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趙武靈王:怎樣擺平反對派?我比商鞅高明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幾乎所有的改革,都會遭遇強大的反對派。“胡服騎射”儘管只是換套衣服,也未能倖免。如何擺平反對派,是改革家們非常頭疼但又必須解決的問題。最鐵腕的當屬商鞅,不管你贊成還是反對改革,一律給我閉嘴,違者充軍發配到邊遠艱苦地區。那麼,趙武靈王又如何搞定反對派的呢?他採用的是“胡蘿蔔+大棒”雙管齊下的策略,注意,“胡蘿蔔”在“大棒”前面,軟與硬交替上陣,剛與柔親密合作,彈性十足。

趙武靈王:怎樣擺平反對派?我比商鞅高明

所謂“胡服騎射”,就是脫下禮服,換上運動裝,在奔馳的馬上練習箭術。看起來這事很簡單,而且又有國家1號人物推動,辦起來應該很順利。事實恰恰相反。千萬不要以爲趙雍是老闆,下個命令就行了,他還得取得下屬們支持。您想想,改革有不少具體的事得辦,老闆不可能事必躬親,執行還得靠大家,如果大多數人不支持,改革就搞不下去。

“胡服騎射”實際上是“華夏”學習“蠻夷”,好比大公司借鑑小企業經營模式,容易被認爲本末倒置,不被理解。反對派思想深處根植着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觀念,很難扭轉。後來,魯迅曾一針見血分析這種心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彷彿彼來俘我一樣……而國粹遂成爲孱主和孱奴的寶貝。”大家都知道,清軍入關後要求漢人剃髮,遇到明代遺民的普遍抵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面對的阻力差不多就是這個程度。

中原服飾的標配是“上衣下裳、寬袍大袖”,下身非長褲,而是裙子;上身非緊身袖口,而是寬口。如此穿着,騎射顯然不便。按說,實行“胡服騎射”在軍事上的好處顯而易見,爲什麼那麼多人不支持呢?

服飾既是遮羞布和保暖裝,更是一種文化,發揮着“身份標識”的功能,就是孔子所說的“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春秋時期,鄭國貴族不按規定戴起“鷸冠”,居然引來殺身之禍。時代的車輪駛入戰國,但車上絕大多數官員的腦子還停留在春秋時代。要是換成清一色的胡服,官民無別,那不亂套了嗎?官員們的優越感也沒法體現。當然了,這些人反對胡服,不會拿有損自身利益說事,而是包裝爲高大上的說法——影響國家安全。趙雍搞“胡服騎射”,不只命令官員和軍人換胡服,還提倡全國人民都穿。反對派認爲這是“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可能造成人心散亂甚至內亂,不僅不能富國強兵,還會玩火自焚。

“胡服騎射”除了得到少數民族出身的肥義與樓緩支持,幾乎遭到王族、文臣、武將一致反對,正如司馬遷所載“羣臣皆不欲”。反對派的代表人物史是趙雍的叔叔趙成。趙雍親政前,一直由王叔監國,軍政大事實際由趙成做主。直到公元前321年趙成喪妻守喪,20歲的趙雍纔開始主國。

趙雍的設想是,上朝時自己和叔叔帶頭穿胡服,其他人就不好說什麼了。他派人帶着胡服傳話給趙成,卻低估了這個叔叔的頑固性。趙成認爲,向未開化的胡人學習是丟祖宗的臉,但又不便在朝堂上當衆與侄子唱對臺戲,就打算消極應對,稱病不朝。趙雍當然知道叔叔的病根,於是親自登門求見,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話,其中最有殺傷力的一句是這樣的:“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趙簡子和趙襄子是趙國名君,一直想滅掉中山國而不能,還被對方反攻,連鄗城(位於今河北桐鄉縣北)都差點丟了。趙雍把先王擡出來壓叔叔,又用國恥來刺激他,效果很好。

說服王叔趙成,阻力減小了,但並未消失,還是有不少人激烈反對“胡服騎射”。趙雍於是軟硬兼施,除了曉之以理,也揮起了大棒,拿不肯穿胡服的王族趙燕開刀,指責他“逆主,罪莫大焉”,定性爲“犯刑戮之罪”,威脅要“明有司之法”。儘管如此,趙雍仍比商鞅溫和多了,沒有割掉人家的鼻子。

統一高層思想後,趙雍發出改革令,並出臺了配套的優惠政策:改穿胡服的,國家給予換裝補貼;參加騎射的,5年不用交稅。爲更好地訓練騎兵,趙武靈王不僅虛心請來胡人當師傅,並直接招收胡兵,還在原陽(今呼和浩特東南)建立了訓練基地。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看,吳起、孫臏、商鞅都用過騎兵,但並未普及,且僅作爲車兵的輔助,不是獨立兵種。真正把騎兵作爲兵種建制,趙雍是第一人。

表面上,大家都不反對了,但趙雍很清楚,文武大臣們更多是懾於自己的權威,口服而非心服。因此,在改革初成的第二年(公元前306年),他決定用行動進一步說服衆人,於是先打中山,再擊林胡,都取得勝利。這兩個國家以前經常欺負趙國,現在落敗,國人出了惡氣,當然更加支持“胡服騎射”。通過軍事勝利,趙雍不僅成功化解了保守派的擔心——換裝胡服會影響趙國人的民族存在感,而且加強了國民的民族認同感。

5年後的公元前302年,趙雍下令將軍、大夫、適子、代吏都換上胡服,標誌着“胡服騎射”改革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