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陳寅恪是何人?陳寅恪在1949年爲什麼不去臺灣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1.41W

國共內戰時期,陳先生任教於北平清華大學,併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歷史)主任。1948 年12 月北平被圍,15 日與北大校長鬍適之等乘專機南下。次年1月16 日搭輪船離上海,19 日抵廣州任嶺南大學教授。雖其至親俞大維(妹夫也是親表弟,時掌國民政府交通部)、摯友傅斯年(也是親表妹夫,臺灣大學校長),一再敦促就途,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圖書文物與大部人員也均已遷臺,陳先生卻留居廣州未來臺灣以迄辭世。

陳寅恪是何人?陳寅恪在1949年爲什麼不去臺灣

當年陳寅恪先生離開北平但不往臺灣而南下廣州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陳先生對國民黨政府並無好感,也不滿抗戰時期國民黨欲控制學界的做法。這在陳先生的的詩和他友人的書信、日記裏都寫得清楚。而陳先生對共產黨可能亦有戒心,故隨胡適之同機離平。他在1948 年《寄下孝萱》時中有“淮海兵塵白日陰,避居何地陸將沉”句。1949 年元月自上海乘船至廣州後之感賦詩有“避地難希五月花”句,而該年陰曆新正的《己丑元旦作時居廣州康樂九家村》詩也有“避秦心苦誰同喻,走越裝輕任更貧”之句,在在表示是希望找一“避秦”之地,免受戰亂之苦。

二、1948 年年底,除東北和華北外,大部分地區仍在國民黨政府控制之下。當時一般人認爲很可能最後是“劃江而治”,以長江天塹爲界,國民黨在南,共產黨在北,廣州遠在南方可爲避秦之地。而臺灣,因“二二八”事件時,不少外省人遭禍,曾導致甚多人對臺灣印象不佳,不願赴臺工作。臺灣大學則自光復建校以來,問題極多,積弊太深,莊長恭校長自1948 年6 月就任半年“一事無成而已心力交瘁”,於12 月7 日請病假返滬,可能最初傅校長亦無把握能將臺大辦好,故未力邀陳先生來臺。

三、當國共內戰之時,經濟混亂,物質缺乏,貨幣貶值,教育經費短缺,教授生活清苦。例如,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記載:1947 年“是歲寒甚。清華各院住宅本裝有水汀,經費短絀,無力供暖氣,需住戶自理。先生生活窘苦,不能生爐火。斥去所藏巴利文藏經及東方語文各書,如《蒙古文蒙古圖志》、《突厥文字典》等等,賣與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用以購煤。聞僅裝火爐而已。”可見生活之困難。嶺南大學爲教會學校,陳序經校長又向華僑募得美金港幣若干,故經費較國立大學充裕,能付給陳先生頗優之待遇。而且陳先生及夫人都有心臟病,醫生說宜住南方暖和之地,因此去了嶺南大學。

陳先生爲什麼不願離開廣州呢?陳先生到了嶺南之後,時局急轉直下。蔣介石下野,共產黨軍隊盡佔江北之地。清明日陳先生有詩云:“樓臺七寶倏成灰,長江天塹安在哉?”果如他所料,和談破裂,江陰要塞司令棄守,共產黨軍隊4 月23 日渡江,5 月28 日進駐上海,8 月已逼福建。同時,美國又頒佈《白皮書》宣稱放棄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