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明清小冰期究竟有多冷?海南降雪至少17次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2.75W

廣州下過雪。這在羊城人民嚴陣以待據說在本週末到來的創紀錄低溫天氣的情況下,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微信上有關這方面的歷史普及文章,早已刷屏無數。不過至於這次會不會下雪,氣象臺的說法是:不會!

明清小冰期究竟有多冷?海南降雪至少17次

除了廣州之外,廣東歷史上下雪的次數也很多。在沒有現代取暖設備,也沒有天氣預報的古代,父老鄉親們在對抗突如其來的猛烈寒潮方面費盡心力。而在近世給廣東帶來最多寒冷襲擾的,就是明清兩代長達400年的小冰期。

明代冷凍災害72次海南降雪至少17次

我們先來看看廣東各地下雪的情況。

宋代後期,廣東始現凍災記錄。廣東最早的冷凍災害記載是1245年,番禺縣(今番禺區)“十二月臘初,廣州大雪三日,積盈尺餘,炎方所未有也”。同年,南海縣(今南海區)、佛岡縣皆有數尺之厚的降雪。不過,關於廣東地區宋代的冷凍災害文獻記錄目前所知僅此3條。在1488年~1893年這405年裏,也就是明末到清初廣東有一個“小冰期”,在這期間內頻繁降雪。這次小冰期引發了多種冷凍災害,對農業耕作制度、作物佈局,甚至是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93 年特大寒潮之後,廣東開始逐漸進入“現代暖期”,珠江三角洲地區近百年來已無降雪記載。

明清小冰期究竟有多冷?明代共記載冷凍災害72次,清朝則有277次。當時廣東境內,北部、西部、東部、中部和南部皆出現了冷凍災害性天氣。南海縣、大埔縣、惠來縣、興寧縣、揭陽縣、龍川縣等地更是發生了多次冷凍災害。這一時期廣東的雪線甚至抵達了海南島的北部沿海地帶,這裏的氣溫居然曾經降到零度以下。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 海南瓊山冬大寒,六畜凍死;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海南萬寧冬隕霜——對於無數從北方趕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鳥”們來說,這應該很難想象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245~1924年間,廣東地區的冷凍災害主要由降雪造成,雨雪和霜凍天氣次之。可見下雪對於廣東來說,並不罕見。這一小冰期的降雪,有直接記載的,廣州至少有11次,雷州半島至少有10次,海南島至少有17次——海南島比廣州還要多!

史上抗寒招數:薰煙法、培土法、包裹法

當然,對於過慣了溫暖生活的廣東人來說,在歷史上的那些下雪天,常常代價慘重。於是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土辦法。比如薰煙法,也即燃燒柴草、秸稈、枯枝、落葉、幹糞塊等發煙物,釋放煙幕,減弱地面有效輻射,提高氣溫。這個辦法最早見於北魏《齊民要術》。又如培土法,即在冷凍天氣來臨之前,培土壅根,使土壤疏鬆,土溫提升,並起到保護根部的作用。培土法多用於果樹防寒,如韓彥直的柑橘專著《桔錄》中記載:“冬月以河泥雍其根”。

包裹法對於現代的城市人來說也並不陌生。這種方法多用於樹木越冬防寒,仍廣泛地應用於現代園林樹木管理中,但費時耗工,效率較低。清代張宗法在《三農紀》中寫道:橄欖“但性畏寒,宜於冬時以茸草縛梗”;龍眼“其樹畏冬,須蔽茸其上,草縛其梗,粗大如股方妥”,這都是對廣東非常實用的經驗之談。

人工的防禦畢竟只能擋一時之急,大氣候的變化凡人無可逆轉。明清小冰期使荔枝、椰子、檳榔等的分佈北界逐漸南移。福建、廣西的很多地方是在這一時期之後不再適合種植荔枝了。

雲南昆明地區小冰期後,大象的羣棲地逐步退到了西雙版納。在海南島瓊海,通過植物遺存信息可以得知,紅樹林在1486年左右達到生長的高峯,之後逐漸減少,說明天氣變冷了。而需要溫暖氣候滋養的珊瑚礁,生長也受到了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