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歷史解密

盜墓該不該罵?消失800年的死字因盜墓而復活

欄目: 歷史解密 / 發佈於: / 人氣:8.17K

說到盜墓,特別是洋人在華盜墓,不少人恨之入骨,罵之而後快,大量的民族寶物流失海外,大量的中華文化優質基因被毀……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想想,有時又會覺得盜墓者挺可愛。因爲,盜墓在破壞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做了不少“好事”。

盜墓該不該罵?消失800年的死字因盜墓而復活

以文物保護來說,如果不是被洋賊帶到海外,在國內可能早被“破四舊”了;許多古墓如果不是被盜墓賊光顧,可能在今天的現代城市化大開發中,就被挖掘機一鏟毀了,恐怕什麼也留不下來。

再說,現在國內外的博物館,尤其是國內博物館中,大量的文物都是古代盜墓者留下的,如果不是他們冒險挖出來,在地下長期遭浸蝕,早腐爛掉了,不復再有。

如何看待盜墓現象?這確是一個矛盾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民國時期的外國盜墓者來說,更爲普遍。不少消失的文物、死去的文化,因他們盜墓而被重視,被保存。比如,我在《民國盜墓史·內幕卷》中的提到的,消失800年的契丹文字,便因盜墓而“復活”。

大家都知道,契丹是曾長期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公元916年,契丹人建立了大遼王朝,與中原趙姓大宋平起平座,甚至逼得中原人做契丹“兒皇帝”。遼朝建立不久,太祖耶律阿保便決心創造契丹人自己的歷史,於神冊五年(公元920)下令創制遼國自己的文字——契丹文,由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負責,參照漢字字形,創制出約3000餘個契丹字。

之後,遼太祖弟弟耶律迭剌又創制了一種契丹字形,系利用回鶻文的特點,對已成形的契丹文字加以改造而成——契丹文因此有兩種字形——前者稱爲“契丹大字”,後者稱爲“契丹小字”。

遼被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滅掉後,契丹文字繼續使用、流行了一段時間,並促進了女真文字的創制。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詔罷契丹字”,契丹文不再使用。隨着哈剌契丹(亦稱“黑契丹”)所建立的西遼(公元1124至1211年)滅亡,契丹文字徹底死了,成爲一種死字。契丹文書籍也因此全部湮滅,只能從宋王易的《燕北錄》、元陶宗儀的《書史會要》等古人筆記裏纔可以看到幾個契丹字。

契丹文字的消失,成爲中華大文化圈一大懸疑。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民國初,一位名叫凱爾溫的比利時傳教士,讓這種神祕的文字意外現於世人面前。而凱爾溫能發現契丹文字,便緣於其一次盜墓活動,他光顧了位於今赤峯境內的遼代帝王陵。

凱爾溫,出生於比利時的胡格勒,來華後起名“梅嶺蕊”。凱爾溫於1902年在魯汶大學學習神學,1905年7月畢業後成爲一名神父,並於同年9月,被派往中國教區傳教,主要活動區域在中國東北部。遼帝陵所在的今赤峯一帶,正是凱爾溫的活動範圍。

1919年,凱爾溫被派到所轄教區最北部最偏僻的、一個叫做浩珀都小村子的天主堂(現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大營子鄉的天主堂,見下圖),主持傳教活動,其盜掘遼朝帝陵中的永慶陵一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內。

經契丹文字專家、民族學教授劉鳳翥[zhù]先生考證,凱爾溫所發表的《道宗哀冊》,正是原碑已失落的遼興宗哀冊文,他誤把遼興宗的永興陵,當成了遼道宗的永福陵,遼興宗的哀冊文因此誤而得傳。

當時,法國漢學家、曾在西域盜得大量中國文物的伯希和,立即把這篇報道增刪後轉載於當年法國《通報》雜誌第22捲上,並加了按語和註釋。德國人福克司和中國瀋陽人祁靖黎,節譯了《通報》上的文章,並以“遼陵之契丹文字”爲題,發表在中國第一部關於契丹文字的研究著作集《遼陵石刻集錄》第6捲上。

消失近800年的契丹文,突然出現在現代人的眼前,中外學者爲之驚訝。

此後,另一比利時傳教士閔宣化,又在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 《通報》第30捲上,用法文發表了《遼慶陵》一文,上面也公開了契丹文字。兩個比利時傳教士的發現,旋即在民國時期的30年代引發了一股契丹文字研究熱,中外學者競相考證,讓“死文字”契丹文又“活”了過來,到現在已取得了研究的重要成果。從這點上來說,雖然兩位比利時傳教士進入遼陵是非法的盜墓行爲(他們自己並不這樣認爲),但他們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有貢獻,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