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谷 > 歷史 > 風雲人物

“不要臉”的劉備爲何每次都能夠化險爲夷?

欄目: 風雲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1.47W

漢靈帝中平元年,張角率數十萬教衆揭竿而起。朝廷下令各地自募兵勇,征討黃巾義軍。時有校尉鄒靖,響應朝廷詔令募集兵勇。劉備便率其從屬關羽、張飛、簡雍等人投奔鄒靖。中平二年,漢陽人邊章、韓遂與宋揚、北宮玉、李文侯夥同羌人造反,一時間聚衆十餘萬,進犯三輔地區。金城太守陳懿、護羌校尉伶徵先後率兵圍剿邊、韓叛軍,均被消滅。其後,朝廷又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征討邊、韓,皇甫嵩請求發烏桓兵三千人。校尉鄒靖建議說:“烏桓兵弱,可招募鮮卑兵以充兵源。”大將軍掾韓卓亦認爲,鄒靖久居邊塞之地,瞭解蠻夷虛實。如果詔令鄒靖招募鮮卑騎兵五千人,一定能對破敵起到作用。此時,劉備也因征討有功,拜官安喜縣尉。後來本郡督郵因公事到縣巡查,劉備請求謁見,門下卻不予通傳。劉備大怒,遂與一干人等,直入督郵驛中綁縛督郵,杖打二百,解下印綬,套在督郵脖上,棄官而逃。

“不要臉”的劉備爲何每次都能夠化險爲夷?

皇甫嵩久居邊塞,多次征討叛軍有功。四海之內享有較高聲譽。百姓念其功績,曾作歌互相傳唱。歌中唱道:“天下大亂兮市爲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校尉鄒靖追隨皇甫,雖然沒有顯赫的聲名,但因他忠於漢室,亦在歷史上留下了賢名。年僅二十四歲的劉備剛出茅廬,便踏尋着鄒靖的足跡,求得一方任職。他本應保境安民,盡其本份。可是朝廷卻要求各地罷免那些因爲軍功而被封官的草根。劉備懼怕自己會失去職位,本希望能面見督郵求情,保住自己的官職。可督郵前往安喜巡查,可能接見了該縣縣長,向縣長詢問官員的任職情況。而劉備新官上任,寸功未建,擔憂因此除名。加之督郵拒而不見,使他更加深信自己可能被罷免,便做出了一些過激的舉動。

在《典略》的一書中,曾記載劉備欲殺督郵,因督郵百般討饒,才放過他逃跑。可見,劉備青年意氣風發,本想幹出一番事業。無奈生逢亂世,朝堂之上諂媚之徒興風作浪,使他一時心灰意冷,幹出與朝廷爲敵的事情來。而倘若生在太平世道,鞭打朝廷命官棄官而逃的劉備一定會被全國通緝。幸運的是,他生在亂世,朝廷、地方政令不通,各地政府部門亂得一塌糊塗。千年機遇使他逃過一劫,很快因爲又一次討伐黃巾有功,被任命爲下邳丞。可剛過不久,劉備又放棄下邳丞的職位。轉戰各地之間被再次任命爲高唐縣尉,不久又升任縣令。可是好景不長,高唐縣很快被黃巾軍攻破,劉備無法,只得投靠中郎將公孫瓚。公孫瓚念及兒時情誼,向朝廷表奏劉備爲別部司馬,派他與青州刺史田楷共同抵禦冀州牧袁紹。

劉備數戰有功,暫任代平原令一職,再後來兼任平原相。就在此時,素來瞧不起劉備的平原郡人劉平認爲受劉備管轄是恥辱的事情,便派刺客刺殺劉備。可是刺客最終竟不忍下手,反而向劉備說明來由拜辭而去。此後劉備名聲大噪,坊間認爲他“得人心如此”。曹魏《魏書》中記載:“劉備不論三教九流,均待之甚厚。當時天下大亂,人民飢謹,大戶紛紛囤積居奇。劉備勤於練兵,對外作戰多次勝利;對內嚴打投機,平抑物價,視平民百姓如己出。許多人紛紛投靠他。”正因爲劉備在平原的有所爲、有所不爲,使當時徐、齊、豫、冀、青等州郡的諸侯、太守、州牧對他頗爲看重。更甚的是,連孔子的直系後人、東漢大儒北海太守孔融都對他欽佩有加。時任徐州刺史的陶謙也表薦劉備爲豫州刺史。從此以後,劉豫州美名逐漸傳遍天下。

一失領地、二離其職、三易其主

劉備早年,從擔任安喜縣尉開始算起,一直到擔任豫州刺史。其間曾先後擔任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縣縣令、別部司馬、平原令、平原相。除別部司馬屬於軍職,其餘都是地方行政官職。如安喜尉類似現代縣公安局長、下密丞類似現今的副縣長、高唐尉類似現代縣級市公安局長、高唐令、平原令相當於如今縣級市的市長,而平原相屬於漢代郡國制下平原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現代副省級市市長。其中擔任安喜尉、下密丞時,劉備曾兩次棄官而逃。而赴任高唐時,領地被黃巾軍攻佔。及至投靠公孫瓚後,劉備的事業纔算初有起色。按理來說,劉備一失領地、二離其職、三易其主,早就應該聲名狼藉。可是當他面對刺客的刺殺時,爲何能化險爲夷,並且名聲斐然,最終被舉薦被豫州刺史(類似現今的省長)呢?

實際上,這就要從劉備初出茅廬說起。劉備出山,依靠的是討伐黃巾。雖然在今天看來,黃巾起義有一定積極性,但是在當時忠君愛國思想的感染下,當時百姓無非忠於漢室忠於劉家。而黃巾軍本來就是各地的遊民、盜賊、土匪、宗教人士、小知識分子所組成的,他們並非軍紀嚴明、對民秋毫無犯。故而一定程度上被民衆所排斥、反對是必然的事情,劉備平定多地黃巾,本身就是以草根的身份用實力擔任縣市要職。後來在高唐期間,雖然兵敗,但得到老同學公孫瓚的幫扶,又一次擔任平原國相,並且能勵精圖治、自力更生,在亂世之中創造一片福地。無論如何,這樣的壯舉在亂世之中必然能引人側目,這樣一來,經過當地百姓、士人的口耳相傳,劉備聲名的傳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有人卻認爲劉備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便自作多情地派“荊軻”刺劉,做冒天之大不韙的事情。本來劉平並非什麼賢明之士,而刺客亦非他的心腹。而上演這場滑稽的“刺殺話劇”時,刺客成功全身而退,劉平自然聲名狼藉,而劉備成了最大的得益者。他不光會被捧爲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大英雄,也會進一步的神化、強化劉備。漢時的社會,人有賢名就有生存的資本。劉備雖然當時不是漢末重要的割據將領,但他從一介布衣升爲地方大員的遭遇本身就是一段佳話。這樣的劉備,無論多麼虛僞,多麼失敗,仍堪配英雄。