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文史百科

張獻忠爲何最終走上反明之路?

欄目: 文史百科 / 發佈於: / 人氣:6.82K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延安柳樹澗(在今陝西定邊東)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 年)九月初十日。明朝將戶口分爲民籍、匠籍、竈籍、軍籍,等等,張獻忠祖先世代是軍籍。到明中後期,軍隊腐敗,逃軍增多,他父親已脫離軍籍而務農。張獻忠自幼家貧,讀書不多,成年後曾在官府做捕快,後被革職,又投入軍營做邊兵。在軍營中受人欺侮而行兇,差點被判死罪,鑑於他曾立過戰功,方免一死,捱了一百軍棍,關入獄中。他出獄後,窮無所歸,於是投入了王嘉胤義軍。

張獻忠爲何最終走上反明之路?

明朝一代,陝西、山西、寧夏等省都駐有不少防北方蒙古侵擾的軍隊,稱爲邊兵,還有運輸軍用物資的驛卒。明末政治腐敗,官吏貪污成風,邊兵常無衣無食。更有甚者,明末,明廷又大量裁汰邊兵、驛卒。這些被裁汰下的邊兵、驛卒難爲生計,於是鋌而走險,拉隊伍造反。

崇禎元年(1628 年),陝西白水縣爆發了王二領導的饑民大起義。陝西連續兩年大旱,饑民吃樹皮和觀音土,官府還“嚴爲催科”,於是官逼民反。一人登高呼,衆人如潮涌,數月間陝北幾十支饑民與邊兵、驛卒的造反隊伍舉起大旗。邊兵、驛卒平時受過軍事訓練,熟悉地理交通,又有一定膽識,所以一旦起事,隊伍發展迅速,遂形成明末大起義洪流。

張獻忠相貌奇偉,藝高力大,面目微黃,聲如巨雷,在王嘉胤領導的起義軍中,自領一軍。他剽悍果勇,屢立戰功,自稱“西營八大王”。

崇禎四年(1631年)王嘉胤被殺害後,軍隊由張獻忠統率。在官府的追剿下,各路義軍“三十六營,二十萬人”分別轉入山西、河南等外線作戰。崇禎六年(1633年)首次入川作戰,攻克夔州等地。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下旬,張獻忠率軍第二次入川。他由大昌(巫山北)、大寧(巫溪)、夔州(奉節)、開縣、新寧(開江),攻保寧(閬中)和廣元未克,四月由達縣、儀隴北上返回陝西。

明末起義隊伍中另一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原是高迎祥的部將,他們都是陝北人。崇禎六年,李自成第一次入川,破夔州,攻廣元等處。崇禎九年(1636 年)七月,高迎祥犧牲,部隊由李自成率領,號“李闖王”。崇禎十年(1637年),李自成軍第二次入川,攻克龍安(平武)、劍閣、綿州、安嶽,包圍成都20餘日。殘酷的戰爭與多年的奔波,使起義隊伍十三家七十二營,有的失敗,有的分化組合,至此僅剩下李自成、張獻忠和羅汝才三支。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羅汝才搞分裂通敵,被李自成殺死。當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於煤山(景山)樹上。

崇禎十二年(1639 年),張獻忠在湖北,遭到明軍主力圍剿,多次失利,於十三年四月第三次轉戰進入四川。由巫山、大昌、太平(萬源),攻保寧、劍閣、廣元、綿州、梓潼、綿竹、什邡、安縣、德陽、金堂、簡州、資陽、榮昌、永川、瀘州等縣市,農民軍“以走致敵”,所向披靡,拖得官軍團團轉,疲憊不堪。當兵部尚書楊嗣昌帶領官軍入川時,張獻忠部隊又乘隙,“一日夜馳三百里”,飛馳出川,於崇禎十四年(1641 年)正月攻破了空虛的襄陽,

殺了襄王。楊嗣昌遭此大敗而自殺。明朝末年,官軍兩線作戰,東北抗擊清軍,西部鎮壓李自成和張獻忠,疲於應付。崇禎十四年楊嗣昌自殺後,朝廷圍剿方略徹底破產。

崇禎十六年(1643 年),張獻忠在湖北稱“西王”,攻克黃州、武昌,執楚王朱華奎沉於江。十二月,張獻忠第四次攻入四川,由湖北嶽州(岳陽)攻夔州,部隊號稱60萬人,次年春攻克夔州,六月克涪州(涪陵),六月二十日克重慶,殺瑞王朱常浩和“衣冠”、“士大夫”等“一萬餘人”。八月九日,攻克成都,而後分兵四出攻佔各府州縣。張獻忠正式建國於成都,國號大西,年號大順。

公元1644年4月末,清兵入山海關,5月初佔領北京。1645年春,清軍佔領陝西,下書招降張獻忠,遭拒絕。1646年春,張獻忠集衆將決計撤出成都北上抗清。11月27日在北上途中因遭叛徒出賣,被清軍射殺於西充鳳凰山。

Tags:反明 張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