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二疊紀大滅絕並沒有讓地球生物死亡殆盡?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根據最近的一篇論文,地球上所經歷過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

二疊紀大滅絕並沒有讓地球生物死亡殆盡?

夏威夷大學的StevenStanley經過謹慎的計算,將原先估計的二疊紀大滅絕抹去的90%到95%的物種下調到約81%。這仍然是一次巨大的滅絕,但是他寫到,“地球生命並非像之前認爲的那樣在二疊紀末期死亡殆盡。”

他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大滅絕指的是星球上的大部分物種在幾百萬年時間內快速雕零(至今關於“大滅絕”仍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找大滅絕的蹤跡看起來很簡單——挖掘化石記錄,找到一個時間段,其中物種的數量和多樣性都呈斷崖式下降。

首先,動物一直都在滅絕,所以古生物學家們必須將背景滅絕(backgroundextinction,沒有人類活動而產生的環境變化時,物種的自然滅絕)的比率從大滅絕事件中梳理出來。

再者,只有極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動物變成了化石。要保存植物的殘骸需要非常特殊的條件,比如湖底的沉積物。

此外,還有一種模糊效應(Signor-Lippseffect,滅絕事件後期的模糊現象,由於沉積記錄的侷限,導致物種在完全滅絕前最後出現的證據未被記載),由philip Signor和JereLipps在1982年提出,它是指物種滅絕發生在最近的化石記錄被發現之後才發生的。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找到的就是該物種的最後一批成員呢?

關於模糊效應最着名的例子就是古代的腔棘魚。之前人們以爲它們在6600萬年前就滅絕了,然而在1938年,人們又在南非沿海發現了活的腔棘魚。

所以,不是去尋找化石記錄中呈斷崖式減少的物種,大滅絕看起來更象是較稀少的物種在較常見的物種之前消失。

考慮了模糊效應的影響,Stanley重新計算了發生於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結果是81%的海洋生物消失了,這比之前估計的96%要少。

Stanley寫到,當時剩下的物種包含了90個目和220個科,“在形態,生理和生態方面呈現出極大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