸順大清。

尤其值得稱讚的是,施琅以大局爲重,不僅沒有爲報殺父之仇而濫殺無辜,沒有殺掉前來投降的鄭克塽等鄭氏族人,而且還到鄭成功廟祭拜,肯定了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的壯舉和開發臺灣的貢獻,同時厚待鄭軍將領,錄用鄭軍中有才能的官員。施琅的寬容大度,以德報怨,以仁化仇,獲得了臺灣人心。

此後施琅一直駐守福建,並得到康熙帝的重用和百姓的擁戴,康熙特准在澎湖大山嶼媽宮城內及臺南城內樣仔林街建生祠,稱爲“施將軍祠”。死後葬於福建惠安。今天在福建晉江市施琅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準確地概括了施琅與鄭成功的豐功偉績。他們同爲民族英雄,同樣得到人們的敬佩。

鄭成功寫了哪些詩

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不僅是個勇敢善戰的大將軍,更是文武雙全的奇才,他在戎馬倥惚的軍事生涯中寫下了很多詩篇,大部分是他對戰爭形勢的分析以及對自己人生目標的明志,有些讀起來朗朗上口,至今流傳。現摘錄如下:

課本上的鄭成功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這首詩將滿清統治者比喻爲“衣冠禽獸”,表達了對清朝統治者殺害鄭成功父親全家以及滅亡明朝的國仇家恨,這個強烈的憤恨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復 臺 即東都: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幹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收復臺灣不僅是關乎祖國統一的千秋大業,對於鄭成功來說也有着特殊的意義。臺灣島是鄭成功父親早年屯糧的地方,鄭芝龍還曾從福建老家招募老百姓移民臺灣島開墾荒地,後來臺灣島被荷蘭殖民者佔領,鄭芝龍不得不退回大陸,歸順明朝。因此鄭成功去收復臺灣便是“復先基”的事,因爲他把臺灣看作是祖宗之地,他以田橫的故事激勵將士要與臺灣百姓同甘共苦,共同抗戰,堅決把荷蘭殖民者趕出中國。

此外鄭成功留下了不少詩篇,有點還很有文采。由於鄭成功出生在日本的關係,日本人對鄭成功也懷有很深的敬仰之情,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形成了一股“國姓爺文學熱”,出現了大量稱讚鄭成功的詩作,所以今天我們才能從更多側面來了解他,走近他,才能更好地傳承他的愛國精神。

鄭成功家族那些事

縱觀鄭成功家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明亡清興,朝代更迭的大歷史下的縮影。研究鄭成功家族的歷史不僅能讓後人瞭解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的一生,更爲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鄭成功家族的悲劇也是整個時代悲劇的縮影。

鄭成功銅像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人生經歷非常傳奇。他是那個時代中國人歐化的先鋒人物,早在澳門時,爲了方便與荷蘭人做生意,他便學會了荷蘭語,還皈依天主教,這在同時代的中國人中是不可想象的。鄭芝龍先是在海上經商,可是明朝末年海盜橫行,朝廷無力圍剿,鄭芝龍的商船常常遭到海盜襲擊,所以他乾脆也落草爲寇,並且有計謀兼併了其他海盜,成爲聞名南洋的大海盜。鄭芝龍同時利用他的語言優勢與盤踞在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做生意,展開競爭,掌控東西洋的貿易通道,取得了制海權。這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中都有所記載,可見當時鄭芝龍的影響之大。

可惜鄭芝龍天生就是個投機分子,在明亡清興之際,他選擇投降清朝,帶着家眷北上,與鄭成功決裂。後來被清廷全部殺害,北京的鄭氏無一倖免。

而鄭成功退居臺灣後,不久病逝,後來他的孫子鄭克爽投降清廷,鄭氏一家慘遭滅門。不過近來經日本學者考證,鄭氏後人尚在人間。原來就在鄭克爽投降清朝之際,明朝宗室寧靖王聽到消息後,寫下了“風來竹有聲”五個字,送給好友鄭寬,要他趕快逃亡。於是鄭寬與次子往北逃竄,從此過上隱姓埋名的日子。

如今鄭子香老人早已去世,他的兒子——鄭氏第九代鄭守讓也已經年逾九旬,是臺灣有名的魚類專家,他曾經拜日本的木村重教授爲師,而木村重是相當有分量的學者,只收過三個學生。鄭氏家族的祖先鄭成功出生在日本,而鄭氏家族的後人又與日本天皇成爲同窗好友,不禁讓人驚歎歷史的巧合。

鄭成功當年爲什麼要和老爸決裂

衆所周知,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戎馬,先是抗清復明,後抗擊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立下赫赫戰功,彪炳千秋。但是鄭成功一生中卻有一段不可迴避的恥辱——那便是與老爸鄭芝龍的決裂。

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海盜出身,本就是個趨利避害的人,十足的投機主義者。鄭芝龍很有經商頭腦,早年在海上經商,從事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可是他嫌經商來錢太慢,索性做了海盜,趁着明朝末年朝廷腐敗,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的海防,大肆劫掠商船,並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裝,慢慢的在東南沿海一帶有了名聲大震。鄭成功便是出生在日本的僑民,他的母親也是日本人,不過鄭成功從來都自認爲是中國人,也就是大明臣民。

鄭成功七歲那年鄭芝龍接受大明朝廷詔安,歸順大明,鄭成功回到故鄉福建泉州讀書,開始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有一次鄭芝龍帶着鄭成功覲見偏安福建的南明皇帝隆慶帝,一見如故,皇帝很欣賞他,賜名“成功”,把北上抗清收復江山的重擔寄希望於這個年輕人身上,希望能一舉成功。不過此時掌握兵權的父親鄭芝龍卻並不想北伐,他認爲大明氣數已盡,識時務者爲俊傑,投降清朝,希望清政府能給他升官發財,可惜終究是黃粱一夢,不僅導致南明政權滅亡,自己晚節不保,還最終被清王朝殺害,淪爲千古罪人。

相比父親鄭芝龍的利令智昏,執迷不悟,貪圖富貴,從小接受儒家正統教育的鄭成功根本不能接受,他認爲忠臣不事二主,既然歸順了大明,又怎麼能效忠異族呢。何況常言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堂堂大漢子民怎麼能效忠滿清朝廷呢。鄭成功因此多次寫信一投降清朝的父親,勸他看清形勢,回頭是岸。可惜鄭芝龍根本聽不進去,他這個投機主義者根本沒有立場可言,什麼民族大義在他眼裏遠遠不如金銀財寶真實,他不僅拒絕了鄭成功的勸說,還把全家人都帶去北邊徹底頭像了清朝,鄭成功成爲孤家寡人,徹底與父親決裂。

清政府知道鄭成功非池中之物,有大將之才,多次以高官厚祿企圖招安他,鄭成功都不爲所動,堅持抗清。後來清政府讓鄭芝龍和鄭成功的弟弟寫信給他,勸降鄭成功,鄭成功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此生註定要與父親與家庭走上不同的道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鄭成功忍痛發佈與父親斷絕關係的聲明,毅然決然走上抗清之路。清政府恨透了他,不僅殺害了投降的鄭芝龍和鄭芝龍全家,還在攻打鄭成功老家福建泉州時姦污了鄭成功的日本母親,導致鄭成功母親自殺,鄭成功把母親的遺體剖開將裏面的腸子清洗乾淨,表示一生清清白白,不受屈辱,表明了自己堅定的抗清決心。

此後,鄭成功率領軍隊與大清戰鬥,儘管屢戰屢敗,他從不放棄,也從不言敗。後來在清朝軍隊的圍剿下,大陸已經沒有他的立足之地。鄭成功的軍隊元氣大傷,只剩下殘兵敗將,何去何從,鄭成功面臨重大抉擇。經過認真思考,鄭成功決定渡海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作爲抗清復明的反攻基地,並且經營臺灣,爲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爲臺灣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不愧爲民族英雄。

鄭成功被稱爲什麼家

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頗具頗具傳奇色彩,他出生在日本,母親是日本人,卻爲了反清復明不惜與父親鄭芝龍斷絕父子關係,後來又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寶島臺灣,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不料卻在臺灣光復不久就染病離世,他的兒子鄭經沿襲延平王的爵位,卻把臺灣當做鄭氏家族的私人財產,讓臺灣與大陸事實上處於分裂狀態,康熙帝幾次與鄭經和談,都無果而終。

鄭成功雕像

鄭經死後,大權旁落,康熙帝認爲時機已到,終於發動了攻佔臺灣的渡海作戰,並把鄭克爽在內的鄭氏族人殺害殆盡,迫使鄭氏後人不得不隱姓埋名,過上逃亡的日子。鄭成功家族的歷史與中國的大歷史息息相關,其中的曲折恰恰反映了時代的動盪。

如今鄭成功是公認的維護祖國統一的大英雄,受到海峽兩岸以及日本的高度崇敬,他之所以能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的共同尊敬,就是因爲他堅定的愛國主義之情。他生在日本,卻始終認爲自己是中國人,忠臣不事二主,一心一意反清復明,不惜與正宗的明朝子民的父親決裂,甚至全家都被滿清統治者殺害也在所不惜,這種精神最受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尊敬;他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就連他的死對頭康熙皇帝都佩服,在鄭成功死後遷葬故鄉之時,康熙帝還親自爲他撰寫輓聯,鄭成功從來都沒有那種狹隘的民族觀,他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都爲了振興中華而奮鬥,他在臺灣積極開荒種地,將大陸的先進技術引到臺灣,受到臺灣人民的熱烈歡迎。這種超越民族的精神至今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鄭成功有哪些戰船

很多研究鄭成功的學者,都對鄭成功軍隊所用的戰船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先進裝備使得鄭成功能夠橫跨海峽,長途奔襲之後還有旺盛的戰鬥力,在短短一年之內就打敗了盤踞臺灣達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呢。

課本上的鄭成功收復臺灣插畫

早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的兩百年前,明朝就組織了大規模的鄭和下西洋的大型航海活動,表明當時明朝有非常先進的造船技藝,但是這畢竟是官方組織的遠洋航海活動,而鄭成功所處的時代已經處於明朝末期,國力衰退,而且朝廷自顧不暇根本不可能對鄭成功的軍隊提供任何幫助,那麼鄭成功的戰船從哪裏來呢。

這還要從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說起,鄭芝龍早年是聞名東南沿海的大海盜,專門靠掠奪過往商船爲生,爲了武裝自己,他投入大量資金來打造自己的戰船,甚至有從西洋進口的先進大炮,威力不亞於一支小型軍隊,2000年初,在東山島發現的鐵炮、銅銃、地雷、瓷器,確認爲鄭成功軍隊所擁有的戰船,雖然歷經幾百年依然鋒利無比。另外明朝時,日本人稱鄭氏擁有的船隻爲“臺灣船”,而大陸地區的船隻同稱爲“唐船”,這已經說明了鄭成功戰船的獨特性。同時期西方荷蘭人、西班牙人的船,則被稱爲“蘭船”;鄭成功戰船上可裝載12門大炮,同時搭載幾十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說是商戰兩用的實用性大型船舶,可以輕而易舉地穿越海峽。鄭成功不僅靠它稱霸海上,還從事鹿皮、香料等貿易,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具備海上作戰實力的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