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國父孫中山的驚天祕密 曾請求美國方面出兵中國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在1926年上半年裏,暴力是廣州城的主旋律。這裏的反帝、反白人特權的情緒都已達至暴力的程度,對長江流域和北方軍閥的仇恨,也達至暴力的程度。廣東本身的暗中權力鬥爭,更達到了暴力的極致。許多後來名滿全球的中國人,這時都聚集在廣東,爲改變中國人的無知矇昧而奮鬥,也爲爭權奪利而相互傾軋。與此同時,他們狂熱地工作,組織規模巨大的北伐軍事行動,準備征服全中國。爲了喚起全國大衆,贏得對自己的支持,他們也進行暴力鬥爭,以結束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對整個中國的控制。

國父孫中山的驚天祕密 曾請求美國方面出兵中國

若沒有俄國幫助,國民黨軍隊1926年從廣東開始發動的北伐能否成功,令人懷疑。但中國最終卻爲這種幫助付出高昂代價,包括無數國人的生命、巨量的財產損失、連年的武裝衝突,以及對各個外國政府的長期不信任,而這些國家的友誼和幫助卻是中國急需的。俄國人的捲入跟蔣介石無關。那是中國革命領導人孫逸仙醫生留下的遺產。孫逸仙1925年在北京過世。他在世時,由於美國及自由歐洲各國拒絕向他施以援手,他只得轉向莫斯科求助。有一陣子,他以爲日本或許能成爲中國的摯友,但看清了日本的野心及用意後,他的幻想破滅了。最後,不得已之下,他向華盛頓提出了一個祕密建議,若真被接受了,世界歷史必將被改寫。

這條消息,是我在廣東那幾個月裏挖到的最大獨家新聞。它先在費城的舊版《公共記錄報》及波特蘭的《俄勒岡人報》發表,卻未在美國引起絲毫興趣。消息傳回廣州後,隨即引來充滿敵意的否認,不久卻又沉默了。原來,指責報道爲“捏造”的官員們發現,孫中山的提議早已進了官方檔案,分別存放在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和華盛頓的美國國務院裏。

頭一次接觸這些祕密的國際動向,是從一個被排擠的廣州官員那裏聽來的。此人待在香港,正牢騷滿腹。他罵國民黨的現任領導是“一羣該死的中國赤黨”,說到火冒三丈時,一時口快,提到孫中山已經對“跟俄國人的交易”感到後悔。根據這項交易,中國共產黨人可以加入國民黨。他說,孫中山已經請求美國出面挑頭,組織武裝干涉,從俄國人及日本人手中解救中國。他警告:“不能引述我的話。不過,這都是事實,全在你們領事館的檔案裏。問問詹金斯就知道了。”此人今天(1943年)還健在,我從未透露他的名字。我找到美國駐廣州總領事詹金斯,提出我的問題。他一聽,驚呆了,絕口不提此事。於是,我把如何獲得消息的過程詳細告訴他,只是沒提消息來源的名字。最後他說:“我不能給你看文件,不過,如果你把聽到的內容複述一遍,我可以告訴你哪些部分是真實的,並糾正錯誤部分。”以下是經過確證的故事:一開始,孫中山便希望美國及英國承認他的政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並援以資金及武備,助他以武力統一中國。但每次與兩國打交道,都遭到斷然拒絕。於是他轉向俄國求助,馬上得到響應。

到1923年年底,孫醫生開始警覺了。經國民黨內中國共產黨員的推動,國民黨被全力推向極左。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數百名中國籍畢業生,試圖將中國的這場革命,融入世界範圍的共產主義革命計劃。孫中山由此感到,中國的未來地位和福祉,可能要服從莫斯科的反帝總體構想了。適逢美國駐華公使雅各布.古爾德.舒爾曼(JacobGouldSchurman)博士於1923年末訪問廣州。孫中山絕望之下,要求與他會面,並舉行了祕密晤談。孫中山要求舒爾曼博士請華盛頓出面,與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其他較小的條約國溝通,看各國是否願對中國作聯合干預,爲期五年。

孫中山提出,他可以發表正式倡議,邀請此項干預,並願意盡餘生之力,投身宣傳工作,勸導中國人民與這場干預合作。他預先對計劃作了詳盡設計,考慮了所有細節。他要求被請的國家聯合出兵佔據各省首府,並對鐵路、河流、港口、電報實施軍管。他要求美歐各國派出大量軍事專家、鐵路專家、金融專家、水利工程師、公共健康行政人員、教育專家及其他培訓顧問,來華工作五年。他要求行政專家們不僅要幫助組建一個可運作的中央政府,還要在中國的十八個省組建高效的地方政府。

他的想法是,五年裏,外國軍事力量可幫助鎮壓軍閥及土匪,中國便可在和平與秩序中真正獲得生命。他提議,至保護期的第五年初,中國必須舉行全國及各省的選舉,然後將權利逐步移交給中國人民自己選出的領導人。對這項提議,華盛頓並不熱情,不過確實與歐洲的幾個大國作了溝通。同樣的,歐洲各國無一對此做過嚴肅考慮。一次大戰結束時,各國曾在西伯利亞地區作過聯合干預,遇到過極大的艱難險阻。顯然,這使各國一聽到類似的計劃便膽寒。而且,即使政府有興趣,當時的美國國會和英國議會看到任務如此龐大,也絕不可能批准。

在1923年,面對各國如此扶持中國的舉動,日本最多隻會發出無力的口頭抗議。假如這一保護計劃成功,“九一八事變”肯定不會發生。遠東的歷史,甚或世界的歷史,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1925年1月,在死前兩個月,孫中山再次作出同樣的懇求,還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