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國民黨蔣介石兵敗武漢後卻爲何遲遲不肯撤退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1.77W

1937年12月,日軍攻克南京,蔣介石堅持抗日鬥志不減,拒絕與日本妥協,日本人非常惱怒,準備堅決推翻這個吃了幾年日本飯的留學生,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在1938年1月16日向全世界宣佈:“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日本均不與國民政府交涉”,日本“絕對不容許第三者出面調停”。

國民黨蔣介石兵敗武漢後卻爲何遲遲不肯撤退

自淞滬會戰以來,日軍在中國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這就給日軍大本營製造出一種假象,他們認爲只要再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就可以讓蔣介石政府垮臺,一舉結束在華戰爭,徹底解決中國問題。

武漢,就這樣再次走上了歷史舞臺。

此時,武漢已成爲國民政府的實質首都,是當時中國的軍事指揮中心,雙方決定在武漢地區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決戰。

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中說,要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

蔣介石毅然辭去所兼行政院長等行政官職,宣佈以後專門率軍抗擊日本侵略。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1938年6月5日,在武漢召開的最高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宣佈:爲扭轉中國抗日戰局,國民政府決定在武漢周邊與日寇展開決戰,蔣介石親自兼任總指揮,制定了“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積極防禦方針,打算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進行一系列的防禦戰。

中國軍隊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奉命趕來,他們星夜兼程,火速趕往大別山麓、長江兩岸佈防。

一時間,武漢成了抗日的大熔爐,全國各地抗戰人士擁向這裏,抗日活動如火如荼,抗日宣傳鋪天蓋地,抗日募捐比比皆是。

一首蕩氣迴腸的《保衛大武漢》帶我們走近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彷彿看到百萬大軍策馬奔騰,在綿延上千裏的戰線上同日寇浴血拼殺,這首歌詞雖短氣勢卻恢宏,道出了武漢會戰期間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日軍調集第2軍和第11軍約25萬兵力、120餘艘艦艇、300餘架飛機,兵分五路沿長江兩岸向西逼近武漢,中國軍隊14個集團軍共120個師,約100多萬兵力嚴陣以待,同時出動200多架飛機、30餘艘艦艇協同陸軍作戰,縱橫數千裏的長江兩岸佈下了中日雙方百萬大軍。

馬當要塞,地處安徽、江西邊界,這裏叢山環抱,易守難攻,早在1938年初,中國軍隊就在馬當山修築了完備的防禦工事,並派重兵把守,在長江馬當段設置一條形如暗礁的阻塞線,前後佈置了三道水雷線,共佈雷1600餘枚,然而,讓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有如此完備防禦工事的馬當要塞,居然短短5天就被日軍攻破,爲什麼讓蔣介石寄予厚望的要塞,居然如此不堪一擊呢?

李蘊珩,負責馬當防禦的第16軍軍長,在戰火燃眉的緊要關頭,仍然調集排長以上副職軍官,參加他在當地開設爲期兩週的“抗日軍政大學”,日軍獲悉此情報後,於24日凌晨4時,偷偷地從香口江邊登陸,立即向馬當發起猛烈攻擊。

中國守軍第313團在長官脫離一線、戰鬥無人指揮的情況下,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馬當要塞就此陷落。

要塞頓失,頹勢畢現,之後兩個月間裏,中國軍隊連失九江、田家鎮兩大要塞,武漢已經岌岌可危,頻繁的降雨和逐漸轉涼的天氣,也壓不住蔣介石對於戰事的惱火,然而,他的痛責和訓誡對於戰局的扭轉已毫無用處。

日軍進展順利,面對近在咫尺的武漢,開始進行全面圍攻,戰況如此危急之下,蔣介石焦慮不安,苦苦思索卻毫無良策,可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夢寐以求的勝利不期而至,萬家嶺傳來的捷報無疑是天降甘霖。

武漢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薛嶽根據萬家嶺一帶的地理特點,將7個軍重兵部署成反八字形陣勢,他自己這樣形容這一佈陣:“如袋捕鼠,又如飛剪,敵犯右則中左應,犯左則中右應。敵若鑽進來,就很難逃出去。”此戰使用的“口袋陣”,居然像傳說中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八卦陣那樣成爲傳奇,他在萬家嶺將日軍打得丟盔棄甲,遺屍遍野,日軍4個師團最後僅有1500人狼狽逃出。

然而,萬家嶺的局部勝利並沒有左右武漢會戰全局。

不久,長江北岸的戰況又讓武漢會戰蒙上了一層陰影;8月下旬,當岡村寧次指揮部隊在長江以南與薛嶽部戰鬥正酣時,日軍第2軍主力悄無聲息地整隊出發,從大別山北麓經潢川、羅山直取信陽,中日兩軍在富金山激戰近10天,宋希濂的第36師,一萬多人的部隊,幾乎全部犧牲,最後僅留下七八百人,富金山阻擊戰雖然失利,但此役以傷亡1.5萬餘人的代價斃敵6000多人,遠遠低於抗戰以來6∶1的中日傷亡比,在國軍正面抗日戰場上極爲罕見。

潢川,日軍進攻信陽必經之地,張自忠率領國軍第59軍,在此地孤軍奮戰了12晝夜,最終失守,而駐守信陽的胡宗南卻未遵守李宗仁固守信陽的命令,擅自於10月12日撤退,把信陽城拱手讓給了敵人,戰略要地信陽的丟失,標誌着中國軍隊再也無法挽回局面,日軍經由此地直奔武漢,從東、北、南三面對武漢實施包圍。

10月24日,蔣介石正式下達放棄武漢的命令。

就在國軍幾乎全部撤出武漢城時,人們發現蔣介石仍留在武漢,此時,日軍已經兵臨城下,無論宋美齡和幕僚們如何苦諫,蔣介石就是不撤離,他將自己一個人關在辦公室裏陷入痛苦中,此時的他肯定想到,爲備戰武漢付出了多麼巨大的犧牲,國軍決開黃河大堤,雖然用黃河之水暫時拖延北方日軍南下的速度,但是幾十萬國人被洪水奪去生命

如今,面對武漢敗局,懊惱的蔣介石有些賭氣,拒絕屬下勸他撤退,直到二十五日才乘飛機離開,此時,日軍距離他僅十五公里的路程。

武漢會戰中,日軍陸、海軍協同作戰,以絕對優勢,向中國軍隊發起一次次瘋狂進攻,國軍傷亡慘重,一線官兵僅憑簡易工事與敵廝殺,有時一天就能拼光一個師,由於傷員太多,戰場救護成了很大的問題,官兵只得自救:輕傷員相互扶持着到野戰診療所包紮,或自己爬下陣地尋求醫治,更多的是重傷等不到救治,就犧牲了。

黑夜漫漫,曙光終將出現。

武漢會戰期間,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中國海軍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隻共50餘艘,擊落日機10餘架,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全軍覆沒,在中國軍隊殊死抵抗下,以傷亡四十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二十多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日軍艱難地拿下武漢後,已經呈現出強弩之末的態勢。

此後,戰局不可避免的走向日本最感痛苦的長期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