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大意失荊州的歷史懸疑 並非只有關羽對東吳大意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2.95W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關羽爲前將軍,並賜給他符節和斧鉞。在荊州的關羽率領軍隊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大將於禁協助曹仁,結果曹軍大敗,于禁戰敗投降,將軍龐德投降。正當關羽名聲大振,曹魏政權朝廷震動,荊州形勢對蜀漢有利的時候,孫權偷襲了關羽的後方,全部俘虜了關羽及其將士的妻子兒女,關羽軍隊的兵士潰散。孫權的軍隊攔擊退回來的關羽,在臨沮殺了關羽和他的兒子。劉備的蜀漢政權失去了荊州。

大意失荊州的歷史懸疑 並非只有關羽對東吳大意

有一種說法,關羽根本想不到孫權在背後偷襲,因爲他認爲孫權不敢這樣做。理由是《典略》有一種說法:關羽圍攻樊城,孫權派使者請求出兵相助。他讓使者慢一點走,而讓使者的隨從先去關羽那裏表達這個意思。關羽非常生氣,嫌棄他們來的太慢,正好自己俘虜了曹魏大將於禁,於是大罵:貉子竟敢這樣!假如我攻克了樊城,就不能滅了你嗎!孫權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反而寫信給關羽道歉,承諾親自率兵前去助戰,這讓關羽更加不把孫權放在眼裏。所以有人說,關羽不是大意失荊州,而是託大失荊州。

那麼,“大意失荊州”這個命題成立嗎?

先來看看事情的大致經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關羽率軍攻打荊州北部的樊城。樊城的守軍主將是曹仁,曹操又派出大將於禁率領七軍前來援救。到了八月,漢水暴漲,水高五至六丈,于禁所率領的七軍全部被水淹沒。關羽乘機率領水軍攻擊于禁和龐德,最終於禁投降,龐德不降被殺。

這時候,樑縣、郟縣、陸渾縣的地方勢力接受了關羽的印信和號令,作爲他的分支部隊,關羽一時威名大振,中原震動。曹操認爲許都離關羽軍太近,打算遷都,以便暫避關羽鋒芒。而司馬懿和蔣濟卻認爲:于禁等人戰敗,是因爲大水淹沒,並不是攻戰失利,這對於國家大計並沒有構成大的損害。(也就是說,只要大水這個條件不存在了,戰場的形勢還是可以好轉的。)劉備和孫權,表面看起來關係密切,而實際上卻很疏遠。假如關羽得志,一定不是孫權所願意看到的。如果這時候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許諾將江南地區封給孫權,樊城的圍困就會解除。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

當初,孫權曾經派出使者,爲自己的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拒絕了婚事,還辱罵了使者,孫權非常憤怒。當曹操再派徐晃增援固守在樊城內的曹仁,關羽一時不能攻克樊城的時候,孫權寫信給曹操,請求出兵攻擊關羽後方,爲朝廷出力,並要求曹操予以保密。曹操同意了孫權的請求,但將孫權攻擊關羽的消息散佈出去,樊城內的曹仁就更加堅決地守城。

南郡太守糜芳、將軍符士仁供應軍資不力,關羽曾經說過:“等我回來的時候再治你們的罪。”兩人心中始終恐懼不安,在孫權的引誘下,背叛了關羽。樊城這邊,曹操不斷地增兵,徐晃也打破了關羽圍困樊城的包圍圈,樊城內外恢復了聯繫。關羽見南郡已失去,只好從樊城撤兵。然而,由於退歸襄陽的路不通,關羽只好向臨沮方向撤退。

呂蒙的大軍佔領了江陵,把關羽及其衆將的妻子兒女全部俘獲。呂蒙對關羽軍隊的家眷給予了優厚的待遇,這些消息傳到關羽軍中以後,兵士無心再戰,陸續逃散。關羽自知孤立窮困,向西退守麥城。孫權命令朱然和潘璋切斷了關羽的一切去路,關羽最終被擒獲後被東吳所殺。至此,蜀漢丟失了荊州。

現在的問題是,關羽是認爲東吳軍隊來了他也不怕,還是認爲東吳人不會和他動手?也就是說,關羽是託大還是大意?

《三國志·呂蒙傳》有這樣一段話,關羽進攻樊城,呂蒙向孫權上書說:“關羽征討樊城,卻留下很多軍隊防守,一定是害怕我從後面進攻他。”於是,呂蒙以自己經常患病這個理由,要求孫權讓他回建業去治病,這樣就會麻痹關羽。關羽知道了這個消息,就會撤走防守東吳的軍隊,然後調往襄陽。孫權同意了呂蒙的計策,公開發布了一道命令,調呂蒙回去,讓陸遜到陸口來代替呂蒙任前線主將。

陸遜來到後,就給關羽寫信,祝賀他擒獲了于禁,然後告誡關羽防止曹操增兵。還說自己是一介書生,來當這個前線主將深感力不從心。但是能夠和關羽爲鄰則非常高興。並且說,自己的這些建議即便是不符合關羽的謀略,也是可以看出他的嚮往之情,並希望得到關羽的關注。關羽看了陸遜的信,覺得有“謙恭、願意盡忠和託付自己前程的意思,於是就放了心,不再懷疑東吳會有異動”,於是逐漸撤出防守軍隊趕到樊城。

這充分說明,關羽在發起襄樊戰役時,對東吳是有所警惕的。只是在東吳換帥後,新來的這個主將陸遜又是那麼的謙恭,這才讓關羽放鬆了警惕,認爲東吳沒有意思背後攻擊他,所以才把防守的重兵調走。也就是說,關羽敗在大意,並不是不把東吳放在眼裏。

還有一點就是關羽不和孫權聯姻的問題。實際上這件事比較複雜,可能真的有關羽看不起孫權的意思,也有另一種情況,關羽認爲孫權這是不懷好意。畢竟,這時天下的鼎足之勢已經大致形成,孫權不通過劉備而提出和關羽聯姻,會不會讓關羽感到有其他意圖?

說起來,不僅僅是關羽這方面“大意失荊州”,丟失荊州也有劉備、諸葛亮的責任,是他們也大意了。

襄樊戰役打響,魏、吳兩國上下都在圍繞這一戰役認真應對。

魏國方面,當關羽勢頭正猛的時候,曹操打算遷都以便暫避風頭。司馬懿等人卻認爲可以藉助東吳的力量牽制關羽,事後證明這一建議至關重要,否則,即便是魏國不用遷都,這仗也會變成長久的消耗戰。曹操進攻漢中時,曾經留下徐晃的軍隊駐紮宛城以便策應曹仁,于禁失利,徐晃馬上向前推進,很快和曹仁形成了樊城內外呼應之勢。孫權請求攻擊關羽,但要求魏國方面保密,董昭建議接受孫權的請求,答應保密,但要把消息泄露,曹操馬上同意實施。曹操打算親征樊城,桓階諫阻,曹操認爲他說的有道理,於是只增兵不親征。關羽樊城撤軍,議郎趙儼建議曹仁不要追擊,以便留下關羽牽制東吳軍隊。果然,曹操的命令很快到了,正是不要曹仁追擊。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曹魏方面全國上下都在密切注視着樊城,國家機器都在圍繞着樊城戰役運轉。

東吳方面,關羽進攻樊城時故意臨陣換主將,新換來的主將又故意示弱,這讓關羽放鬆了警惕。孫權準備進攻,本來是要奪取荊州沿江各郡,但卻給曹操寫信,說是“爲朝廷出力”,實際上就是要暫時和曹魏結盟,以便避免兩方面受敵。軍隊行動後,孫權讓呂蒙進攻江陵,得手後讓陸遜進攻宜都,切斷荊州和益州的聯繫,真正體現的是一盤大棋。

反觀劉備的蜀漢國,關羽進攻樊城,這麼大一件事情,成都方面竟然沒有一點兒聲響。好像關羽在荊州打仗是他自己的事情,並不幹劉備、諸葛亮什麼事似的。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在於,劉備在漢中打敗了曹軍,他在忙着幹一件事情——稱王!都是在這年的秋天,“羣下上先主爲漢中王”,劉備在沔陽設立壇場,陳兵列衆,給自己加“王冠”吶!可能在劉備看來,曹操在漢中新敗,短時間內不會再有大的軍事行動,即便是關羽攻擊樊城不克,撤兵後曹操也不會繼續打下去。更爲關鍵的是,劉備和諸葛亮太過相信孫、劉聯盟,他們認爲東吳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他劉備的蜀漢。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是不會趁火打劫偷襲關羽的。他們的大意在於,沒有真正認識到,國家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假如關羽打下樊城,鞏固了襄陽,完全據有了荊州的江北地區,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曹魏,對東吳的威脅要比曹魏更大。因爲對於東吳來說,蜀漢政權在荊州的存在,始終都會是東吳政權的災難。所以,對於孫權來說,當曹操要來聯合他時,他是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正是有了這種戰略上的判斷失誤,讓劉備的蜀漢上下都產生了“大意”,這纔不顧荊州的戰事,而去忙着稱王。劉備稱王,大家都跟着“升官”,就是在這樣一種大意狀態下,大家都在忙着“慶賀”,荊州丟失了。

還有人說,劉備是害怕關羽尾大不掉,有意識坐觀樊城戰役成敗。實際情況應該不會是這樣。關羽這人雖然高傲一些,但對於劉備還是忠心的。這番忠心是經過考驗的,自古至今對這個問題看法基本一致,否則也不會把他看成是忠義的化身。另外他對諸葛亮還是比較服氣和尊重的,也不存在相互排擠問題。假如說關羽會有異志,這隻能是揣測,因爲這既沒有跡象,也沒有條件。沒有跡象,就是關羽沒有弄一個自己的小圈圈;沒有條件,就是荊州已經不是劉表時候的荊州。劉表時期,天下諸侯還很多,劉表的地盤還相對比較大,而關羽這時候不過是三個郡,而天下卻只有三家!一個有異志的人,應該要的是益州,而不是已經很小的荊州。而對於劉備的蜀漢政權就來說,沒有了荊州,它馬上就會成爲偏居一隅的小國,這種危害,要比將來難說的事情要現實得多。

總起來說,無論是關羽還是劉備諸葛亮,都對東吳判斷上嚴重失誤,正是這種“大意”,最終丟失了荊州。所以,“大意失荊州”能夠在一千多年來被人們認可,是有着事實依據和存在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