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少數民族

回族的風俗 少數民族回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欄目: 少數民族 / 發佈於: / 人氣:2.08W

回族的風俗有哪些?全國回族有860萬人,其中新疆共有回族約73萬多人,新疆的回族也同口內的回族一樣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郊縣,回族人在居住區一般自成村落,圍清真寺而居。也有和漢族及其他民族雜居的。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

回族的風俗 少數民族回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回族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和紀念日主要有“大爾吉”(又稱“開齋”節,即肉孜節)、“小爾吉”(又稱“宰牲節”,即古爾邦節)和聖紀(祭)節。此外,尚有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蓋德爾夜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即希吉來歷)計算的。聖紀節在回曆三月十二日,爲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屆時,信教虔誠的回族羣衆和宗教人士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禮拜,“誦經贊聖”。

回族人在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居室和環境,做食品,以備節日招待客人。節日清晨,男性教民都要去清真寺會禮,婦女在家準備飯菜。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大人給小孩散錢。節日期間,要走親訪友,互相拜節祝賀。回族人民除過本民族的節日外,一般也過漢族的節日。

齋戒是回族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功課(念功、禮功、齋功、課功、朝功)之一。每年的伊斯蘭教歷9月(即萊麥丹月)爲回族的齋月。這個月中,成年的穆斯林男女,都必須齋戒。齋戒以月首見到新月爲始。齋月期間,禁止房事,穆斯林每天在日升前直至日落地平線下,禁絕一切飲食。到齋戒滿一月(30天),這天的傍晚,要“望月”,但見新月,次日即可開齋。

開齋節是伊斯教歷10月初。因伊斯蘭曆法以月亮圓、缺計算,不設閏月,調節四季。故齋月、開齋節都不固定,而按伊斯蘭曆法推算。其他節日和紀念日也如此。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土爾”的意譯,是回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之一。爲迎接開齋節,每個回族家庭都提前清掃室內外衛生,佈置房間,煎炸油香準備過節的美味佳餚。開齋節這天,男女穆斯林都要早早起牀,重新沐浴,換上節日盛裝,男人們趕赴清真寺會禮,並向老弱病殘、貧苦之人出散“乜貼”(佈施)。還有向阿訇道安、互祝、去公墓“遊墳”、請阿訇誦《古蘭經》、悼亡祈吉等活動。這一天晚輩還要挨家挨戶向長輩“拜爾代”。齋戒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堅強意志、廉潔守法的德操;而開齋節則是對齋月圓滿成功的歡樂慶賀。

上述所有這些節日都與信奉伊斯蘭教有着密切的聯繫。

回族風俗習慣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來源於宗教的風俗習慣,逐漸融爲回民族生活風俗習慣。

回族人的婚姻風俗

回族人的婚禮多選在“主麻”日(星期五聚禮日),婚儀大都在女家舉行,一般都要宴請賓客。

回族的婚姻,在新中國成立前,子女結婚一般都由父母決定,而且多近親結婚,尤其是姨表、姑表結婚的現象較爲普遍。從開始訂婚到結婚,聘禮繁多,且要給女方家長送一定數量的:“奶費錢”。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包辦、買賣婚姻,提倡自由戀愛,但形式上仍保留了舊婚姻制度的一些殘跡。青年男女雖然自由戀愛了,但仍要通過媒人提親,送上“開口禮”(糖、茶、核桃、棗各一包,稱謂四色禮)。女方留下禮品便意味着同意成親,便可擇日訂婚、送大禮、會親家(雙方家長互相邀請),最後定結婚日期(也有在送禮的同時商定結婚日期的)。

舉行婚禮時,回族人一般要請客。前來祝賀的親友都要饋贈禮品。娶親時新郎由已婚青年做“陪女婿”(伴郎),並對女家父母親戚說“賽倆目”(問安)認親。新娘則由未婚少女陪伴,由姨姨、姑姑以及兄弟姐妹送親,父母不去。成親時,要請阿訇念“尼卡”。

新娘入洞房後,除父母及直系長輩外,其餘人都可鬧新房,要新婚夫婦唱歌、對話及做一些詼諧嬉謔的遊戲。婚後第二天清早,孃家要送一盤包子,叫做“睜眼包子”給新婚夫婦,祝福婚後夫妻和睦,生活美滿。孃家人還要攜帶禮品去婆家“下堂”,新娘拜見公婆及親戚,認“大小”。三天“回門”,新婚夫婦和公婆到女方家拜謝新娘父母,隨後再由新婚夫婦倆去女方親戚家逐一認親。女方父母和親戚還要在新娘新郎臨走時贈禮祝福。

回族一般是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限制並反對回族姑娘嫁給其他民族的男子,而不反對回族男子娶其他民族的女子。離婚比較少見。回族孩子一般都要起一個教名,入學時再請長者起大名。男孩七歲行“割禮”。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人的飲食風俗

回族人的飲食以麪食爲主,有拉條子、燴麪、拌麪、蒸饃、烤餅、花捲等。肉食有牛、羊、雞、鴨、魚等。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一般都要自制油炸食品和糕點,做羊肉粉湯招待客人。回族喜歡飲茶,各家都備有茶具,來客則以蓋碗盅沏茶並加方塊糖。

回族人的風味小吃拌麪、炒麪、燴麪、羊肉泡饃、油糕、涼粉、釀皮子、黃面、粉湯、清湯牛(羊)肉面、糖酥饃、麻花、油香散子、棗糕、醬牛肉、醬牛口條、油茶等,獨具風味,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家庭日常飯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麪)、揪片子(湯麪)、臊子面(常含成哨子面)、餃子、包子、油塔子、蒸饃、香豆花捲爲主。

節日裏,一般要炸饊子、油香餅、油果子等油炸食品,還做羊肉粉湯。喜事或宴席,有的做“碗兒菜”(又叫“九碗三行子”,共九大碗蒸菜),有的做五盤(兩大盤紅燒牛(羊)肉,兩大盤炒肉菜,一盤涼菜),有的做粉湯,有的則上大菜。回族人喜食蔬菜,冬季幾乎家家醃製酸辣白菜、鹹菜和醬醋泡菜,也喜歡抓飯、胡爾燉(牛羊肉燒土豆)和烤饢,還喜歡食糕點、喝茶。

回族人的衣飾風俗

回族在衣飾方面既有和漢族相同的一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們崇尚白色,服飾的顏色多以白、黑、綠爲主。

我們常常看到回族男子喜愛戴一種白色無檐圓帽,這已經成爲當今回族的重要標誌。這種白色無檐圓帽,亦稱“號帽”、“禮拜帽”、“回回帽”,是回族民間的傳統男帽,流行於全國各回族聚居地區。無檐小圓帽,有白色、黑色兩種,以白色爲多。帽前正中,有的用金黃色繡花線,刺繡着經文(阿拉伯文)“真主至大”或“清真言”,帽子周圍刺繡花紋。白色回回帽多用棉布製作,有的則用白線綰成,春、夏季戴用。帽頂也可是綠、黑或藍等色、黑色和棕色回回帽多用呢絨製作,有的亦用毛線綰成,秋冬季戴用。戴時,有的還在帽下襯一個小白帽,用作吸汗;而有的戴一有檐帽,並故意將下面的白帽戴歪,一邊露在外面,顯得特別風趣、灑脫。

回族男子戴回回帽最初與伊斯蘭教有關。因爲回族在禮拜叩頭時,前額與鼻尖必須着地,爲了方便,就戴上了無檐圓頂帽。因爲穆罕默德曾對教民說:“你們穿白色衣服,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這種生活習俗,世世代代沉澱於民族審美意識中,形成了回族崇尚白色的民族心理,白色被視爲最潔淨、最純真、最清白的美色,因而聖潔的回回帽就被回族男子所珍愛。

回族人傳統的衣飾,年長者多穿黑色或灰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襯衣,青色和棕色坎肩,老年人爲了做禮拜方便喜穿“麥賽海襪”,亦稱“摸靴”。過去男性老人多穿一種對襟、封領的長袍,叫做“準白”。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圓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或棕色坎肩。女裝上窄下寬而長,中青年婦女喜穿色彩鮮豔的服裝,並戴耳環、戒指、手鐲、項鍊等金銀首飾。老年婦女多着青色服裝,布料多爲平絨和條絨,白襪子,平絨或條絨布鞋,扎腿,蒙白色蓋頭。青年婦女喜穿大襟繡花外衣、繡花胸兜、扎繡花圍裙。喜戴首飾,多戴耳環、髮卡。已婚婦女一般要盤發,蒙黑色蓋頭或戴白布深檐圓帽。新中國成立後,回族人的服飾有很大改變,中青年人的服飾同漢族人相似,唯老年人和一些農村婦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飾的某些傳統特點。

50年代後,新疆回族人的服飾變化很大,特別是男女青年穿時裝者居多,但老年人和一些農村婦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飾的某些傳統特點。

回族人的禁忌風俗

按照《古蘭經》的規定回族是禁食豬肉的。其實這僅僅是回族最嚴格的飲食禁忌之一。回族飲食禁忌比較嚴格。一般都嚴守伊斯蘭教的戒律規定。禁食豬、狗、驢、馬、騾和一切兇禽猛獸的肉,忌食動物的血和自死的、未流血的以及未按宗教習慣宰殺的牲畜。其中除魚以外,還禁食未經伊斯蘭教徒宰殺而死亡的畜禽和各種獸禽的血。此外,對暴目的、巨齒的、吃生肉的、同類相食的禽獸,也在禁食之列。在吃蒸饃、烤餅和饢時,忌囫圇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忌酒,並忌別人在自己家裏喝酒,煙也是忌吸的。

回族的這些禁忌習俗,一方面是嚴格遵守宗教信仰規定形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回族飲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伊斯蘭聖典《古蘭經》先後四次反覆強調:“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古蘭經》把飲酒與賭博、拜像、求籤並列爲四大“穢行”,要人們對其遠離。穆罕默德說過:“凡是醉人的都是禁止的。”因此,回族人民的飲食風俗,與聖典《古蘭經》的規定始終保持了一致,並嚴格遵而行之。回族人民認爲,飲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潔者,有不潔者。他們遵從《古蘭經》的規定,並經過長年累月的沿襲與發展,養成了有選擇地享受“佳美食物”,遠離並嚴禁吃用“污穢食物”的習慣。實踐證明,他們的飲食禁忌習慣,除了宗教信仰的意義外,許多方面都非常符合飲食衛生與科學發展的要求。

回族人的其它風俗習慣

回族青年見了老人要問好、不許對長輩惡聲浪氣;宴請安,言談要和藹,不允席上,老人坐上方,老人先動筷;行路,讓老人走在前面。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請阿訇起一經名,長大讀書時再起大名(也叫學名)。男孩七歲要行割禮,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酷愛養花。無論城市或農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種有花卉,室內也多養盆花。回族非常講究衛生,室內外注意保持清潔。

回族人民熱情好客,禮貌待人,尊老愛幼。親戚朋友及相識的人見面都要道安問好,家裏來了客人都熱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