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北宋呂蒙正《時運賦》是否是自己撰寫的?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2.8W

有人說,一部宋史,北宋出名相,南宋多武將。

北宋呂蒙正《時運賦》是否是自己撰寫的?

北宋名相之中,我最欣賞之人,便是呂蒙正。宋史有《呂蒙正傳》。不過,宋史的記載是相當簡單的,記了幾件事,餘下便是履歷性質了。

呂蒙正(公元946年-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端拱元年(988年),李昉罷相,呂蒙正爲相。其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亦不強力推行。他曾與“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同在相位,關係融洽。呂蒙正曾兩次罷相,又三次爲相,“三起三落”。呂蒙正病逝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諡文穆,贈中書令。

相比之下,呂蒙正在野史筆記、或者元雜劇裏的形象,則豐滿多了。呂蒙正才華橫溢、擅詩賦。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時運賦》(亦稱《破窯賦》、《勸世文》等等)。據說,這篇東西是呂蒙正給太子(即後來的宋真宗)當老師的時候寫的。它的第一讀者,應該就是宋真宗。但是,這個宋真宗,其執政能力和癡迷神教之爲,顯然不是《時運賦》教出來的學生哦?

《時運賦》全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雞翼大,飛不及鳥。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厄困於陳邦;

武略超羣,太公垂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實非兇惡之徒;

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

堯舜明聖,卻生不肖之兒;

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爲縣吏;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

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

楚霸英雄,敗於烏江自刎;

漢王柔弱,竟有萬里江山。

晏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齊名相;

諸葛力無縛雞,出作蜀漢軍師。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

馮夷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宮娥,運退反爲妓女;

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波浪不靜;

人不得時,限運不通。

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衣服雖破,常有禮儀之容;

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

心若不欺,必有揚眉之日。

初貧君子,天然骨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福祿豈能強求,富貴誰人不欲。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

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

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

非我不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今居朝堂極品,位列三公。

鞠躬於一人之下,列職於萬人之上。

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

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俸侍;

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

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

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嗚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

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這篇文章,暢快淋漓,富有哲理。讀罷,不得不佩服呂蒙正的才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篇文章,以其名氣之大,宋史卻無記載。是編撰者們疏漏了?而且,它竟然還有幾個版本,文中之辭句,也有差異。小的時候,讀《古文觀止》,收入的名篇之中,居然沒有這篇文章。《古文觀止》收錄的名篇,截止明代。按時間算,它也應該列入的。這是因爲它是詩賦的原因?是體例的不同?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因此,我有一點點懷疑了。這篇東西,是不是呂蒙正先生的作品呢?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名句。不過,查了辭典等等工具書,基本是兩種解釋。一是說出自元代的無名氏,另一個說法是出自宋代的無名氏作品,叫《張協狀元·勝花氣死》,至於元無名氏的出處,則列入了“示例”。這個示例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廝恰纔無病。怎生下在牢裏便有病?張千,你再去看來。”工具書的解釋,爲什麼視呂蒙正而不見呢?呂蒙正是北宋名人,時間在前,出處倘若夠不上格,示例也應該用上啊?爲什麼不用呢?是辭典作者的故意疏漏?

依我看法,呂蒙正雖說是真實的重要歷史人物,但是他在民間的傳說太多了。後人過多的“整合”,估計是導致其名篇失真的重要原因。其中,元朝著名的元雜劇作者王實甫先生便有《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亦稱《破窯記》)最爲出名,該劇描寫了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後人又根據此劇改編成《綵樓記》,川劇、湘劇、潮劇等地方劇種,都有經典版本。裏面的故事,大都沒有什麼依據。也有些東西,是前人的故事,被嫁接到呂蒙正先生身上了。比如,呂蒙正暫住破窯,每日去白馬寺趕齋充飢,寺僧遵人所囑,將飯前撞鐘改爲飯後撞鐘,讓呂不得食。呂蒙正受此屈辱,仍發奮讀書,終於狀元及第。這個著名的“飯後鐘”的故事,顯然出自唐朝詩人王播的故事。王播還留有詩作:

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得碧紗籠。

如此“嫁接”,呂蒙正的形象是豐滿了。然而,作爲歷史人物,有關他的考據之事,也就增加了難度係數。一不小心,人們就會誤入歧途。這些事情,或許也是傍證。他的作品,是不是也因後人的諸多加工,而變得經久耐讀了呢?

當然,呂蒙正的故事,比較確定的史實也是有的。比如,宋史《呂蒙正傳》記載的幾件事,讓人印象深刻。“不計人之過”,就是一例。這都是其做人做事的智慧。呂蒙正初入朝時,曾有官員指着他說:“這小子也配議政嗎?”呂蒙正有肚量,裝着沒聽見。旁邊有人抱不平,想問那個指責者的姓名,呂蒙正立即制止,他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一生就忘不掉了,還不如不知道的好。”同樣是史書記載的事,也有人進一步發揮了。比如,說他機智拒賄。當時,有一個官員,收藏一古鏡,據說能照兩百里。他想將鏡子送給呂蒙正。呂蒙正笑拒,他說:“我的臉只不過碟子般大,哪裏用得着能照見兩百里的鏡子?”這件事,宋史《呂蒙正傳》有記載。後來,也有人據此說了另一件事。說他也曾拒絕別人送的古硯。獻硯者當場打開硯臺,說是呵上一口氣,硯臺便溼潤可以研墨了。呂蒙正不屑一顧,他說:“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擔水,也只不過值幾文錢罷了。”這段故事,雖然與拒古鏡之賄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不是真的。

呂蒙正的故事,流傳千年。他的醒世價值,在於勵志。人情冷暖,本是正常的事情。唯有發奮圖強,才能把握人生命運的起起落落。至於這個《勸世文》,是不是他寫的,已經不重要了。

民間有呂蒙正《祭竈詩》一首,流傳甚廣。

一碗清湯詩一篇,

竈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亂世文章不值錢。

呵呵,亂世也好,盛世也罷,文章值不值錢,竈王爺和玉皇大帝也是定不了的。關鍵是其能否存世、且衆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