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休閒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亮的光 激光能超過氙燈的幾百億倍

欄目: 世界之最 / 發佈於: / 人氣:9.41K

世界上最亮的光是激光。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爲“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原子受激輻射的光,故名“激光”。激光應用很廣泛,主要有激光打標、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纖通信、激光光譜、激光測距、激光雷達、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指示器、激光矯視、激光美容、激光掃描、激光滅蚊器等等。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最亮的光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最亮的光 激光能超過氙燈的幾百億倍

“激光”的中文命名

1964年10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主辦的《光受激發射情報》(其前身爲《光量子放大專刊》)雜誌部致信錢學森,請他爲LASER取一箇中文名字,錢學森建議中文名爲“激光”。同年12月,上海召開第三屆光量子放大器學術會議,由嚴濟慈主持,討論後正式採納錢學森的建議,將“通過輻射受激發射的光放大”的英文縮寫LASER正式翻譯爲“激光”。隨後,《光受激發射情報》雜誌也改名爲《激光情報》

激光原理

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實質上是組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吸收或輻射光子,同時改變自身運動狀況的表現。微觀粒子都具有特定的一套能級(通常這些能級是分立的)。任一時刻粒子只能處在與某一能級相對應的狀態(或者簡單地表述爲處在某一個能級上)。與光子相互作用時,粒子從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並相應地吸收或輻射光子。光子的能量值爲此兩能級的能量差△E,頻率爲ν=△E/h(h爲普朗克常量)。

1.受激吸收(簡稱吸收)

處於較低能級的粒子在受到外界的激發(即與其他的粒子發生了有能量交換的相互作用,如與光子發生非彈

性碰撞),吸收了能量時,躍遷到與此能量相對應的較高能級。這種躍遷稱爲受激吸收。

2.自發輻射

粒子受到激發而進入的激發態,不是粒子的穩定狀態,如存在着可以接納粒子的較低能級,即使沒有外界作用,粒子也有一定的概率,自發地從高能級激發態(E2)向低能級基態(E1)躍遷,同時輻射出能量爲(E2-E1)的光子,光子頻率ν=(E2-E1)/h。這種輻射過程稱爲自發輻射。衆多原子以自發輻射發出的光,不具有相位、偏振態、傳播方向上的一致,是物理上所說的非相干光。

世界上最亮的光 激光能超過氙燈的幾百億倍 第2張

3.受激輻射、激光

1917年愛因斯坦從理論上指出:除自發輻射外,處於高能級E2上的粒子還可以另一方式躍遷到較低能級。他指出當頻率爲ν=(E2-E1)/h的光子入射時,也會引發粒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從能級E2躍遷到能級E1,同時輻射一個與外來光子頻率、相位、偏振態以及傳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這個過程稱爲受激輻射。

可以設想,如果大量原子處在高能級E2上,當有一個頻率ν=(E2-E1)/h的光子入射,從而激勵E2上的原子產生受激輻射,得到兩個特徵完全相同的光子,這兩個光子再激勵E2能級上原子,又使其產生受激輻射,可得到四個特徵相同的光子,這意味着原來的光信號被放大了。這種在受激輻射過程中產生並被放大的光就是激光。

愛因斯坦1917提出受激輻射,激光器卻在1960年問世,相隔43年,爲什麼?主要原因是,普通光源中粒子產生受激輻射的概率極小。當頻率一定的光射入工作物質時,受激輻射和受激吸收兩過程同時存在,受激輻射使光子數增加,受激吸收卻使光子數減小。物質處於熱平衡態時,粒子在各能級上的分佈,遵循平衡態下粒子的統計分佈律。按統計分佈規律,處在較低能級E1的粒子數必大於處在較高能級E2的粒子數。這樣光穿過工作物質時,光的能量只會減弱不會加強。要想使受激輻射佔優勢,必須使處在高能級E2的粒子數大於處在低能級E1的粒子數。這種分佈正好與平衡態時的粒子分佈相反,稱爲粒子數反轉分佈,簡稱粒子數反轉。如何從技術上實現粒子數反轉是產生激光的必要條件。

理論研究表明,任何工作物質,在適當的激勵條件下,可在粒子體系的特定高低能級間實現粒子數反轉。若原子或分子等微觀粒子具有高能級E2和低能級E1,E2和E1能級上的布居數密度爲N2和N1,在兩能級間存在着自發發射躍遷、受激發射躍遷和受激吸收躍遷等三種過程。受激發射躍遷所產生的受激發射光,與入射光具有相同的頻率、相位、傳播方向和偏振方向。因此,大量粒子在同一相干輻射場激發下產生的受激發射光是相干的。受激發射躍遷機率和受激吸收躍遷機率均正比於入射輻射場的單色能量密度。當兩個能級的統計權重相等時,兩種過程的機率相等。在熱平衡情況下N2N1,這種狀態稱爲粒子數反轉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受激發射躍遷佔優勢。光通過一段長爲l的處於粒子數反轉狀態的激光工作物質(激活物質)後,光強增大eGl倍。G爲正比於(N2-N1)的係數,稱爲增益係數,其大小還與激光工作物質的性質和光波頻率有關。一段激活物質就是一個激光放大器。如果,把一段激活物質放在兩個互相平行的反射鏡(其中至少有一個是部分透射的)構成的光學諧振腔中(圖1),處於高能級的粒子會產生各種方向的自發發射。其中,非軸向傳播的光波很快逸出諧振腔外:軸向傳播的光波卻能在腔內往返傳播,當它在激光物質中傳播時,光強不斷增長。如果諧振腔內單程小信號增益G0l大於單程損耗δ(G0l是小信號增益係數),則可產生自激振盪。原子的運動狀態可以分爲不同的能級,當原子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會釋放出相應能量的光子(所謂自發輻射)。

歷史沿革

激光的理論基礎起源於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是說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佈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而且在某種狀態下,能出現一個弱光激發出一個強光的現象。這就叫做“受激輻射的光放大”,簡稱激光。

1951年,美國物理學家查爾斯·哈德·湯斯設想如果用分子,而不用電子線路,就可以得到波長足夠小的無線電波。分子具有各種不同的振動形式,有些分子的振動正好和微波波段範圍的輻射相同。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振動轉變爲輻射。就氨分子來說,在適當的條件下,它每秒振動24,000,000,000次(24GHz),因此有可能發射波長爲1.25釐米的微波。他設想通過熱或電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們處於“激發“狀態。然後,再設想使這些受激的分子處於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頻率相同的微波束中---這個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一個單獨的氨分子就會受到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樣波長的束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這一能量又繼而作用於另一個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這個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當於起立腳點對一場雪崩的促發作用,最後就會產生一個很強的微波束。最初用來激發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轉變爲一種特殊的輻射。

1953年12月,湯斯和他的學生阿瑟·肖洛終於製成了按上述原理工作的的一個裝置,產生了所需要的微波束。這個過程被稱爲“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按其英文的首字母縮寫爲M.A.S.E.R,並由之造出了單詞“maser”(脈澤)(這樣的單詞稱爲首字母縮寫詞,在技術語中越來越普遍使用)。

1958年,美國科學家肖洛(Schawlow)和湯斯(Townes)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現象:當他們將氖光燈泡所發射的光照在一種稀土晶體上時,晶體的分子會發出鮮豔的、始終會聚在一起的強光。根據這一現象,他們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質在受到與其分子固有振盪頻率相同的能量激發時,都會產生這種不發散的強光--激光。他們爲此發表了重要論文,並獲得196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0年5月15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休斯實驗室的科學家梅曼宣佈獲得了波長爲0.6943微米的激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將激光引入實用領域的科學家。

1960年7月7日,西奧多·梅曼宣佈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誕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個高強閃光燈管,來激發紅寶石。由於紅寶石其實在物理上只是一種摻有鉻原子的剛玉,所以當紅寶石受到刺激時,就會發出一種紅光。在一塊表面鍍上反光鏡的紅寶石的表面鑽一個孔,使紅光可以從這個孔溢出,從而產生一條相當集中的纖細紅色光柱,當它射向某一點時,可使其達到比太陽表面還高的溫度。

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巴索夫於1960年發明了半導體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的結構通常由p層、n層和形成雙異質結的有源層構成。其特點是:尺寸小、耦合效率高、響應速度快、波長和尺寸與光纖尺寸適配、可直接調製、相干性好。

分類

世界上最亮的光 激光能超過氙燈的幾百億倍 第3張

激光系統可分爲連續波激光器和脈衝激光器。

大事年表

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受激發射”理論,一個光子使得受激原子發出一個相同的光子。

1953年:美國物理學家CharlesTownes用微波實現了激光器的前身:微波受激發射放大(英文首字母縮寫maser)。

1957年:Townes的博士生GordonGould創造了“laser”這個單詞,從理論上指出可以用光激發原子,產生一束相干光束,之後人們爲其申請了專利,相關法律糾紛維持了近30年。

1960年:美國加州Hughes實驗室的TheodoreMaiman實現了第一束激光。

1961年:激光首次在外科手術中用於殺滅視網膜腫瘤。

1962年:發明半導體二極管激光器,這是今天小型商用激光器的支柱。

1969年:激光用於遙感勘測,激光被射向阿波羅11號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器,測得的地月距離誤差在幾米範圍內。

1971年:激光進入藝術世界,用於舞臺光影效果,以及激光全息攝像。英國籍匈牙利裔物理學家DennisGabor憑藉對全息攝像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第一個超市條形碼掃描器出現。

1975年:IBM投放第一臺商用激光打印機。

1978年:飛利浦製造出第一臺激光盤(LD)播放機,不過價格很高。

1982年:第一臺緊湊碟片(CD)播放機出現,第一部CD盤是美國歌手BillyJoel在1978年的專輯52ndStreet。

1983年:里根總統發表了“星球大戰”的演講,描繪了基於太空的激光武器。

1988年:北美和歐洲間架設了第一根光纖,用光脈衝來傳輸數據。

1990年:激光用於製造業,包括集成電路和汽車製造。

1991年:第一次用激光治療近視,海灣戰爭中第一次用激光制導導彈。

1996年:東芝推出數字多用途光盤(DVD)播放器。

2008年:法國神經外科學家使用廣導纖維激光和微創手術技術治療了腦瘤。

2010年: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表示,通過使用192束激光來束縛核聚變的反應原料、氫的同位素氘(質量數2)和氚(質量數3),解決了核聚變的一個關鍵困難。

2011年3月,研究人員研製的一種牽引波激光器能夠移動物體,未來有望能移動太空飛船。

2013年1月,科學家已經成功研製出可用於醫學檢測的牽引光束。

2014年6月5日美國航天局利用激光束把一段時長37秒、名爲“你好,世界!”的高清視頻,只用了3.5秒就成功傳回,相當於傳輸速率達到每秒50兆,而傳統技術下載需要至少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