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休閒 > 世界之最

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最窄96.8千米

欄目: 世界之最 / 發佈於: / 人氣:1.8W

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是什麼國家?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deChile),簡稱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爲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國土面積756715平方公里。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最窄96.8千米

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世界各個國家的領土輪廓差異很大,最奇特的大概要算南美洲的智利了。其海岸線總長約1萬千米,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最窄96.8千米,最寬362.3千米,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如果把它放在中國的地圖上,就要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羣島。而國土東西之間的寬度只有180千米,不過相當於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爲國土長度的二十分之一。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爲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其面積75662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千米,島嶼面積373平方千米)。

智利自然環境的顯著特徵就是對比非常鮮明。它的東部是連綿高聳的安第斯山,許多山峯都達到6000多米,站在海濱,可以看到一座座崢嶸雪峯浮現在雲端之上;而智利的西面是太平洋中著名的智利海溝,距海岸僅幾十千米的地方深度就超過7000米。

該國有河流30餘條。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氣候可分爲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爲多雨的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爲“天涯之國”。

歷史沿革

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最窄96.8千米 第2張

獨立前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紀處於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其中,北部的烏魯人、孔薩人和中部的阿勞坎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漁業,有的已能製造銅器和金銀器;南部的奧納人、雅甘人等靠漁獵爲生。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祕魯以後,派他的夥伴阿爾馬格羅於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襲擊,1538年逃回祕魯。1540年,皮薩羅又派巴爾迪維亞再次侵入智利,陸續建立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智利遂淪爲西班牙殖民地。此後,印第安人繼續堅持戰鬥,其中間勞坎人長期控制着比奧比奧河以南的領土,智利初由祕魯總督管轄,1778年西班牙王室設置智利都督府和檢審庭,作爲智利的最高統治機構。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經濟以農業爲主,生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佔有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侵佔大片土地,推行委託監護制,強迫印第安人從事農業勞動或採掘貴重金屬。他們使用各種手段搜刮財富,給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智利人民曾在1651、1655、1723、1766、1780年多次舉行起義。

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殖民政權,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祕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民族誌士在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爲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佈智利獨立,成立共和國。

獨立後

智利獨立後,政權爲土生白人地主所掌握。奧希主斯政府採取了一些進步措施,如取消貴族爵位,允許傳佈新教,發展公立學校,鼓勵對外貿易等。引起地主階級和天主教會不滿。1823年奧希金斯被迫辭職,流亡祕魯。此後,由於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國家一度陷於動亂。1831年保守黨上臺執政。1833年制定憲法,賦予總統以極大權力,以天主教爲國教,鞏固了大地主階級的統治,開始了此後30年比較穩定的政治局面。

在這期間,保守黨政府鼓勵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開發阿塔卡馬和科金博銅礦,使智利成爲世界重要的產銅國。礦產和糧食的出口增加,教育也有所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英美資本投入硝石、銅礦開採業以及鐵路。1836~1839年間,智利進行了反對玻利維亞一祕魯聯邦的戰爭(桑塔·克魯斯,A)。

19世紀40~50年代,自由黨在自由派地主和礦業資本家支持下強大起來。1861~1891年自由黨執政期間。政府極力削弱天主教勢力,開發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區。並改進了交通。英美資本進一步侵入,控制了鐵路和主要生產部門。1865~1866年,智利與祕魯、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結成同盟,進行了反對西班牙的戰爭。在南美太平洋戰爭中,智利吞併了祕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託法加斯塔地區。

國會共和時期

1891年,海軍軍官J.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此後,地主階級聯合大進出口商通過國會控制政府,開始了所謂“國會共和時期”(1891~1920)。這個時期,智利經濟有所發展。1920年,自由聯盟候選人A.亞歷山德里·帕爾馬當選爲總統。1925年,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規定選民直接選舉總統,實行政教分離,徵收累進稅,政府有權徵用私人財產。工人運動日益發展。1922年社會勞工黨改名爲共產黨,並加入共產國際。1932年亞歷山德里·帕爾馬再次當選總統後,反民主傾向加劇,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1936年,激進黨、共產黨、社會黨、民主黨和勞工聯盟組成人民陣線。激進黨在人民陣線支持下執政,塞爾達(1938~1942)、里奧斯·莫拉萊斯(1942~1946)和加夫列爾·岡薩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繼任總統。前兩屆政府曾大力興辦學校,成立“生產開發公司”,發展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1941年國會選舉時,有18名工人代表被選入國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5年對軸心國宣戰。岡薩雷斯·魏地拉執政初期,曾吸收左翼人士入閣。1947年起,政策右轉,1948年頒佈《保衛民主法》。1952年,卡洛斯·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後,繼續在外交上追隨美國。

1958年,自由黨和保守黨支持豪爾赫·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當選總統。1960年,智利發生8.9級特大地震,給智利造成毀滅性的傷害。1964年,基督教民主黨領袖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當選總統後,迫於人民的壓力,曾對美資銅礦公司實行“智利化”(即合營);同時徵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配給農民。

軍人執政時期

1970年,左翼6個黨組成人民團結陣線,支持社會黨人阿連德·戈森斯當選總統。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激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1973年9月1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陸軍司令奧古斯托·皮諾切特任“軍人執政委員會”主席。進行了長達16年的軍政府統治。1989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的總統大選,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獲勝,於次年接替皮諾切特出任總統。

發展新階段

1994至2000年間基督教民主黨人愛德華多·弗雷當選總統。2000年起社會民主黨人裏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當選總統。2006年1月15日,前國防部長、單親媽媽米歇爾·巴切萊特在選舉中獲勝,當選該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2010年1月11日,智利正式簽署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協定,使其成爲該組織第31個成員國,也是南美洲首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

2010年1月17日,智利反對派聯盟“爭取變革聯盟”候選人塞巴斯蒂安·皮涅拉以52%的得票率當選智利總統,成爲智利52年來首位通過投票當選總統的右翼黨派總統。

2017年12月17日晚,智利選舉服務局宣佈,根據對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99.62%選票的統計,前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獲得54.57%的選票,當選下任智利總統。

此次選舉是自1990年智利軍政府“還政於民”以來舉行的第七次總統選舉。新總統於2018年3月11日就職。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南緯18度與57度,西經81.5度~68.5度之間。東同阿根廷爲鄰,北與祕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南北長4352公里,東西最窄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國土面積75662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373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

南美洲的智利,它像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從北到南長達4270公里。如果把它放在中國地圖中,就要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羣島。而國土東西之間的寬度平均只有180公里,不過相當於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爲國土長度的二十四分之一,堪稱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東爲安第斯山脈的西坡,約佔全境東西寬度的1/3;西爲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脈,大部分地帶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衆多的沿海島嶼;中部是由沖積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位於智利、阿根廷邊境上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峯海拔6885米,爲全國最高點。全國有河流30餘條,較重要的有比奧比奧河等。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個區域:

北部多山,許多山峯在6000米以上。在安第斯山脈的兩條山脊之間是阿塔卡馬沙漠。這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往往終年無雨。過去這裏有硝酸礦被開發,當今是銅礦開採。這個地區較大的城市是安託法加斯塔(219000居民)及伊基克。中部氣候類似地中海氣候。這個區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衆多。首都聖地亞哥(約五百萬居民)就在這裏。除此之外還有瓦爾帕萊索(港口,280000居民)和康塞普西翁(工農業中心,350000居民)是重要城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的塔拉爾鹽湖南部人煙稀少,降雨極豐富。海岸前有許多島嶼。大陸南方有火地島,智利和阿根廷各佔一半。火地島前的一個島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點。

從西向東首先是一條狹窄的海岸,然後是山脈,然後是比較寬的高原。在中部這個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場。智利和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邊界線是安第斯山脈的東山脊。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羣島和復活節島也屬智利。

氣候特徵

由於國土橫跨38個緯度,而且各地區地理條件不一,智利的氣候複雜多樣包括多種形態,使得很難用一句話總結智利全國的氣候狀況。氣候可分爲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爲多雨的溫帶闊葉林氣候。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在智利國境內至少包括了七種主要的氣候亞類型,包括有北部的沙漠到東部和東南部的高山苔原和冰川,復活節島上的溼潤亞熱帶性氣候,智利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以及智利中部的地中海氣候。全國大多數地區有四個季節: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

自然災難

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智利的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於2015年4月1日,遭遇一場罕見猛烈暴風雨的襲擊。暴風雨引發的洪水已致24人遇難,140人失蹤。洪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山谷,掩埋山莊,摧毀建築,將摩托車裹挾着帶出好幾千米。根據路透社消息,智利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MichelleBachelet)稱需耗費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3億)來修復洪水和塌方所造成的損失。

自然資源

智利有着富饒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硝石和銅礦曾先後在智利經濟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6世紀智利發現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此後智利礦業不僅在拉美,甚至在世界上也都佔有重要地位。

銅礦業是智利經濟的重要支柱。2011年智利銅的儲量達1.5億噸左右,佔世界儲量的近30%,排名第一位,大大超過排名其後的祕魯(12%)、墨西哥(7%)、美國(7%)和中國(6%)。其中,智利國家銅公司擁有的儲量約爲10%。銅的生產佔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2010年產量達到540萬噸,遠遠超過祕魯、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產量佔世界產量比重都不足10%。

智利的銅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銅一鉬一金礦化帶中,走向南北延續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亞哥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到接近阿根廷邊界。礦帶相當於智利領土長度的二分之一,位於祕魯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銅礦帶。智利共有礦牀400多個,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礦牀10多個,如世界馳名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礦、厄爾特尼思特(ElTeniente)礦、厄爾薩爾瓦多(ElSalvador)礦、安迪納(Andian)礦、埃斯貢地達(Escondida)礦、洛斯布隆塞斯(LosBronces)礦等。礦牀覆蓋岩層較薄,水文地質條件好,易採易選。礦石含銅量較高,銅品位在0.55-5%之間,平均品位爲0.94%。

智利儲量智利是世界上惟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主要產在北方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自從發現硝石,這塊荒漠就成爲智利歷史上最富庶的地區。智利的硝石礦分佈區域十分廣闊,在沿海高原後面,祕魯邊界與安託法加斯塔省之間,硝石礦帶長750多公里,寬25~30公里。在離地面0.5~2米的地下,埋藏着1~3米厚的硝石層。硝石是提煉氮、鉀、鈉、硫等肥料及碘元素的天然原料,也是軍事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料。此外,在鍊銅時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石可以使銅的純度提高。

根據智利古斯塔夫·拉戈斯天主教大學礦業中心2012年的研究報告,世界已探明鋰礦儲量在400萬噸至3000萬噸之間,而總儲量在800萬噸至5600萬噸之間,而智利儲量約佔世界總量17.8%。2011年澳大利亞才取代智利成爲鋰礦產量最大的國家(產量6.2萬噸)。智利退居世界第二位,產量爲5.9萬噸,佔世界總產量37%。智利鋰礦藏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塔拉帕卡,安託法加斯塔和阿塔卡馬等大區,共有約60個鹽湖和鹹水湖。Atacama鹽湖面積28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知名的最大鹽湖,估計儲量爲4000萬公噸.其餘6600平方公里的鹽湖面積從0.5平方公里至253平方公里不等,這些鹽湖大部分沒有進行系統的勘探。

智利還是第一大錸生產國,第三大鉬生產國,第七大銀生產國和第十四大金生產國,隨着一個投資90億美元的金礦投產,智利很快將躋身十大產金國之列;在非金屬礦產方面,智利在碘的生產中排名世界第一。

除上述礦產外,智利還有鐵、煤、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礦藏。尤其是鐵礦石,其品位很高(含鐵量在60%以上),可以跟瑞典鐵礦石媲美。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共分爲16個大區(Región),下設54個省(Provincia)和346個市(Comuna)。大區主席和省長由總統任命,市長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連任。各大區名稱如下:阿里卡和帕裏塔戈塔(第十五大區)、帕拉帕卡(第一大區)、安託法加斯塔(第二大區)、阿塔卡馬(第三大區)、科金博(第四大區)、瓦爾帕萊索(第五大區)、解放者奧希金斯將軍(第六大區)、馬烏萊(第七大區)、比奧比奧(第八大區)、阿勞卡尼亞(第九大區)、洛斯·理約斯(第十四大區)、洛斯·拉格斯(第十大區)、伊瓦涅斯將軍的艾森(第十一大區)、麥哲倫(第十二大區)、聖地亞哥首都大區。

主要城市

聖地亞哥

聖地亞哥·德·智利(西班牙語:SantiagodeChile),是智利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731.42萬,南美洲第五大城市。位於國境中部,坐落在馬波喬河畔,東依安第斯山,西距瓦爾帕來索港約100公里。夏季乾燥溫和,冬季涼爽多聖地亞哥,全稱雨霧,碧波粼粼的馬波喬河從城邊緩緩流過,終年積雪的安第斯山彷彿一頂閃閃發光的銀冠,天然山水給增添了動人的風韻。聖地亞哥市所在的地區夏季(10月至次年3月)氣溫並不太熱,最熱的1月份平均溫度是20℃左右;冬天也不太冷,最冷的7月份平均溫度也有8℃左右。

聖地亞哥是一個由多個市鎮構成的城市,雖均屬聖地亞哥首都大區管轄,嚴格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市政機構;大部分市鎮位於聖地亞哥省境內,其中最核心的市鎮亦稱爲“聖地亞哥”。聖地亞哥雖是智利首都,但智利國會卻設於該市以西120公里的海濱城市瓦爾帕萊索。聖地亞哥是智利工業與金融中心,城市貢獻了智利全國45%的GDP。

瓦爾帕萊索

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最窄96.8千米 第3張

南美洲太平洋東岸重要海港,智利阿空加瓜區(第五大區)和瓦爾帕萊索省首府。位於瓦爾帕萊索灣南岸,東南距聖地亞哥約130公里。人口80.3萬(2010)。始建於1536年。屢遭海盜、風暴、大火、地震毀壞,現市區大多爲1906年地震後重建;港灣開闊,築有堅固的防波堤以及現代化的港口設施。智利最大貿易港,其中輸入佔全國進口總值的半數以上。工業約佔全國五分之一,有紡織、金屬加工、化工、煉油、製糖、服裝、製革、油漆等。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爲旅遊勝地。有多所大學和博物館。

橫貫安第斯山國際鐵路的西部終端站,與首都電氣火車相通。城市居民多爲歐洲移民尤其是英德法意移民的後裔,城市同時也是智利國民議會、智利文化部和智利海軍司令部的所在地

康塞普西翁

康賽普西翁是智利比奧比奧大區的首府,大康賽普西翁地區的中心。始建於1550年。屢遭地震、海嘯破壞,屢遷城址,1754年遷現址。周圍農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附近產煤,煤礦佔全國的90%以上,爲國家重要工商業中心之一。農業發達,是葡萄酒和穀物的貿易中心。工業有紡織、麪粉、製革、玻璃、陶瓷、製糖、鋼鐵、造紙、煉油等。有鐵路通聖地亞哥。設有康塞普西翁大學。交通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