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漢武帝曾犯跟秦始皇一樣的錯誤 爲何漢代沒亡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2.24W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87年),是西漢王朝的第6個皇帝。在位50多年,堪稱有漢一代頗具雄才大略的君主,歷史上把“秦皇漢武”並列確有道理,因爲漢武帝的所作所爲在許多方面很像秦始皇:

漢武帝曾犯跟秦始皇一樣的錯誤 爲何漢代沒亡

秦始皇遣大將蒙恬發兵30萬打匈奴,長驅匈奴700裏,漢武帝則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3次發動對匈奴大規模戰爭,基本打垮了匈奴;秦始皇廢藩置縣,立嚴刑峻法,以殘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則以“推恩令”削藩,任用酷吏抑制豪強和鎮壓反抗,動輒誅殺夷族,血流成河;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強權控制思想文化,漢武帝則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有破有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形成延續數千年的文化專制主義;秦始皇窮奢極欲,建阿房宮,築酈山墓,耗費無數,漢武帝也是荒淫享樂,勞民傷財,他在秦代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基礎上大肆擴建,佔地達300餘里,內有連綿的亭臺樓閣和人工湖泊,蓄養着大批宮女歌優,直至武帝晚年,上林苑的土木工程都沒有間斷過;秦始皇招神弄鬼,祭祀封禪,派數千童男童女出海尋長生不老之藥,漢武帝於此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建明堂,壘高壇,樹“泰一”尊神,大搞頂禮膜拜,並且靡費巨資,步秦皇后塵,多次封禪出遊,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萊真神。

爲了通神求仙,他聽信方士之言,把宮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樣,還造30丈高的銅柱仙人掌,用以蒐集甘露,和玉屑飲之,以爲可以長生不老。迷信加多疑的武帝,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和衛皇后,受誅連者數萬人。對這些荒誕胡鬧之舉,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不少隱諷性的記載。

秦朝通過多年戰爭,實現統一,接着秦始皇繼續他的大作爲,國力已是強弩之末。橫徵暴斂和繁重徭役的結果,是人民揭竿而起,秦王朝二世而亡。漢朝建立後,前幾個皇帝吸取秦朝的教訓,推行無爲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70多年的積累,到劉徹即位時,國庫豐盈,國力進入全盛,這是武帝可以大有作爲的重要條件。可是積累架不住連年征戰和肆意揮霍,過了20來年,國庫即告空虛。武帝用親信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並出賣官職爵位、允許以錢贖罪。

這樣做使吏制進一步腐敗。於是又建刺史制度,派專門對朝廷負責的刺史去巡迴監察高級官員和地方勢力,但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於武帝統治的中後期接連爆發起義,且愈演愈烈。在朝廷高層,由於皇帝依靠內臣近侍,集大權於一身,憑隨意喜怒,即對大臣或擢或殺,政治秩序已十分不正常。文帝時期,漢朝就廢除了“誹謗罪”、“妖言罪”,可到了武帝時期,這些罪名又盛行起來,甚至發展到了“腹誹罪”。大司農顏異對幣制改革有意見,不敢說,只是嘴脣動了動,就被認爲是“腹誹”(即肚子裏不滿)而處死。甚至首輔宰相因武帝一怒丟了性命的也有好幾位,這在漢代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到了武帝晚年,漢王朝上下已經怨聲載道、危機四伏。

那麼,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資治通鑑》語)的原因又在哪裏呢?很重要的一條,是他最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懸崖勒馬,調整了政策。公元前89年(武帝去世前兩年),桑弘羊等人上奏建議派士卒到西域輪臺去屯墾戍邊,對此武帝下詔說:“前有司奏欲蓋民賦三十(每口增加30錢稅收),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奏遣卒田輪臺。

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雖勝,烽其王,以遼遠乏食,道死者尚數千人,況蓋西乎!”“朕即位以來,所爲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因養馬而免徭賦),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輪臺罪己詔”。至此漢朝的統治方針發生轉變,回到了與民休息、重視發展經濟的軌道,從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樣迅速敗亡的結局。

與秦始皇至死拒絕認錯的爲政態度不同,漢武帝后來能夠“罪己”,及時轉彎,在千秋青史上留下了較好的名聲。而他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爲秦朝亡國的前車之鑑不遠。後人常把“輪臺罪己詔”說成是中國皇帝第一個正式的自我批評文件,其實執政者“罪己”的政治傳統在中國存在得還要早。《左傳·莊公十一年》記載:“禹湯罪己,其興也勃;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只是當時的歷史文獻沒有像漢代那麼豐富、詳盡地留傳下來,因此說漢武帝是第一個正式下“罪己詔”的皇帝也不算錯。

後來這個傳統一直被沿用。每當皇帝犯了禍國殃民的大錯誤,往往會下一道“罪己詔”,公開檢討,以表示與民更始。雖然,正如蘇軾所言,執政者“罪己”的目的是爲了“收人心”,但這仍不失爲是一種在政治上比較高明的做法。試想,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不管做了何等錯事,也是萬歲、萬萬歲,而臣子們則以歌功頌德、文過飾非爲邀寵進身之階,這是常態。如果君主能夠反其常態而“罪己”,說明起碼他認識到了兩點,一是無論當朝的輿論如何被掌控,百姓心中總有一杆秤;二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即便天子也須得道,考慮民意,不可過分胡來。這應當被看作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值得肯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