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母嬰 > 幼兒教育

“熊孩子”?是“放養”還是“坑娃”?

欄目: 幼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7.79K

“熊孩子”?是“放養”還是“坑娃”?

“熊孩子”?是“放養”還是“坑娃”?

“我小時候,爸媽的要求很高,限制也有很多。”對父母“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她完全不認同。“不希望孩子有太多約束,給他最大的自由。”但陳媽發現,她以爲很適合孩子的“放養”,卻在孩子一點點長大後讓她頭疼不已:“熊孩子”動不動就會出現很過火的行爲,這時候她再來制止,孩子要麼完全不聽,要麼脾氣爆發。

“熊孩子”出沒,與家長的“放任”不無關係

陳媽一直覺得自己的養育方式很不錯。從兒子出生到現在的大班,基本上做什麼都是“按孩子的心意來”。吃飯、早晚作息、玩耍、看電視,幾乎都沒有約束。她覺得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有時候難免有衝突,但此時,陳媽通常會對自己原本的“原則”繳械投降,對孩子“聽之任之”。

和“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做一些拔苗助長的事情”的“嚴管”方式相對,不在少數的年輕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沒有計劃、缺乏規範,隨意放縱。杭州市丁老師在家訪中發現,有些“熊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表現很讓客人和家長尷尬,這其實和家長之前的“放任”不無關係。

比如,老師家訪時,有些孩子會興奮過頭,出現一些過激的舉動,或舉着腳丫對着老師的臉,或在房間裏一邊跑一邊叫喊,並揮動着自己的玩具熊。

“家長看到孩子這樣,肯定會制止,但很多時候並不起作用。”丁老師說,其實,在這種嚴重偏差行爲出現之前,孩子已經有了類似行爲的積累,最終,到了某一個點就爆發了。

家長的逆反,傳遞到了孩子教育上

這些年輕家長的育兒方式並不罕見。

在浙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專家看來,現在的年輕家長,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成長環境往往是以自我爲中心。“他們成長中其實也會碰到很多困境,其實是他們的家長給處理掉了”,他們從小到大的規則意識並不強,再加上現在的社會強調個性化,注重創意,他們自己當了父母后,會覺得“規則太多,對孩子將來的創新能力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這些年輕家長小時候接受的基本上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把人壓得變形”了,很多人特別逆反,比如經常會說“我以後不讓我的孩子怎麼樣”,但“不怎麼樣”到底意味着什麼,他們對這個概念並不清楚,只是覺得,孩子在小的時候要“放”他,讓他快樂,自由。專家說,他們忽視的是,人的成長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孩子兩歲到四歲的規則意識、秩序的敏感期,太過強調快樂、自由,往往會錯過了這個敏感期,到時候再想建立規則意識,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力氣。

另一個情況,是有部分家長未必是“想讓孩子自由”,而是想讓“自己少麻煩”,有些平時很少管孩子,扔給祖輩,而祖輩“隔代管”往往會非常寵,有很多的包辦,這樣的孩子到了“有很多規則”的學校,就很難適應。

對孩子要重“天性”,也要重“規矩”

一些家長對孩子“放任”,則表示自己是學習“西方育兒方式”,覺得“國外孩子很追求個性,家長很‘放’”,這其實是很片面的理解。

西方的家庭,其實很注重孩子在各種場合規則意識的培養,有着最基本的規範和禮儀。

丁老師對奧巴馬的九條家規印象很深:“這九條家規,包括作息、勞動、交友等方面,是對孩子底線的要求,你可以自由成長,但是你不能過那個‘界’,但是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卻認爲‘一旦自由,就沒有界了,你怎麼做都可以’。”尤其在生活規範上,覺得孩子尚小,要求很鬆。

前段時間,丁老師家來了個美國小客人——一個三年級的小姑娘。她發現,美國姑娘的家教很嚴,讓她很有觸動。小姑娘三年級,和所有孩子一樣,對糖果“毫無抵抗力”。在吃了一顆糖果後,她詢問媽媽可不可以吃第二顆,媽媽很明確地說,不可以,她就平靜地接受了。小姑娘的媽媽說,每天吃多少糖果,在他們家是“原則”,原來怎麼定的,就怎麼執行,不會因爲是在外做客而有例外。這位媽媽還告訴丁老師,如果孩子哭鬧耍賴,還有相應的“政策”。再比如,過萬聖節,孩子們結隊去討糖,老師會說好討來的糖要如數上交,不能自己偷偷吃,孩子們都要遵守,每個孩子分了糖帶回家,放進櫃子,說好每天吃幾顆就吃幾顆,沒有例外。

小姑娘的媽媽說,每年,“家規”都會有一些變動,會提前和女兒說好。她的“家規”有:玩玩具,拆了一個要先玩好,再拆另一個;被子要自己疊,房間要自己整理;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孩子一起玩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差異,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等等。

“定下家規,對孩子的規則意識是一個很好的培養。”丁老師發現,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天性”有着足夠的重視,但與此相匹配的規範就沒有足夠重視。而且,很多大人很容易自己“破”自己定下來的規矩,一旦“破”了,再跟小孩說就沒有用了。規則一旦定下,就要遵守,賞罰分明,孩子破“界”,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讓孩子明白爲什麼“不能這麼做”

對孩子來說,一些最基本的規範是必須的。“這種約束,比起去限定孩子不去做什麼,更多的是應讓孩子知道爲什麼不能這麼做。”杭州市李老師說。

李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很任性,經常發脾氣,爸爸就要求她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打一顆釘子,如果控制住脾氣或者道歉了,就可以拔出一顆釘子。過了一段時間,女孩釘了一些釘子,也拔了一些出來。爸爸帶女孩去籬笆那,跟她說,你做得很棒,越來越能剋制任性的毛病了,但你看,雖然釘子拔出來了,籬笆上還是有孔洞在,這還是會造成一些傷害的。女孩就明白了。

“爲什麼不能在沙發上蹦跳?爲什麼不能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很多事情,要讓孩子弄明白爲什麼,讓他覺得‘我不應該這麼做’,從心理上接受。這個很重要。”

另外,制定規矩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來,有些孩子本來膽小,已經給了自己很多“框”,家長就不要再有過多約束,有些孩子可能“無法無天”,就可以給他“多一點框”,並讓他知道爲什麼要有“這些框”。李老師提醒說,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說話的方式也很重要,比如說的時候,儘可能多地從孩子的優點出發,和他配合着來,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Tags:坑娃 放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