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戰史風雲

解析《解放軍單兵裝備值2臺iPhone》真那麼糟?

欄目: 戰史風雲 / 發佈於: / 人氣:2.84W

12月4日,某媒體推出了署名黃尚與陳之琰的文章《解放軍單兵裝備有多貴?一身作戰行頭=兩部iPhone6》,文中透出指責我軍單兵裝備低劣之意。誠然,我軍單兵裝備確實問題多多,這一點早已被我軍官兵和諸軍迷們瘋狂吐槽,但正所謂批要批到點子上,《裝備》一文的作者看似爲民請命,卻字裏行間透出對我軍裝備的完全無知,從而使這篇本可以爲兵請命的文章失去意義。

解析《解放軍單兵裝備值2臺iPhone》真那麼糟?

一、張冠李戴的題圖《裝備》一文首先貼出了一張我軍單兵的照片作爲題圖,並給予了標註,然而,正所謂畫蛇添足。從圖的左下腳開始,我們來看看這些標註:

第一個標註:急救包——開始就錯,急救包放在那個地方,摸爬滾打時全壓在身下和地面接觸,不怕弄髒麼?事實上那個包是指北針袋。

第二個標註:水壺——作者連裝具“左生活右戰鬥”的基本攜行原則都不知道,居然認爲水壺會掛在右邊。事實上這是防毒面具袋。

第三個標註:背囊——因爲看不清,姑且算對吧。

四個標註:迷彩戰術背心——也可以算對,具體說來,這恰恰是被作者指責沒有裝備給官兵的06式特種兵防彈衣,上面有MOLLE(Modular Lightweight Load-carrying Equipment:模塊化輕量負載裝備)系統,可以加掛各種附件,價格當然也就不可能才280了。

第五個標註:頭盔——正確,這都能標錯作者可以了。

第六個標註:防毒面具——正確,原因同上。

七個標註:95式步槍——正確,原因同上。

第八個標註:迷彩手套——正確,原因同上。

第九個標註:編織腰帶——顯然作者只知道我軍列裝了編織腰帶,所以見到腰帶就認爲是編織腰帶。這是06式防彈衣或者06式戰鬥攜行具自帶的腰帶,雖然也是編織的,但並不額外算錢,跟平時所說的“編織腰帶”根本不是一回事。

第十個標註:挎包——估計作者是實在找不到可以叫挎包的東西,所以就認爲這個是挎包了。06式攜行系統已經廢除了傳統的挎包(無論是早期的軍綠色那種還是後來黑色的作爲公文包下發、卻被各部隊當作軍綠挎包的替代品,在訓練和演習場上怎麼看怎麼難受的那個)概念,代之以雙肩突擊包。當揹着背囊(正式名稱叫06式生活攜行具)時,突擊包則通過卡扣結合在背囊上。圖中顯示的實際上是作者的第二個標註——水壺。

第十一個標註:單兵食品一份——既然是水壺,裏面自然不可能有單兵食品了。

第十二個標註:雨衣——其實應該叫雨披,同時還是07式單兵帳篷的帳篷面,雨衣是有袖子的。

第十三個標註:林地迷彩服——正確,能說出“林地”二字是全文中作者唯一表現出專業的地方。

第十四個標註:作戰靴——正確,原因同八。

可以看到,在一共14個標註中,3、5、6、7、8、13、14共7個屬於一眼可見,稍有常識的人都認識的裝備沒有標錯,其他7個稍微需要點知識的裝備,有2個標的不準確,5個完全標錯。

除了張冠李戴的標註,題圖中士兵的姿式也讓人看着格外的怪異——95式步槍因爲彈夾在握把之後,所以操槍時左手通常是託握下託木的,可圖中的士兵這個託握下護木的動作卻看着很彆扭。後來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找到了這樣一張照片……文章的作者連手持95步槍的士兵照片都懶得找,硬是把士兵手中的03式P成了95式有木有呀?!又生生給人家P出個叫雨衣的玩意兒來有木有呀?!還給P了個帽徽有木有呀?!就這樣的水平,居然來吐槽我軍的裝備?!題圖尚且如此不專業,正文內容就更不用說了。

二、漏洞百出的《鋼的盔》

《裝備》一文第一節《鋼的盔》首先對我軍著名的02式防彈頭盔大加讚揚,緊接着筆鋒一轉:頭盔雖好,可是不能接各種設備,“就是一頂頭盔”;“即便早在20年前就已經研製成功,到今天,QGF 02仍然是屬於少數人的裝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軍方重視人員的‘政治正確’,而頭盔被認爲是‘弱者裝備’,沒有出現在中國戰士的軍備清單之中”……

一頂小小的頭盔,折射出中共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對官兵生命的漠視,實可謂無言的控訴。然而,情況真的如作者所言麼?首先,文章作者連我軍新型頭盔的型號發展都沒有搞清楚——QGF 02式頭盔當然不可能讓大多數官兵戴上,因爲很快我軍就改進了其生產工藝,量產了QGF 03式頭盔作爲我軍的制式裝備批量下發,QGF 02式頭盔很快就被取代,怎麼可能居然於“兩年前”的2012年又列裝了王富健所在的連隊呢?

其次,我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爲什麼沒有大量裝備頭盔?按照作者的解釋——頭盔被認爲是“弱者的裝備”,也就是說中共爲了強調精神因素,故意不給官兵裝備頭盔。事實真的如此麼?如果翻閱70年代以前我軍的歷史照片,會發現很多官兵戴頭盔的場面,包括開國大典的閱兵方隊中就有整方隊戴頭盔的士兵。我軍從來沒有輕視過頭盔對官兵的保護作用,只不過是因爲財力所限加上製作水平的制約才影響了爲部隊大批量裝備頭盔的進程。即使如此,我軍仍然利用繳獲的頭盔最大限度地裝備了部隊,甚至在解放戰爭的歷史照片中就能看到很多戴着頭盔的我軍官兵的身影。

第三,加附件與防護效果孰輕孰重?只要稍微動點腦子就知道,要在頭盔上加裝各種附件,就必須預留各種凹槽、接口,而這些東西又反過來會對頭盔的防護作用產生影響。如美國著名的MICH2000頭盔,爲了能夠適應數字化通訊設備的使用,不得不減少了防護面積。《裝備》一文的作者一邊強調頭盔對官兵生命的保護,一邊又無視加掛對防護作用的影響,真不知他到底看重什麼。至於說起文中作者認爲02式頭盔“找不到美軍PASGT頭盔上爲電子裝備預設的接口和卡具的蹤影”就更讓人覺得可笑——你給我找張留着“電子裝備預設的接口和卡具”的PASGT頭盔看看!連PASGT(Personnel Armor System for Ground Troops,地面單兵裝甲系統)和FAST(Future Assault Shell technology,未來攻擊防護外殼技術)都分不清居然也來說頭盔的事?

第四,沒有頭盔對官兵生命安全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爲了強調由於中共不重視官兵生命,不給官兵配頭盔導致的惡果,《裝備》一文聳人聽聞地說到“1979年的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頭頂單薄軍帽的解放軍士兵付出了慘痛代價:因頭頸部受傷造成的戰鬥死亡率高達50.8%。”事實呢?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記錄,在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我軍陣亡官兵中顱腦傷的比例爲30.27%,面頸部傷的比例爲2.39%,合計爲32.66%,其中彈片傷只佔了不到一半(13.35%)——衆所周知,頭盔的防護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彈片的防護,想防槍彈特別是步槍彈的直接射擊還是力不從心的。不難看出,所謂“因頭頸部受傷造成的戰鬥死亡率高達50.8%”純屬胡說八道。而且,總後衛生部還提供了一個數據對比:在那戰場戰爭中,傷員的顱腦、面頸傷比例爲17.16%,僅略高於二次大戰中的美軍(16%),難道二戰中的美軍也不戴鋼盔麼?可見,沒有頭盔導致的傷亡遠沒有作者所說的那麼危言聳聽。

當然,頭盔對於官兵的保護作用還是應該得到承認的,不能因爲顱腦傷的比例沒有那麼高就認爲頭盔沒必要戴。但批評應該是基於事實的,編造虛假的信息證明自己的觀點,文章的作者是真不懂?

三、缺乏常識的《把“根”留住》

《裝備》一文在其第二部分《把“根”留住》中深情地謳歌道:“美國士兵們除了有頭盔、防毒面具、防彈衣,還有護膝、護肘、面罩加防風眼鏡”,甚至還有新發的“防彈內褲”。誠然,美軍官兵防護裝備確實要比我軍官兵全乎得多,說他們是從頭包到腳也不算誇張,但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窩在屋裏用鍵盤的豈會知道美國的苦楚——按照美國陸軍的條令,美國陸軍的單兵負重分三種:1、戰鬥負重(fighting load,相當於我軍的輕裝):63磅(約28.6公斤),這是步兵在接近敵人、隨時可能近戰的時候的負重。2、行軍負重(approach load,相當於我軍的全副武裝):101磅(約45.8公斤),這是步兵在行軍中的負重,在交戰前要減輕到戰鬥負重。3、應急負重(emergency approach load):132磅(約60公斤),這是在困難地形、車輛補給一時上不來時的負重。

可以看到,美軍標準的“輕裝”已經達到我軍“全副武裝”的程度,而“全副武裝”要比我軍的全副武裝重1/3左右。這3種負重標準中,全套的防護裝備(包括頭盔、防彈衣、防彈內褲等)是雷打不動的。其結果是,根據美國陸軍的數據,從2003年到2009年,美國陸軍由於肌肉和骨骼傷損而退役的士兵增加了十倍。由於士兵被沉重的負荷壓得筋疲力盡,無力有效地作戰,實際上增加了傷亡的概率,或者放跑了敵人,間接地增加了己方的傷亡率。所以反而是執行最危險的任務,最需要被保護的美軍特種兵被允許將士兵負重降低到40磅(約18.2公斤),包括取消防彈衣和頭盔!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在看好萊塢大片時會發現,片中的特種兵經常既不穿防彈衣也不戴鋼盔。難道美國特種兵還不如鍵盤黨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

人高馬大的美軍尚且如此,相比美軍無論是體型還是體質都有一定差距的我軍官兵,如果也像美軍那樣穿上全套厚重的裝備會如何呢?由此導致的高比例的腰肌勞損、膝關節損傷難道就可以憑一句“生命無價”而無視了麼?那些在戰場上被壓出了各種傷、回國到死都沒等到醫療的美國老兵知道中國有人這麼捧自己,會好點麼?

而且,還應該考慮到,美軍需要應對的敵人是隻有輕武器的各類反美武裝,即使其有爆炸性武器,除了路邊炸彈外,主要都是手榴彈、小口徑的火箭彈和迫擊炮彈等,相對於其殺傷力,防彈衣雖沉還是有明顯作用的。而我軍的作戰對象卻是現代化的正規部隊,其殺傷手段主要是各種大口徑高爆榴彈、航空炸彈、導彈……在這些武器的威力面前,是穿得沉甸甸地硬扛還是穿輕便點好迅速找地方隱蔽,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防護和靈活性的矛盾,自古以來就一直困擾着軍隊——防護不足固然增大傷亡,防護過度導致靈活性下降一樣會增大傷亡,所以冷兵器時代的重步兵、重騎兵最終都讓位於機動性更好的輕步兵、輕騎兵,機械化時代的中型坦克最終憑藉防護與機動力的平衡取代了防護力超強的重型坦克成爲主戰坦克。對於類似的客觀現實,文章的作者不是沒有看到,他們的文中也不得不承認“過多的防護裝具”會“讓士兵的體力吃不消”,只不過馬上筆鋒一轉,就去探討“政工幹部苦口婆心培養的戰鬥作風”問題了。明知防護過度會“讓士兵的體力吃不消”卻仍然要大加鼓吹,是因爲窩在屋裏敲鍵盤,體會不到一線官兵的疾苦?

四、說不到點上的《解放“解放軍”》

自從95式步槍取代81式步槍列裝我軍,近20年來一直譭譽參半。讓人不明白的是,《裝備》一文在第三部分《解放“解放軍”》中一不說軍迷們最不滿的瞄準基線過高,二不說部隊官兵最不滿的故障率高,卻專挑了一個扳機護圈太小,戴着厚手套時手指伸不進去來“黑”,這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本身對相關問題根本沒有真正的瞭解,以至於“黑”都“黑”不到要害。

恰恰是這個寒區部隊反映的扳機護圈問題最不是問題。首先,扳機護圈的重要作用就是保護扳機不至於被異物觸發,如果護圈過大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其次,戴着太厚的手套去扣扳機,由於隔着厚厚的手套導致敏感度下降,“兩道火”、“勻壓慢扣”、“有意識擊發無意識響槍”等動作要領難以實現,將直接影響射擊效果。至於凍手的問題,戴一雙右手食指可以挑開的手套就能解決了。事實上,長年生活在寒區的獵手們,在冬天打獵時也往往直接用手指扣動扳機,難道他們的槍扳機護圈也太小?

“戰鬥着裝卻五花八門,缺乏統一制式形象,單兵裝具也沒有軍標”,這是《解放“解放軍”》中用於描述我軍單兵攜行裝具的話。固然,我軍過去的單兵攜行裝具缺乏系統設計,各自獨立,互不協調,導致我們的官兵長期以來戲稱自己是“五花大綁”,確實應該努力提高。事實上我們的相關部門這二十多年來也一直在努力中,從91式到06式,已經設計並在一定範圍內列裝了兩代新式的攜行具。儘管即使是最新式的06式戰鬥攜行具也未嘗沒有可以大加吐槽的地方,但要說我軍的戰鬥着裝土到了“缺乏統一制式”、“沒有軍標”則再一次暴露出文章作者對我軍的實際情況完全沒有概念——即使是最原始的“五花大綁”式,我軍也明確規定了每個士兵攜行的裝具種類與數量(揹包、挎包、水壺、防毒面具、手榴彈、鍬/鎬等),攜行的方式(俗稱“右戰鬥左生活”、“三緊一靠後”等),相關戰備規定甚至詳細到帶幾身衣服,幾副領花,何談“缺乏統一制式”,怎麼叫“沒有軍標”呢?

五、莫名其妙的《老兵的新裝》

“全連也才兩部電臺,那是供連長、指導員和上級保持聯絡用的。時至今日,仍然和16年前一樣,‘通信基本靠吼’。”這是《裝備》一文的最後一節——《老兵的新裝》對文章的主角王富健所在連隊的描述,“黑”得相當有殺傷力——要知道,早在抗日戰爭時,國軍的中國駐印軍系統都能做到連長有電臺了。可惜,作者又顯露出了對我軍通信裝備情況完全不瞭解的馬腳。且不說早期的861、884連排指揮機早在80年代就已經列裝全軍,90年代中後期,我軍也逐步將新型的115連排指揮機列裝部隊,甚至在21世紀初連班長電臺都開始列裝部隊。儘管這些電臺在部隊的實踐使用中仍然有不盡人意、大可改進之處,但“有沒有”跟“好不好”可是質的差別,怎麼可能連排長都沒有電臺——沒有裝備和裝備了部隊由於自己的原因不用是兩回事。文章的作者是壓根不瞭解我軍的通信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