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六“然”可養性情

欄目: 養生保健 / 發佈於: / 人氣:4.77K

目錄:

六“然”可養性情

第一章:六“然”可養性情

第二章:健心“八戒”益健康

第三章:學蘇東坡:風景不轉心境轉

修身養性可比單純的保養身體難得多,很多人都達不到遇事泰然自若的心境。那麼如何養性情?

六“然”可養性情

幸福感帶給身心的感受,如同春天的花香、夏日的繁茂、秋天的碩果、冬天風雪中溫暖的家園,是生命力的依託,對健康長壽十分重要。而現實的幸福不僅需要基本物質條件,還需要每個人在修身養性中獲得。明末着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修身格言,對中老年人保持樂觀豁達、安康幸福地度過每一天,不無裨益。

自處超然

對待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能採取超然達觀的態度,不爲外界得失謎失自己的善良淳樸的本性。王夫之所說的“自處超然”,重在“心處”,因爲“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如果心總是忐忑不安,身體很難健康。自處超然能幫助人們遠離矛盾糾紛,保持美好的精神狀態。

處人藹然

放寬人生境界,與人相處採取友善的態度,滿身祥和之氣,自然得享天年。自古以來愛和敬都是雙方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有人總結了人與人要有“七互”的待人處世之道:互信、互敬、互愛、互幫、互慰、互讓、互諒。處人藹然有利於天地人和,有利於健康長壽。

無事澄然

心無妄念,精神寧靜,善於享受閒逸的生活,從寧靜中獲得樂趣。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過去幾十年,人生多少奮鬥拼搏,多少恩恩怨怨,已如過眼煙雲。邁進晚年猶如航船進入平靜的港灣,應學會享受邪份寧靜祥和,遇事從容圓緩。

有事斬然

遇事要多謀果斷,而不要優柔寡斷。因爲矛盾的心念時間越久,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越大,對身心的損害就會越重。着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因此,要善於及時處理矛盾,儘快求得心理平衡。

得意淡然

當事業有成、碩果累累之時,切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這是一個人的美德和福根。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謙虛是藏在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失意坦然

縱有失意之時,也應胸懷坦蕩,不讓“失落”困擾,保持心情愉快充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同對待失意,是對人的一種考驗。

老年朋友們,走過彎彎曲曲的山澗,闖蕩過無數艱難險阻,見識過種種風雲變幻,對意外之喜或突臨煩惱,請保持長者的風度,從容坦然。

健心“八戒”益健康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學者用了40年的時間研究發現:在2l歲和46歲之間,過着舒暢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歲時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時期內,得不到舒暢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歲前死去。爲此,有關專家提出了養生“八戒”,也許會對人們有所啓示。

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爲別人在暗算自己, 一言一行都提防,坐立不安,經常失眠。

戒妒

妒忌別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別人栽跟頭。

戒卑

覺得自己處處不及旁人,在人前彷彿矮三分。不喜歡和別人共事,愈來愈孤僻,越來越古怪。

戒傲

自以爲是,總認爲自己天下第一。周圍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卻自鳴得意。生活空虛,無所寄託,缺少樂趣。

戒躁

容易發脾氣,臉紅脖了粗,或吵或鬧,甚至罵人、打人、毀壞物件,然後心理上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

戒愁

整天生活在憂慮之中,愁容滿面,心事重重。

戒慎

時時提心吊膽,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戒悲

一生當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現在眼前,不覺悲從中來。

學蘇東坡:風景不轉心境轉

1082年的某一天,蘇東坡途中遇雨,沒帶雨具。常人只有狼狽二字,雨點打在竹林裏發出清響,不是不寒心的。好一個蘇軾,就這樣寫下宋詞中我的最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不用“不聽”,而用“莫聽”

不聽,那種堅決,就要運用意志力,跟雨聲抗衡。莫聽,是你可選擇聽,但聲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決定聽得到,聽不到。着一“莫”字,境界就從容自主起來。

“何妨吟嘯”,那何妨也是一種優遊,反正落湯雞的現實無法改變,倒不如吟起當時的流行曲。無法改變的事情,就讓它自然存在吧。

蘇老當時只拿着竹柺杖,穿《倩女幽魂》內那種草鞋,從頭到腳盡溼,沒有騎馬。但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從負面自嘲發掘出樂趣,雨中持杖穿輕便草鞋,比騎馬還輕便。

雨停了,金句來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境界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幹了,雨後自有晴天,做人無須在逆境中頭髮亂了。蘇東坡卻更通透無礙,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憑心境自樂,於是,晴也不是晴天,萬法無常之變已與他心境無關。

我常常想,萬一時運低見鬼,也會學蘇老,心裏無鬼,於是,看不見。看不見,然後轉身走開,吟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七個字的境界,值得我們在無常變化的處境中用來做口頭禪。

結語:平和的心境不僅僅能讓我們遇沉着、在患難中保持樂觀的心情,它更能幫我們的健康錦上添花!(文章原載於《健康指南》,刊號:2012.02,作者:黃根柱;《養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3,作者:王志明、林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Tags:可養 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