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揭祕嘉慶帝死後爲何沒棺材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2.96W

嘉慶皇帝死後竟然沒有棺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那麼皇室爲何沒有給嘉慶皇帝準備棺材。事情的走向是怎樣的?下面有本文帶領大家瞭解清宮祕史。

揭祕嘉慶帝死後爲何沒棺材

清朝的皇帝即位後,要做兩件神祕的事,一是選定萬年吉地,就是找一處風水寶地,作爲自己將來的葬身之地;二是祕密準備一口棺材。滿族的棺材是一種很特殊的形狀,棺頭有葫蘆,故而又叫葫蘆材,也叫旗材。

這些棺材的材質是有區別的,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具用金絲楠木,貴妃以下則用杉木。由於棺材的漆飾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必須提前準備。

嘉慶帝在承德突然離世,大家手忙腳亂,除了找不到立儲密旨外,還沒有盛放屍體的棺材。當時正是酷暑,屍體很快就會腐爛,所以,必須馬上找到一口合適的棺材,才免得失去皇家的尊嚴。

這件事,最着急的就是嗣皇帝旻寧了。他焦急萬分地說:“梓宮爲萬世閟藏之器,此間並無合制良材。”也就是說,這樣神祕而重要的東西,在承德是沒有的。怎麼辦呢?

道光帝趕忙下達六百里加急特諭,命令留京王公大臣設法找到一口合適的棺材。

道光帝很快得到了消息。嘉慶帝死後第三天,即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留京的王公大臣奏報,內務府存有一幅乾隆年間的材板,爲楠木材質,正好符合皇帝之用。

道光帝得到奏報,馬上下令運抵承德:“晝夜行走,能早一刻,務趕緊一刻。即將幫蓋底拆平,用氊包裹,俟到此間,再行合成,均無不可,總以迅速爲要,萬勿刻遲。”爲了方便,道光帝令三弟綿愷、五弟綿愉迅速趕往熱河奔喪。

嘉慶帝的屍體終於在死後七天得以倉促大殮,大殮就是屍體被安放在棺材之中。從此之後,嘉慶帝的棺材被稱爲“大行皇帝梓宮”。

八月二十日,嘉慶帝的梓宮從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啓靈,僱用了大量的擡棺槓夫。當時有32人擡棺,有80人擡棺,也有128人擡棺,看道路的寬窄而定。

總之,這些擡棺人員達到7920人。經過十天的行程,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棺材進入紫禁城,從東華門、景運門進入乾清宮。嘉慶帝終於回家了,他的梓宮被停放在乾清宮。

停棺於正殿的主要目的,是便於皇家祭奠大行皇帝。嗣帝就主喪位,縞素;皇后、妃嬪、宮人、皇子、公主、皇孫、福晉及近支王公等於几筵殿內,行殮奠禮。

殿外,諸王公福晉、夫人、郡主、縣君以上于丹墀右,三品淑人以下於隆宗門外,齊集哭臨。百官中,旗員居闕左門外,漢員於各官署行禮致喪。行禮的儀式繁雜,朝晡、日中三設奠,朝晡進羹飯餚饌,午奠進饌筵,就好比皇帝還活着一樣,進行侍奉。

在乾清宮停靈18天后,出殯到景山觀德殿供奉。在觀德殿停靈半年,於三月十一日啓靈,出殯到陵寢。嘉慶帝的陵寢叫昌陵,是他的父皇乾隆帝生前給選定的。

三月二十三日,在昌陵行大葬禮,嘉慶帝的梓宮被安放在地宮寶牀之上,關閉了刻有八大菩薩的四道石門,嘉慶帝終於入土爲安。

相關閱讀: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爲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

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啓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

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爲衰敗的歷史角色。然而,嘉慶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

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