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唐朝英雄萬馬救中原的一代名將之李嗣業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5.08K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衆,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爲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很快升爲昭武校尉,天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爲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這簡直是爲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爲赫赫有名的陌刀將。

唐朝英雄萬馬救中原的一代名將之李嗣業

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爲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佔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小勃律國,俘虜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回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爲疏勒(今喀什地區,疏勒鎮是安西四鎮中最靠西邊的一個軍鎮)鎮守使,扞衛着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

疏勒鎮曾一度被吐蕃攻陷過,城池殘破,缺乏用水。李嗣業不辭辛苦,帶領大家修復城牆,挖掘溝渠,引水灌溉,短短几年,疏勒鎮面貌一新,成爲一方富鎮。當時,高仙芝身爲安西四鎮節度使,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他屠戮石國,諸胡震怒,招來了大食國的軍隊,怛羅斯之戰爆發了,相持五天五夜之後,葛羅祿人被大食軍隊收買,臨陣倒戈,唐軍終於潰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高仙芝本想收拾殘部再戰,李嗣業見大勢已去,勸其退兵。唐軍的盟友拔汗那部衆阻塞了退路,唐軍情勢危急,退無可退。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手持大棒,連人帶馬打死了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爲唐軍開通了道路。別將段秀實頗爲不滿,昂然爭辯,“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衆,不仁也。幸而得達,獨無愧乎”,李嗣業大爲羞慚,知恥而後勇,率領陌刀隊留拒追兵。陌刀隊勇猛絕倫,如牆前進,大食聯軍頓時膽寒,不敢再行追擊,李嗣業收攏散兵遊勇,“得俱免”。回到安西以後,李嗣業向高仙芝推薦了段秀實,“以秀實兼都知兵馬使,爲己判官”。

天寶十二年,李嗣業升爲驃騎大將軍,回京面聖。酒宴之中,他跳起了疏勒的民間舞蹈,令唐玄宗大爲欣賞。鑑於李嗣業鎮守邊疆勞苦功高,皇帝的賞賜極爲豐厚,但李嗣業回到安西都護府之後,就把這些賞賜全部充公了,他自己一向不置私產,只養了十匹精壯的大宛馬,平時的賞賜也多分給將領士,因此深受將士們的喜愛和敬重,都願意跟他衝鋒陷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殺楊國忠爲名,在范陽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長安和洛陽都陷入了叛軍手中,多少龍子風孫,成爲叛軍的刀下之鬼。皇太子李亨不負衆望,挺身而出,在衆人的擁戴下,於甘肅靈武稱帝,是爲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爲太上皇。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到,李嗣業帶領的五千安西精銳粉墨登場了。

安西精銳的到來,讓唐肅宗吃了一顆定心丸,感到十分安慰,唐肅宗對李嗣業說,“今天有你助陣,勝過數萬兵卒。成功與否,就看你的表現啦”,李嗣業和安西精銳爲大軍先鋒,每戰必持大棒衝擊,勢不可當,所向披靡。在這支隊伍裏,涌現了白孝德、荔非元禮等諸多名將,後來都成爲保衛大唐江山的棟樑之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以李嗣業爲前軍,王思禮爲後軍,郭子儀自領中軍,在長安城西的香積寺北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決戰。賊將李歸仁率精銳騎兵數次挑戰,都被唐軍萬箭齊發,射了回去,唐軍騎兵乘勝與叛軍激戰,結果不敵叛軍,反被叛軍突入唐軍陣營。

此時,唐軍陣營一片混亂,潰兵不斷後撤,眼看唐軍士氣就要崩潰。李嗣業站了出來,他對郭子儀言道,“今天不跟敵人拼命,我們每個人都休想活着回去。爲國家犧牲,請從嗣業開始”。他赤膊上陣,手持陌刀立於陣前大呼,潰兵經過他的身邊,陌刀一揮,人馬俱碎,連殺了十幾個潰兵,才重新穩住了唐軍的陣角。

李嗣業率領他的陌刀隊排成一條散兵線,如牆而進,他衝鋒在前,所向無敵,唐軍逐漸佔據了格鬥的上風。叛軍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埋伏於陣東的叛軍騎兵乘機殺出,偷襲唐軍後方,唐軍大將僕固懷恩率領四千回紇騎兵迎頭痛擊,叛軍騎兵傷亡殆盡,李嗣業與回紇騎兵衝鋒在前,又迂迴敵後,中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雙方從中午一直戰到晚上,唐軍斬首六萬餘級,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

安守忠、李歸仁放棄長安,向東撤離,安慶緒再度集結叛軍十五萬人,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與唐軍鏖戰,李嗣業再爲前鋒,與回紇合兵,表裏齊進,賊衆大敗,安慶緒驚恐之下,只帶了一千多步騎兵逃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唐軍收復了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李嗣業以功加開府儀同三司、衛尉卿,冊封爲虢國公,食實封二百戶

乾元二年,唐軍圍困鄴城,築堤引漳水灌城,“經月餘,城不拔”。李嗣業親自“被堅衝突,履鋒冒刃”,終於被流箭所傷。他在帳中養傷幾日,本來傷勢好得很快,一天晚上,突然聽到外面金鼓齊鳴,以爲又要打仗,從病榻上一躍而起,大叫殺賊,箭瘡破裂,流血數升,一代名將,就此而逝。皇帝聽到惡耗,十分震驚,傷痛不已,追贈李嗣業爲武威郡王,諡號忠勇。李嗣業的兒子李佐國襲封爵位,食實封二百戶。後來李佐國因爲父親的功績,死後追贈宋州刺史。

“北庭送壯士,貔虎數猶多,精銳舊無敵,邊隅今若何?妖氛擁白馬,元帥待雕戈,莫守鄴城下,斬鯨遼海波”,每當詠起杜甫的這首《觀兵》,就想起了李嗣業,就想起了香積寺外那個堅毅的身影,就想起了他在危難之際的豪言壯語,“國家至此,危矣,請自嗣業始”,這位典型的大唐軍人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至今讓人十分感動。通過他,我們認識了大唐軍人,通過他,我們感受了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