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日本明治維新是如何拉開了與中國的差距?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6.48K

[導讀]“明治維新”後,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了近代化。

日本明治維新是如何拉開了與中國的差距?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尤注意於求富,繁殖物產、保護本國物產爲先務,觀其學校,分門別類,亦駸駸乎有富強之勢。

——黃遵憲

19世紀70至90年代,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由此,西方強國以先驅者姿態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爭奪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國淪爲被獵取、被宰割的對象。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經過維新改革,很快拔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走向強盛……

激變中的紛紜世界

18世紀60年代,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代。正是從這一時期,以英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先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封建主義的城堡開始土崩瓦解,人類文明邁入新紀元。

不列顛的蒸汽機加速了整個世界的運轉,英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歷經七八十年時間後,到了19世紀30--40年代,法、美、德等國相繼完成了自身的技術革命。

這些最先以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國家,開始了以強國角色在世界大舞臺上的表演。對於原料來源和產品銷售市場的需求,使他們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世界版圖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給尚處在封建時代末期的落後國家和地區帶來深重災難。

又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史的車輪即將駛入20世紀。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几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俄等已經漸次由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社會主義先驅列寧曾就兩個時期的資本主義做出過這樣的分析:

自由競爭佔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的特徵是商品輸出。壟斷佔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的特徵是資本輸出。

明治天皇

這一變化體現在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掠奪方式上,就是資本輸出取代了商品輸出並佔據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爲,向落後的國家與地區輸出“剩餘”資本並直接利用當地廉價的原料、勞動力,進行生產,以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同樣是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國家,因爲工業革命的程度不同,進而導致各自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他們在殖民地的爭奪上異常激烈。

資本主義國家的後起之秀美國、德國工業水平迅速發展,很快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但資本主義世界的基本格局尚未被打破。這些新老列強一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了19世紀末期,美洲和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他們攫取的目光轉向了亞洲。

在遠東太平洋地區,朝鮮和中國成爲列強爭奪的獵物。

在對中國進行的爭奪戰中,來自歐洲的兩個列強,英國和俄國的矛盾衝突最爲激烈。

19世紀的最後10年裏,英國佔據了列強侵華集團的頭把交椅。通過《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不但控制了中國近70%的對外貿易,而且割佔了香港,並將長江流域作爲其勢力範圍,妄圖進一步獨佔中國。

作爲中國北方鄰邦的沙俄,也通過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勘界協議等手段強佔了中國西北和東北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通過移民、修鐵路等手段擴展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又將觸角伸向朝鮮。

在英俄爭霸中國的過程中,其他列強也力爭爲本國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法國佔領越南後,企圖以越南爲跳板,進佔中國領土。

早在咸豐年間,法國就出兵侵佔了中國南方鄰邦越南的南部地區。同治元年(1862)又強迫越南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西貢條約》,割佔了南圻。膨脹的野心沒有令法國得到滿足,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計劃侵佔越南北部的河內地區。

光緒六年(1880),剛剛上任的法國內閣總理茹費理派兵增援越南法軍。到光緒八年(1882),法軍攻陷了河內,再往前就是紅河,而對岸就是中國的雲南,法國的野心暴露無遺。

資本主義新貴德國也不甘寂寞,將國內生產的武器大量銷往中國,同時也想方設法擴大對華貿易。當英、法、俄等國爲在華利益爭執不休的時候,德國趁火打劫,企圖進佔廈門,欲將其作爲戰略基地。

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後來居上。在其他列強獲得大量在華利益時,美國通過“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坐收漁利,佔得了屬於本國的在華勢力。

就在西方衆列強瘋狂搶佔在華利益時,他們的一個強勁對手正在中國的東方崛起,那就是——日本。

明治維新

名茶上喜選,

只消喝四碗。

驚醒太平夢,

徹夜不能眠。

在這首日本民間歌謠中,首句的“上喜選”與日文中的“蒸汽船”剛好諧音。描述的是咸豐三年(1853)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裏(1794—1858)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上下驚慌失措的情景。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威,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死死關上。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國民沒有信仰自由。

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統治者們卻仍在加大盤剝和壓榨。隨着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更爲深重的民族危機。

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衆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在當時所發生的抗議和反對運動中,有一些暴動竟有4000農民參與,而且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形勢。在武士裏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運動” 。

倒幕運動

很快,“倒幕”陣營就壯大起來,不僅有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小市民、中下層武士,也包括力主發展實業的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派。

同治六年十月十三(1867年11月8日),與幕府將軍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下旨組織倒幕軍,討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1838-1913)。

十月十四日(11月9日),德川慶喜假稱還政於天皇,卻在大阪並着手組織兵力,圖謀反叛。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九(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頒佈了“王政復古大號令”的諭令,表示准許德川將軍的辭退。當晚,天皇即主持召開了由“倒幕派”的皇族公卿,大臣和武士列席的御前會議。會上宣佈:廢除幕府,責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交出領地以及財產;重新賦予天皇以權威,親主朝政;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正月九年級(1月27日),倒幕軍連戰連捷,最終在京都附近的大戰中擊敗了3倍於己的幕府軍隊,德川慶喜逃往江戶。倒幕軍繼續高歌猛進,攻陷幕府殘餘在北海道的最後據點,取得了內戰的最終勝利。以明治天皇爲首日本新政府成立了。

重主朝政的明治天皇,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決心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

爲消滅國內的封建割據勢力,他採取“奉還版籍”政策,廢藩設縣,將全國劃爲3個府72個縣,終於建立起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還廢除舊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所謂公卿諸侯之類的貴族改稱“華族”,將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爲“士族”,大膽廢除了封建俸祿。

此外,他頒佈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全國改革軍警制度,建立新式軍隊,創辦軍工產業;學習西方文明,引進西方科技與管理;發展現代教育,培養現代人才,整體提高國民素質。

這些重大變革,在日本迅速推開,收效驚人。

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開始實行新的兵役制度,在全國徵召義務兵,同時改革農業稅,統一貨幣。

在國民“萬事決於公論”的呼籲下,明治天皇決定於光緒十一年(1885)實行立憲,建立了內閣制度,並於光緒十五年(1889)正式頒佈憲法,次年召開了首屆國會。

政治改革日新月異,以軍事工業,交通運輸業爲代表的經濟變革籌劃也迅速變爲現實。繼同治十一年(1872)建成第一條鐵路後,又於光緒八年(1882)成立新式銀行,西方的科學技術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基本鋪平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預定的改革目標,成爲中國周邊迅速崛起的強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清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中老國新變化,其進程快得如隨風轉輪,結果是東方人贏得如西方人,感慨的在其《日本雜事詩》中吟詠道:

玉牆舊國紀維新,萬法隨風倏轉輪。

杼軸雖空衣服粲,東人贏得似西人。

就連日本反對維新的保守派、漢詩詩人大沼枕山,在其《春恨》詩中通過對幕府時期的懷念,也反映出明治維新的景象。

明治維新後完全西化的日本街道

化政極盛日,才俊各馳聲。

果然文章貴,奎光太照明。

上下財足用,交際心存誠。

宇內如圓月,十分善持盈。

耳只聽歌聲,目不見甲兵。

餘澤及花木,各墅爭春榮。

人非城郭是,我亦老丁令。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了近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迅速成長爲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

此時,一海之隔的中國卻依然墨守成規,保守積習,妄自尊大。中日兩國自此開始了勢若冰炭,互相攻訐的文明衝突。

用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話說“我國則輕視中國爲頑固愚昧的老大之邦,中國則譏諷我國爲輕浮躁進妄自模擬歐洲文明皮毛的一個蕞爾島夷。 ”

走向擴張

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向擴張之路。

資本主義的最初發展,其規律如出一轍:當本國的市場與原料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時,就會將眼睛轉向國外。通過積極開拓殖民地,作爲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產品銷售市場、資本輸出市場,進而推動國家的壯大。各資本主義國家概莫能外。

正如馬克思中所說: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一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裏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

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也是如此。爲了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日本急迫地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加之特有軍國主義陰魂作祟,促使其逐步走上了使用武力,依靠戰爭來推行對外擴張危險之路。

中國在這時被日本盯牢。被西方堅船利炮和近代科技衝擊得茫然懵懂的中國竟沒發現,自己身邊那個一向恭順的鄰人已經完全撕掉了溫情的面紗,開始虎視眈眈,貪婪地認爲“一方面像中國人繼承着過大的祖先遺產,且不能爲世界各國充分利用其資源,而暴棄了天物;另一方面日本苦於人口過剩而發生國民生存權的問題,卻要瞪着眼睛袖手旁觀鄰國人民繼承着過大的祖產,此乃至不合理之事” 。

於是,強盜蠢蠢欲動了。

簡論:

中日兩國國文化同源,地緣相鄰,往還歷史悠久。在被動遭遇世界時,面對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文明強盜。兩國國人幾乎都是帶着茫然與困惑來面對堅船利炮與不平等條約。然而,痛定思痛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卻從閉關鎖國的落後境遇中覺醒過來,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改革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制度;廢除與西方各國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爲殖民地的危機。經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明治維新”政治革命,終於走向強盛。而中國,無論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都走進了死衚衕。在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掠奪中,百孔千瘡,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強陣容中的日本,驟然揮來屠刀,回手給原本同樣命運的中國以致命一擊。中國近代最悲慘的命運悲劇,由這隻“披着文明的外衣,實際是長着野蠻筋骨的怪獸”的黑手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