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張之洞也曾回原籍參加“大學聯考” 最終考取探花郎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4.8K

現在的年輕學子常常爲需要回原籍參加大學聯考而憤憤不平,殊不知,160年前,有個名叫張之洞的少年也遇到過同樣情形,其父張瑛在貴州興義做知府,給他謀個學籍該是沒問題,但父親說了,我是當官的,不能開後門。於是乎,張之洞小朋友只好千里迢迢趕回河北原籍參加秀才考試。

張之洞也曾回原籍參加“大學聯考” 最終考取探花郎

那麼,張之洞抱怨了嗎?沒有,他只是將這種磨礪化作了動力,一路過關斬將,最終考取探花郎。他的成功,顯然得益於某種自我否定意識:若是動輒抱怨朝廷對不起他,恐怕打小就一蹶不振了,又怎能拜將入相,成爲一代“忠實的愛國者”(《泰晤士報》評語)?

什麼是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有哪些辯證元素?這些我就不細說了,理論忒繁瑣,大概的意思,跟古人的“日三省吾身”有點類似。反省爲的啥?爲的是有所揚棄,既變革、克服某些不足,又繼承、保留某些傳統。張之洞的一生,正是不斷自我否定的一生,追求的是國家利益最大化。

他曾經也是清流,在1879年前後,與寶廷、張佩綸、黃體芳等號稱“翰林四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四大侃爺,訴求集中於改革弊政、肅整綱紀、興修水利、堅決抵抗外國侵略等方面,慈禧太后似乎也能聽得進去。

但張之洞很快發現,靠嘴皮子辦不成事,還容易被人利用和操縱,便強烈要求去地方搞“試驗田”。恰好山西巡撫出缺,他就去了山西。當時的山西可不是什麼好地方,據說吏治爲天下最壞,鴉片爲天下最多,又適逢大祲(饑荒)之年,張之洞自己也說“山西官場亂極”“晉患不在災而在煙”“堂堂晉陽,一派陰慘敗落景象,有如鬼國,何論振作有爲”。治理山西三年,張之洞自我否定後形成的務實風格盡顯,劾貪瀆,舉廉明,肅清吏治,同時嚴禁鴉片、創辦學堂、編練軍隊,籌辦冶煉局,降低晉鐵運銷成本等等,政績卓著,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評價。

他曾經也維新,與康有爲等維新派大佬交情不淺。

甲午戰爭失敗後,他上《籲請修備儲才折》,希望朝廷總結失敗教訓,變法圖治。他的學生楊銳、親信楊深秀等,都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康有爲稱張之洞“有天下之望”,譚嗣同也說:“今之袞袞諸公,尤能力顧大局……惟香帥(張之洞,號香濤)一人。”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張之洞的維新變革是有前提的,或者說是有預設立場的,那就是任何變革都必須忠於和維護大清王朝的法統。

康有爲組織強學會,張之洞捐了錢,後來上海強學會成立時,他又以會外贊助人身份捐了款。當他看到慈禧太后逼令光緒帝封閉北京強學會和《中外紀聞》後,便藉口學術問題,停止捐款。維新派在上海創刊《時務報》,張之洞時爲湖廣總督,不惜動用行政力量,要求全省各州縣訂閱《時務報》,並捐款千元。當嚴復的《闢韓》一文在《時務報》發表後,因爲此文所議爭民權事有悖於朝廷,他又很不高興,授意屠仁守寫了《辨闢韓書》進行鍼鋒相對的批判。

此類的自我否定種種,在光緒末年十分常見。究其原因,在《湘學報》刊載關於孔子改制和鼓吹民權思想的文章後,他對陳寶箴說的一番話,表達較清楚:這件事“關係學術人心,遠近傳播,將爲亂階,必宜救正。”作爲歷史人物,張之洞或有侷限,然這份憂國之心,不容抹殺。

他曾經也搞洋務,對曾國藩倡導的洋務運動身體力行,使僵死的大清帝國顯出一絲生機。但他絕非食洋不化之輩,總結性地提出了“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主張,對那些“照搬”分子從來不屑一顧。比如容閎曾向他建議,聘請外國人擔任清朝的外務、陸軍、海軍、財政等四個部門的顧問,同時選派一些有才華的青年在這些顧問手下工作。如果這樣的話,國家還能叫國家嗎?跟接管有何區別?對此,張之洞從來沒有表態,他懶得費唾沫星子。

張之洞在湖光、兩江辦了許多學校,開了許多工廠,訓練了許多軍隊,據說花錢如流水,還經常跟外國人借錢。但他對洋人的態度很值得玩味,時而親德,時而親英,作爲抗日的堅定分子,卻又直承欽佩日本。貌似言不由衷,常常自我否定,然外媒卻評價說,“在他與外國人的關係中,張之洞一貫沿襲了傳統的中華策略‘挑撥離間,從中漁利’。從本能說,他不喜歡也不信任任何其他國家,他只是善盡自己所能,利用這些國家個體與整體之間的利害衝突,使自己的國家從中得到最大的好處。”一言以蔽之,他從來不親外,而是實用主義者。

對張之洞來說,自我否定是他作爲“聖人之徒”所修煉的大智慧,不拘泥,承認不足,所以要變革;懂取捨,唯有用者,所以要用之,終開創我中華之近代化偉業。《泰晤士報》在他去世後撰文悼念:“其人一生生活節儉、樸素,對自我常持否定之心,堪與斯巴達人相比。”斯言不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