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北伐戰爭的戰略方針和直接打擊的目標是什麼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1.58W

北伐戰爭直接打擊的目標和戰略方針是什麼?非常明顯,直接打擊的目標當然是當時的三個大軍閥:盤踞兩湖,河南京漢鐵路沿線的直係軍閥吳佩孚;接着就是直系劃分出來的“五省聯軍”的孫傳芳,這兩個人都是對外號稱兵力二十萬的人。最後一個就是東北奉系大軍閥張作霖,這個據說兵力有三十多萬。

北伐戰爭的戰略方針和直接打擊的目標是什麼

北伐軍討論出來的方針很簡單,由南向北打。當然這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就決定的,經過情報分析,在兩湖的吳佩孚其實是三者之中相對比較弱的。再加上三個大軍閥其實內部也不是那麼團結,就抓住這一點,北伐軍開始根據方針進攻。

“北伐戰爭直接打擊的目標和戰略方針是什麼”這個問題首先攻擊的是吳佩孚的主力。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湖南人民也早就煩吳佩孚了,他們正在進行反吳佩孚的運動。北伐軍首先派遣第四、第七小隊進入到湖南。成功之後,再把大部隊引進去。逼得吳佩孚一路退守都武漢。而在這個時候,另外兩個大軍閥看到吳佩孚的形勢不妙,再也沒有辦法保持中立,但是兩大軍閥還要保留自己的實力,所以他們會幫助吳佩孚一下,但不會盡全力。因此北伐軍在對付吳佩孚時並沒有損失太多。

在吳佩孚的兵力瀕臨崩潰的時候,孫傳芳有預感下一個就是自己,他連忙排兵佈陣。但是在北伐軍集中兵力的強勢猛攻之下,可謂是節節敗退。最後孫傳芳向張作霖求救,北伐軍也迎來了最後與張作霖的戰鬥。以上就是“北伐戰爭直接打擊的目標和戰略方針是什麼”的答案。

北伐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北伐戰爭是國共雙方合作,由蔣介石領導的一次統一戰爭,也是國共第一次合租的標誌性事件,那麼北伐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呢?

北伐戰爭的意義總的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是沉重打擊了軍閥勢力。北伐戰爭的目的就是反抗軍閥勢力的統治,而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北伐戰爭就重創了軍閥,粉碎了軍閥的統治地誒日,也奠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道路。北伐戰爭的第二個意義就是加深了革命認識。北伐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共產黨卻陷入了被國民黨拋棄、屠殺的境地,也是這樣的處境使得共產黨深刻的認識到了革命的重要性,開始創建屬於自己的政權。

北伐戰爭的意義還在於保證了國家的獨立和祖國的統一。如果沒有北伐戰爭,全國的政治將無法統一。再加上在日本侵華過程中軍閥各自作戰的表現也說明了如果沒有北伐戰爭,單靠軍閥的力量,中國能否在日軍的侵襲中堅持八年之久都很難說,所以說北伐戰爭的意義非常大。另外,因爲北伐戰爭是國共雙方合作的戰爭,在戰爭期間,很多事蹟都表明了兩黨合作是互贏的局面,警醒後世祖國統一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北伐戰爭的意義,可以說通過北伐戰爭意義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伐戰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北伐戰爭,當時的中國可能面臨更加嚴重的內患,甚至是國家的分裂。

北伐戰爭的路線是怎樣的

北伐戰爭是在中共兩黨共同合作之下的一次成功的大革命。所以說這也是在間接地說明,其實中國人自己合作團結起來也是很強大。但是在後期北伐的勝利果實被盜取這一點看來,政治立場不一樣果然無法和諧相處。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戰爭,所以北伐戰爭路線十分複雜。

面對強大的三大軍閥,北伐部隊沒有明顯的人數優勢,所以在諮詢了蘇聯方面的建議之後,決定集中精力,逐個攻破。北伐戰爭路線的第一站是吳佩孚老巢,此人的大本營在湖南湖北兩地。而在當時的湖南也不是那麼太平,當地百姓也在進行反吳佩孚的運動。此時先遣小部隊先進入湖南,在打理好一切之後,大部隊隨即進來,一路追着吳佩孚打。

在清理了吳佩孚的軍力之後,北伐部隊轉向江西戰場,與孫傳芳的部進行鬥爭。在吳佩孚被打的差不多的時候,孫傳芳已經意識到下一個就是自己,趕緊商量了對策,但依然是被北伐軍打得一路敗退。其中表最突出的就是葉挺部隊,葉挺部隊出現的地方就沒有打過敗仗,也因此得了“鐵軍”的稱號。

此時屢吃敗仗的孫傳芳連忙向東北的張作霖求救。而張作霖作爲三人之中實力最強的,也意識到他們將矛頭轉向了自己。果斷把戰場放在了南京,最後也輸在了南京。

在北伐南京之時,蔣介石內心發生動搖。他和汪精衛發動了發革命政變,由此使北伐被迫停止。北伐戰爭路線也至此中止。

北伐戰爭的對象是誰

北伐戰爭的主要目的便是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並且把革命的思想傳播到全國各地。

而北伐的主要對象,也就是敵人,則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個軍閥。

在北伐開始時,兩黨最先開戰的便是吳佩孚。

而之所以是吳佩孚,則是因爲;一、吳佩孚的名氣相較於孫傳芳這個後起之秀大,如果打倒會增長士氣;而同樣名氣較大的張作霖則因爲此人手下的勢力要比另外二人強,並不宜先打。第二則是因爲地勢原因,當時兩黨北伐的出發點距離吳佩孚最近,兩黨不可能繞過吳佩孚而去舍近取遠,再加上吳佩孚那裏聚集武裝勢力是最快的;所以這就導致了北伐戰爭的開始,兩黨便首先攻打吳佩孚。

而後第二個則是孫傳芳,而之所以孫傳芳與吳佩孚二人是勢力相差甚少,卻先打的是吳佩孚;之前便也說過,最主要的便是地理位置,相較於吳佩孚孫傳芳距離兩黨的位置較遠。再加上吳佩孚的名氣要大於孫傳芳。而吳佩孚本想做壁觀上,等待兩黨與吳佩孚打個兩敗俱傷,卻沒想到最後失算,聰明反被聰明誤。

至於兩黨之所以最後纔打張作霖,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爲張作霖的實力相較於前兩個人來說要強,再加上地理位置一些因素,兩黨便採取了,消滅吳佩孚,傳話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原則。

雖然最後北伐戰爭失敗,但還是爲之後的革命留下了重大的意義,並且基本上消滅了吳佩孚與孫傳芳,重創了張作霖。

第二次北伐戰爭簡介

在1926年的時候國民黨開始進行北伐戰爭,這次戰爭歷經了幾次重大戰役,儘管攻克了上海、長沙等許多重要地區,但是因爲內部的爭鬥和分裂,這次戰爭並沒有完全的結束,直到寧漢合流發生之後第二次北伐戰爭才繼續進行下去,那第二次北伐戰爭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北伐戰爭還要從1928年開始說起,當時蔣介石再次擔任總司令的職位,在河南地區被攻克之後,很快開始準備繼續進行戰爭。在這一年的四月份蔣介石帶領軍隊開始進行全線的攻擊,第31、37等軍隊也開始攻打臨沂等地區,很快將濟寧地區佔領,張宗昌和孫傳芳等人的部隊最終宣佈了投降。當軍隊進軍到山東地區的時候,日本曾經派出軍隊暗中幫助張宗昌等人,導致國民軍隊遇到了一些困難,蔣介石等領導人物進行討論之後不再攻打濟南地區,從另外的方向繼續進行北伐,同時也開始和日軍進行抗擊,要求他們必須從濟南撤退。

第二次北伐戰爭進行到這一年的六月份的時候,張作霖從山海關撤退,他所乘坐的列車卻在皇姑屯附近發生了爆炸,導致張作霖最後重傷身亡,而這些炸彈正是日本進行的埋伏,而國民軍隊則趁着這個機會進入了北京地區。到了十二月份的時候張學良也決定向南京政府靠攏,於是第二次北伐戰爭也就到此結束了。第二次北伐戰爭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爲國民政府的行動促進了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