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野史祕聞

古代人是怎樣詮釋佩劍風氣與尚武精神的?

欄目: 野史祕聞 / 發佈於: / 人氣:2.57W

春秋至戰國,隨着各諸侯國之間兼併戰爭的日益激烈,步兵在戰爭中的分量逐步加重。劍便於攜帶,鋒刃銳利,利於步戰,逐步成爲步兵戰鬥的主要短兵器。劍除了應用於戰爭格鬥外,在社會生活中配飾功能更加凸顯。

古代人是怎樣詮釋佩劍風氣與尚武精神的?

貴族佩劍之風興盛。貴族們普遍“大冠若箕,修劍拄頤”,如屈原在《涉江》中寫道:“餘幼好此其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鋏是指劍柄,長鋏就是指長劍柄,在此引申爲長劍,陸離是指光彩絢麗,在此指佩劍的裝飾華美,由此可見貴族對佩劍的重視程度。

爲顯示地位,佩劍上的裝飾有高低之分。普通身份的人所佩的劍,其劍首、格、璏、摽四個配件普遍採用素雅的青銅製成;纏自劍柄的緱繩一般爲麻繩,次的還有用蒯草的;劍鞘一般髹黑漆且平素無紋。較高身份的人所佩的劍的配件上往往刻有花紋,有的還鑲嵌綠松石等寶石,或乾脆以黃金製作,檔次更高的劍的配飾則用美玉雕刻成型,在中國人傳統觀念裏,美玉的價值是遠遠高於可用金錢衡量的黃金的;劍柄的緱繩材質多爲絲絹織成;劍鞘上一般會繪有漂亮的紋飾。《史記》記載,平原君派人去見春申君,爲誇耀富貴,使者以玳瑁簪束髮,以珠玉裝飾劍鞘,結果沒想到春申君的上等門客居然穿的鞋子都是用珠子裝飾的。從這則事件側面可看到時人對佩劍裝飾的重視。

能夠佩劍者,不一定是侷限於貴族,在普遍尚武的社會裏,貴族佩劍之風逐步輻射到了其他階層,包括吏、士、民以及沒落貴族子弟。孔子雖然祖上是貴族,但其身世悲慘,最多隻是做過魯國的一個小官,並且時間不長。孔子生活於春秋末,西漢罷黜百家之後,孔子畫像磚、孔子行教圖後世流傳較多,據說吳道子也曾爲其畫像。在流傳至今的絕大多數版本的孔子畫像中都可以看到孔子佩帶了一柄長劍,這客觀反映了先秦時期佩劍成風的社會現實。

秦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其七年,百姓初帶劍”,“百姓”一詞最早是指有名有姓的貴族,戰國後逐漸指平民,此處可能傾向於後者,這是因爲貴族早就開始佩劍了。秦簡公六年,是以制度形式強制官吏要佩劍,而次年百姓開始佩劍,不具強制性質。平民佩劍這在西周等級森嚴的時代不可想象,也只有在禮崩樂壞之後的東周時期纔可能實現。

太史公可能也覺得百姓可以佩劍是個開天闢地的事件,所以在《史記》中專門做了記錄。筆者推測,秦國百姓佩劍既有受到上層佩劍風氣的感染,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統治者提倡佩劍的因素。秦國統治者希望通過提倡佩劍來達到培育全民的尚武精神的目的,爲從平民中補充兵源做準備。由於成年貴族男子佩劍成風,所以佩劍與加冠類似,逐漸成爲貴族成人禮的儀式之一,如《史記》載秦王成人時“己酉,王冠,帶劍。”

秦末的韓信是韓國王族的沒落遺民,那個令韓信蒙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是這樣取笑他的:“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就是說,你長得雖然高大,還喜歡佩帶刀劍,其實心裏是懦弱的。後“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幾乎到了乞討地步的韓信之所以愛好佩劍,一方面是貴族習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受其時的尚武風氣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